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豆瓣9.4,顶级国产综艺又爆了!

态度 作者:整点电影 2018-12-29 21:15:53

上方蓝字关注,自动为你推荐一部好片



整点电影

你有128个好友已关注

 

文章转自吐槽电影院(tcdy007)


前几天被一条热搜吸引了注意力。



肖央和刘昊然,这是什么组合?这两个人走得路线好像不一样吧?难道是要合作拍新戏?


一脸懵逼地点开后才发现——还真是新“戏”。


只不过,既不是电视剧也不是电影,而是在综艺里搭档演出的一段小剧场:



(然后我当然点开看了。)


13分钟,讲述了肖央与刘昊然饰演的陈家两兄弟,在面对留下保卫家国,还是远渡泰国保卫家族神龛这两个选项时,做出的艰难抉择。



故事内,当刘昊然饰演的抗日热血青年在保卫家国的战争中牺牲,慷慨地说出“我虽死你等免用痛苦,中国必然胜利”时,我的眼里也忍不住饱含热泪。


然后冷静下来才发现……


嗯?原来是《国家宝藏》出第二季了!



记得去年此时,《国家宝藏》推出了第一季,历史悠久的文物加上新颖的表现形式,立刻圈粉无数,其中当然也包括扒叔。


豆瓣6万余人评出的9.0分:



而目前已经播出两期的《国家宝藏》第二季,也是再攀高峰,豆瓣评分稳稳停在9.4:



真不愧是央视爸爸!



《国家宝藏》第二季在节目形式上与第一季相同——


9名博物馆馆长坐镇,甄选27件国宝进行讲解。


并请来27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来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


一开场就出现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老师,也还是萌萌哒老样子。



说到第一季,不知道大家记忆最深的国宝是哪件?


对于扒叔来说,那绝对是——各种釉彩大瓶


为了防止你们忘记,我要再贴一次它的“美颜”:



十七种单拎出来都可以独立美丽,组合起来却成为“农家乐”审美的釉彩,全部汇集于一个花瓶之上,这尊瓷母当初带给大家的视觉冲击,可真是至今难忘


乾隆的独特审美,也随着这期节目播出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到了第二季,不知有心还是无意,在第一期出场的三件国宝中,又有一件出自乾隆之手——


金瓯永固杯



瞧瞧这杯上琳琅满目的金花、珍珠、宝石还有碧玺……


果然是出自我们的审美小能手没错了!


当然,扒叔在这里要为乾隆辩解一下。


与各种釉彩大瓶的诞生是为了“炫技”一样,金瓯永固杯的流光溢彩也有它自己的来由。



人家可是寓意深厚的礼器


历代圣主贤臣都将“礼”作为励精图治的重要手段,因此寄托着乾隆家国情怀(和艺术审美)的金瓯永固杯自然是精美华丽,不同凡俗。


每年除夕子时,皇帝都会来到养心殿冬暖阁,将屠苏酒注入金瓯永固杯,陈于紫檀案长几之上,并在一旁的纸笺上写下“风调雨顺”一类的吉祥话,标志新的一年已经来临。



一樽承载着国泰民安、时和岁丰祝愿的酒杯,见证着一个王朝的岁月更迭。


国宝”之名,当之无愧。


金瓯永固杯如此珍贵,其它能登上这档栏目的国宝又怎会寻常?


它们的身份或许不是出自皇家,不是由昂贵的珠宝构成。但其本身的存在,就足够珍稀。


比如这一份:



诗仙李白亲笔所书的《上阳台帖》


要知道,尽管李白一生所著诗歌无数,流传到当代也有上千。可他的书法真迹,就只有这一幅啊!


“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草书《上阳台帖》共25字,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与其诗作的豪迈不羁相符,尽显一代诗仙的卓越风姿。


透过字迹,恍惚依旧能看见千年前那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如大鹏般逆风而上的君子风骨。


在《上阳台帖》的前世传奇小剧场中,节目组也借李白的“迷弟”杜甫之口,诉说了后人对李白的崇敬与怀念:



《上阳台帖》经千年辗转,其上字迹风骨不变。


正如太白已逝,他传承给后人的诗篇与精神,却亘古如一。




除去这两样国宝,第一期的另一件故宫博物院藏品也令院长念念不忘。


如果说金瓯永固杯和《上阳台帖》都蕴含了作者的个人志趣,可由后人从中猜得当时之景一二。那么这件国宝和它们的区别还蛮大的。


因为,它本身便是当时之景的缩影,是古代人匠心慧智的结晶——


样式雷建筑烫样



在今天看来,这些烫样不过是一些建筑模型,甚至在每个售楼处都能看到类似的东西。


可在清代,这些烫样对一座建筑的落成可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似普普通通的纸板小房子,实际每一座烫样都是真实建筑的“工程模型”。


每一次动工前,工匠都需要呈交烫样给皇帝,待预览满意后才可依照模型修建真实建筑。也因此,每一件样式雷烫样都将细节做到了极致。


大到整体结构,小至室内梁架构造、彩画式样,与最终成品相比,分毫不差。


例如圆明园内的“天地一家春”烫样,每间屋子的内部结构都描画得一清二楚:



慈禧太后的地宫烫样,全部结构都可层层拆开,内部细节一目了然:



实在很难想象,在没有计算机建模的年代,仅仅是依靠手工测量,使用草纸板、油蜡、水胶、木料、秫秸、沥粉等简易材料,古代人就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细的建筑烫样,还能依照烫样,修建出无数为后人称道的古建筑。


如此精妙的手法,扒叔只想感叹一句:


请收下我的膝盖!



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当然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制作出这些烫样的“样式雷”家族,在清代可是赫赫有名!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在旅游景点看到的那些清代建筑,不管是圆明园、颐和园,还是天坛、中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等,都是被样式雷一手承包的!



不仅如此,从清代遗留至今的81件样式雷烫样,也为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念提供了大量样本。


通过研究雷家遗留的烫样与图纸,我们才能知道,原来行走在颐和园东堤,看见的“塔随人走”效果并非我们的错觉,而是古人刻意的设计:



如今要依靠计算机才能模拟出的三维立体地形,在古人手中,只需要一张平面图就可以搞定!



之前看到的各种精致烫样,都是以这样的平面图为基础制作出来的。


外国人发明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而我们国家使用的“平格法”,与其核心原理完全一致,却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或许这才是向大众介绍文物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记得在翻看《国家宝藏》第二季的评论时,有一名网友认为,文物就应该安静地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披着它们厚重的外衣,而不是被做成博人眼球的节目,供人评论。


但扒叔却认为,文物最大价值,正在于后世之人能够通过观赏、研究它们,从中窥得历史的真相,了解古人的思维与智慧。


文物不该是沉寂在河底的明珠,任年岁打磨却始终不见天日。它们是历史的见证着、承载者,不该被每一位子孙后代遗忘。


正如潜心整理了上万件样式雷图纸,研究时间长达36年的王其亨教授所感慨的那样,能成功解读这些文物,“出门被汽车撞死也不后悔”。



用词虽略显激烈,却难掩对文物研究的满腔热情。


我想,这才是对“国家宝藏”最大的尊重。



给我一个好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