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对不起,20年没见过这样干净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成本不高,演员不专业,画质让人着急,海报设计得充满了乡土气息...
但它却打动了数十万人,被《时代》杂志选为年度十佳电影:《天堂的颜色》
伊朗,德黑兰。默罕默德,8岁,妈妈早逝,爸爸一个人将他拉扯长大。
但是,爸爸并不喜欢默罕默德,因为儿子是个盲人。
默罕默德也知道,爸爸不喜欢自己,所以他在盲人学校拼命学习,只求争取爸爸一点点的关注。
这天,是学校放长假的日子,默罕默德开心极了,他恨不得有个穿越门,一脚就能跨到家里。
但他从早上等到中午,都没等到爸爸。
其实,爸爸已经到学校,只是他在和老师商量,把默罕默德寄留在学校。
因为爸爸有个大计划:再婚。
瞎儿子是个拖油瓶...
不过,校长说:我们这是教育机构,又不是慈善机构。
被训斥后,爸爸只能去领回默罕默德...
这部《天堂的颜色》上映于1999年,由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代表作:《小鞋子》),豆瓣得分8.7,IMDb8.2分。
网友评论:平凡却深刻,朴素却唯美。
这部《天堂的颜色》口碑双丰收: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还在排片极少的情况下,在北美拿下181万美元票房,要知道那可是1999年。
在《天堂的颜色》中,饰演默罕默德的小孩,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真正的盲童。虽然眼睛看不见,他却用真挚、细腻、自然的演技,征服了观众。
《天堂的颜色》和马基德·马基迪以往的电影一样,没有跌宕起伏,也不强行煽情,他只呈现最真实的伊朗。
在这部电影中,能看到:农村破败的房屋,靠挖煤养活一家几口的男人,身形佝偻,却必须走远路卖鸡蛋的老人...
网友说:马基德·马基迪的电影,虽然都在讲述小事情,却包含了大情怀。
马基德·马基迪之所以有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全因为他也是个穷苦出身的孩子。
他出生于伊朗中下阶层家庭,一家五口全靠父亲养活。
上中学时,马基德将月票弄丢了,这可是件大事,因为那时伊朗是凭月票乘车,没月票,就没车坐。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马基德只能选择走路,早上天不亮就得出门,就这样,走了一个月的公路。
小时候,马基德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自行车。
如今,马基德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导演,但那段童年时光,一直印刻在他的心中。
他说: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思路源泉,也是来自我的童年。
马基德的电影,虽然镜头对准的是那些底层的家庭,但这些在现实、无奈、贫穷中挣扎的人们,却充满了生命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电影《小鞋子》拍摄花絮
在《天堂的颜色》中,一个盲童,却活出了最浪漫,最斑斓的生活。
他喜欢听鸟叫声,别人说那是鸟筑巢、交配的声音,他却说:不,那是它们在交谈。
那些汽水瓶盖、破烂的发夹、枯黄的落叶,在别人看来是垃圾,在默罕默德看来,却是宝贝,他却把汽水瓶盖串成项链,把发夹粘起来...
他从没看过小麦、玉米叶、苜蓿草,但他能用手感触小麦的每一棵须穗,玉米叶的经脉,苜蓿草的轮廓。
他看不见,可他的手,他的耳朵成为视觉的延伸,他从不“看”这个世界,他只去听,去感受这个世界。
在苦难中,寻找美好,在逆境中,不断抗争,是伊朗电影,乃至伊朗这个国家的人文特质。
伊朗,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
对外,两伊战争过多地损耗了伊朗,在这场持续近8年的战争中,伊朗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在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了丈夫。
战争结束时,伊朗欠下外债450亿美元,这场战争使伊朗的经济倒退30年。如今,伊朗还在被美国制裁,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不断增高。
对内,伊朗的贫富差距巨大,宗教压迫严重。
以首都德黑兰为例,北部聚集了整个伊朗最有钱的富豪:有钱人可以在私人泳池里,晒太阳抽水烟;可以在干净明亮的餐厅,享受最顶级的美食;可以开着最新款的敞篷,参加高级聚会...
在南部,只有破败的建筑、狭窄的街道、拥挤且卫生堪忧的餐厅,这里的人,永远要为下一顿饭苦难、奔波...
更明显的是,比起北部来说,南部的空气更污浊,在伊朗,身为一个穷人,连享受好空气的资格都没有。
而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她们一直穿着厚重的黑袍,裹着头巾,在男权、宗教、道德的种种重压下生活着。
但这里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
2018年6月,德黑兰的足球场,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许多女性,带着伊朗国旗,踏进了足球场。
在这之前,伊朗女性进入足球场,是被明令禁止的。
走到这一刻,伊朗女性用了整整39年。
在《天堂的颜色》中,默罕默德与奶奶有这么一段对话:
默罕默德摸着奶奶的手说:奶奶,您的手真白!
奶奶哭笑不得,说:我的手又老又黑,哪里白了?
默罕默德说:不,您的手又白又软。
其实,默罕默德哪里知道“白”是什么样子,在他的世界中,颜色只是抽象的概念,却是具体的情感:温柔、慈祥、和蔼。
在电影中,也有大量手与手接触的特写:
有网友说:人与人的感情,有时候是看不到的,当双手接触时,彼此的温度才能透过指头,直达心脏。
在伊朗这片土地上,埋着数不清的劫难:战争、贫穷、宗教。
但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不少电影大师,他们绕开伊朗的审查制度,用儿童题材,展现了伊朗社会最真实的样貌。
但在这些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些电影大师,用温暖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童真、美好、不屈的世界。
曾有一位读者给乌鸦留言:黑暗中有微光,泥沼中也有希望。
我想,这是对伊朗电影最好的注释。
回复“天堂的颜色”
获得正版观看链接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拉美之行的三个“一” 7978604
- 2 微信或史诗级“瘦身” 内存有救了 7974092
- 3 俄神秘导弹首现战场 普京:无法拦截 7860798
- 4 中国主张成为G20峰会的一抹亮色 7783150
- 5 男子求助如何打开亡父遗留14年手机 7669014
- 6 中国对日本等国试行免签 7565630
- 7 女生半裸遭男保洁刷卡闯入 酒店回应 7443752
- 8 7万余件儿童羽绒服里没有真羽绒 7316905
- 9 70多辆小米SU7同一天撞墙撞柱 7217183
- 10 千年古镇“因网而变、因数而兴” 71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