豆瓣9.3,央视又出良心节目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吐槽电影院
最新大片,最辣影评,每晚抢先看
几年前,院长在知乎看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说的是几个清华的毕业生某次打出租车,路上聊到某位友人前几年就买了房,简直是人生赢家!
出租车司机默默听了许久,突然道:
“我家拆迁分了几套房,可我就是个开车的,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你们北大、清华毕业,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北京买套房,而不是思考国家的未来,那这个国家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姑且不论真假,这故事也确反映了某些现实:
所谓大学生,本该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
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需心怀高远的志向与信念。
然当今中国,大学却更像是门生意:
考文凭是为了换一份好工作,为了赚钱,为了买房、落户、安家;
在校参加各种活动,赚操行分,是为了让简历更好看,得到大公司的青睐;
别人考证,就跟着考证,别人实习,就跟着实习,别人创业,就跟着创业……只求融于大流,无瑕听从内心。
如中华书局俞国林先生所言:
我国各级大学都显示出蒸蒸日上的势头,但精气神等的感觉,没有回忆中的气象了。
究竟何谓大学的「气象」?
我想这座早已消弭于历史的学园,是最适合来回答——
《西南联大》
这是央视最新播出的历史纪录片,只有短短五集篇幅,却诗意而浪漫地,描绘出曾经那座西南联大的样貌与光辉。
在豆瓣上,该片评分更高达9.3:
从短评内容来看,更多人给出高分的理由,是倾慕于“西南联大”这座高校本身。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西南联大依然堪称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战火由北漫入中国大地,多城接踵沦陷。
遭战火波及的大学,或被占领,或被炸毁,校内教工与学生朝不保夕,更罔论安静授课。
“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在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批准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再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那时候正处战乱,条件艰苦,迁移的师生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甚至完全徒步,足足走过3600里长路,才终抵达昆明。
等一切安顿就绪,西南联大于五四青年节当日正式开学。
此时校内学生998名,有的来自清华,有的来自北大,有的来自南开。
当学生问说“我算哪个学校的”时,校方的答复是:
“三个大学都是母校,你们是三个学校毕业的。”
因此,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学生,毕业证书上都有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三个人的盖章。
三校有不同历史,各异学风,如今却实现了“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的兼容精神。
凭赖于这一开放思想,西南联大中的所有学生,无论何党派、何信仰、何民族,都能够彼此尊重、包容,以大局为重。
我想,这才是读书人所应有的「气度」吧?
西南联大的校训,只有四个字——
“刚毅坚卓”。
对这所学校的师生而言,这句校训并非空乏的口号,它实在地践行于每日的生活当中。
临时组建的联大条件艰苦,这里的学生很多两手空空来求学,只能靠学校微薄的补助维生。
有人吃不饱饭,有人日行几十里来上课,有人疾病缠身……所有人还终日笼罩在战争与轰炸的阴影之下。
虽仓廪不实,衣食不足,西南联大的学子却依旧知礼节、知荣辱。
对于学问,他们确是怀揣敬畏之心,始终恪守着文人风骨与气节,绝不折腰。
恰似联大任教授的闻一多先生——
当“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遭特务暗杀时,他发表了视死如归的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反动派行为之卑劣。
演讲结束后,闻一多便于返家途中,遭到暗杀。
他一生贯彻了那句刚毅坚卓,至死方休。
不只是闻一多——
这所摇曳于烽火硝烟中的西南联大,自成立至解散的短短九年间,培养出空前数量的学术人才:
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林、李政道,也有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的赵九章、邓稼先……
以及,此次纪录片所采访的,分散在世界各地、已成各界泰斗的49位联大学子。
他们都踏过漫长的人生,早不复当初的意气与风发,都成为了耄耋老人。
可你去听他们追忆往昔的话语,眼底的火光烁烁,未曾灭去。
那段求真若渴、胸腔翻滚着滚烫热血的时光,无论何时回想起来,一定都灿耀如白昼吧?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成为中国教育史的奇迹?
原因可能有很多:
一个山河飘零的特殊年代、一批坚守理想的教育者、一群历经流离失所的学生、他们一肩要扛起家国的未来……
以一所大学而论,它实在承载太多意志与精神,以至于绝无仅有。
可能不管再过去多少年,都不会出现第二所“西南联大”了。
联大已散,但我相信精神犹在。
它所提倡的严谨治学,与纯粹高洁的精神追求,总能引部分少年人为之着迷,自发去抵御这时代的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
这意志再怎么微渺,也绝不是徒劳。
无法否认,先要安居,才能乐业。
年轻人自踏进社会开始,等着他的便是无尽的劳苦,与还不完的账单。
连自己的未来都看不见,哪有心力去关心国家的未来呢?
即使如此,即使如此……
还是希望大家在追逐奔波的间隙,能稍作停留喘息,回忆片刻往昔:
在高考结束之后,在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因自己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而感到自豪?
这种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遗忘的呢?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惟愿身处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环境,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还是中国任何一所高校的毕业生,都能不丢弃“大学”的尊严与骨气。
因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一个zan=想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拉美之行的三个“一” 7958530
- 2 微信或史诗级“瘦身” 内存有救了 7923677
- 3 男子求助如何打开亡父遗留14年手机 7895180
- 4 中国主张成为G20峰会的一抹亮色 7759805
- 5 中国对日本等国试行免签 7631153
- 6 7万余件儿童羽绒服里没有真羽绒 7505904
- 7 女生半裸遭男保洁刷卡闯入 酒店回应 7483657
- 8 70多辆小米SU7同一天撞墙撞柱 7317646
- 9 操纵股价 2人被证监会罚没近3.35亿 7297603
- 10 千年古镇“因网而变、因数而兴” 716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