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怂人,我服你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19-03-07 23:23:18




最近,有部话题大热片。


很多人鼓掌,都在说人生意义、励志以及梦想。


也有少数人嗤之以鼻,说找死,肤浅,没意义。


Sir觉得,前者说的太笼统,后者又说得轻佻、不负责。


而且都在讨论活着的主角,却几乎没有人,留意到死去的那些攀岩者。


他们有什么故事?他们难道真是无脑爱刺激,是“爱找死的外国人”吗?


是时候让Sir补两句了。


它就是我已写过的,《徒手攀岩》(Free Solo)



之前写的是影评(想重温的戳这里,但今天说的,比影评更与你有关——


观看《徒手攀岩》的第一体验,是冒冷汗。


忍不住又看了第二遍的体验,还是冒冷汗。



徒手+攀岩,注定是一个普通人很难做到、想都难想的事。


但今天Sir想说,关于它,可以鼓掌,可以吐槽,但那些意义都不大。


对每个人都真实有用的,恰恰,就是这个冒冷汗


Sir相信,这部片子之所以能获得64%的豆瓣五星好评,成为2018年美国票房第二高和英国票房最高的纪录片,肯定不只因为寻求刺激。


而且从2010年的《孤身绝壁》(Alone On The Wall)开始,已经有超过三部纪录片拍下了攀岩爱好者艾利克斯·汉诺(Alex Honnold)徒手攀登不同地方的山峰、打破各种纪录的过程。


《徒手攀岩》凭什么跳出来,赢了奥斯卡?


因为只有它,并不只追求简单的励志,并不只为了宣扬一种奋不顾身的千里我独行的个性化人生道路。


反而用无比翔实的细节,反复推敲出了一个,即使你终生与攀岩无关、也需要掌握的社会生存技能——


如何和恐惧相处。


恐惧是什么,我们似乎都有印象。


就是一大团,涌向你,压住你,包裹你,让你久久不能摆脱的东西。


恐惧来了,一个人的能力、心态、判断都会失常。



从某种角度说,这部片的赢,与它描写的勇敢与征服的快感,还有笼统的“人生意义”都无关。


其实,直到第80分钟,艾利克斯正式开始攀登之前,这部影片都在描述,他如何用自己的办法克服恐惧。


其实在恐惧这个属性上,他很怂,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怂。


他怂的地方可多了——


他恐惧这块“大石头”。


从2009年开始,他就想徒手攀上酋长岩,为什么始终没有呢?


因为“你看这山,你想想爬它的感觉,太特么吓人了”。



即使做足功课,在片中的第一次徒手攀岩尝试,他还是中途放弃。


艾利克斯在接受美国户外杂志《Outside》采访时提到——


当“危险”系数很高的时候,我会感到异常恐惧,因为那意味着真正危及生命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这时我会停下来,等等,等到我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做任何能够减轻恐惧的事情,然后在我感到舒适的时候重新尝试攀爬。


这就是他放弃的原因,过度的恐惧触发了大脑的危险警报,告诉大脑:


“我还没准备好。”



他也恐惧感情、家庭。


在遇到了新的对象后,七年没有出过意外的他,在短时间内两次受伤。


甚至他想过,是不是就算了,毕竟女朋友可以再找,这山可不是想攀就能攀的。


天平的两端一直不平衡,因为一边是感情,另一边却是死。


艾利克斯的偶像汤米也说,恋爱谈得太浪漫,并不利于攀登者形成强大的精神护甲。



他还恐惧很多小东西……比如镜头。


性格腼腆的艾利克斯其实时常出镜,接受过CNN的直播采访,也会办演讲,按说,他对镜头是不陌生的。


但在攀岩这件事上,又不一样。


在跟制片组沟通拍摄地点时,他会有一层层顾虑冒出来。


他支支吾吾地,反复用“you know”“yeah”潦草带过。



但兄弟们,熟悉他的朋友们都面色凝重,因为他们看出来了……


他慌。


当和同样是徒手攀岩家的皮特·克罗夫特聊天时,艾利克斯讨论起让别人跟拍这件事。


皮特是不喜欢的,“对我来说,保持攀爬的初心太重要”,而且“最怕有制片组跟着,这会改变你的心态”。


听到这句,艾利克斯若有所思。


他不由自主抓紧了脚踝,这个不久前才受伤的地方。



跟拍,确实很影响攀岩者。


他已经是个明星,他还有一堆朋友。


不管作为明星还是朋友,他都不想在别人面前掉下去。


让他们看着我摔成肉酱,让他们收尸?


每当这样想,一团团恐惧又悄悄袭来。


我一直避免去想坠落的事,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还好;

但是,我不想当着朋友的面摔下去,那就太糟糕了。



注视,是压力。


装着不注视你,也是压力。


有人在周围,都是压力。


我不知道能否在众目睽睽下尝试。



下山后,他见到皮特,谈到为什么放弃,他开始絮叨:


哎呀,有太多不确定性,人啊,各种东西啊……



皮特表示理解,温言安慰。


管用吗?


恐惧还是在。


只要你不采取行动,恐惧总是在。


艾利克斯隐忍不说的,还有一句:


那些高手,身手不见得比我差的人,也都死了。


差点忘了,Sir一开始就想做的事——说说那些攀岩逝者的故事


在影片中,他们只是一些名字、一些陌生的脸。


往往只有几秒,都不够你时间去记忆。


可Sir专门细心查了一下才发现,他们才不该是配角。


在他们各自的世界里,他们都是主角,都是神。


比如在结尾字幕中致敬的三个人里,有乌里·史泰克(Ueli Steck),瑞士雪山极限速攀家。


另外两位分别是导演金国威的父亲,和2018年去世的安·克里克


他在尼泊尔努子峰不幸坠崖身亡,正片里,他的死让艾利克斯产生了一丝阴影。



但生前,你看他多神。


史泰克被称为“瑞士机器”,是史上第一个独自征服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峰(8091米)的登山者,用时28小时,没使用辅助氧气。


他还在2015年,用62天完了阿尔卑斯山区内,全部8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


都是数字你可能没感觉,直接看动图。


这是瑞士阿尔卑斯的艾格峰,3970米高,全是雪。


万丈高崖,他蹭蹭蹭就上去了,在山脊上还能跑两步。


15年,他39岁,考虑到年纪大了,登山危险系数越来越高,史泰克也怕,在2012年的时候他就认过“怂”——


人有时候要对自己诚实点,有些事你只能在生命里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去做。


怕就不做吗?


他不认这种怂,他认另外一种。


他怕,所以每一次任务,他都要通过一系列高强度和针对性训练。


他说:“如果你不害怕,那你就是低估了任务,高估了自己。如果你不害怕,那么你就没有足够准备来完成这项任务。我非常感激我的恐惧。


史泰克这人,性格其实一点也不激进。


他甚至说,自己是个“胆小鬼”:


我是去登山的,不是去自杀的。


再说一个吧。


迪恩·伯特(Dean Potter),又一张在电影里被观众错过的脸。




影片里他就一个镜头——从山崖上掉下来,随后降落伞打开了的那位。



他没有死于攀岩,反而死于翼装飞行事故。


如果说他是大神,那么还需要加上一个修饰词,技能点全满。


他不仅会徒手攀岩,可以速攀优山美地大岩壁,还是山峰低空跳伞先锋人物,还会高空扁带(粗暴理解,就是在高山上走钢索),2006年他横渡优山美地的箭塔,创造了700米高的世界高度纪录。


图@Jim Hurst


他还创造了一种(可能只有他自己能做的)新运动——高空扁带结合极限低空跳伞(大概就是先攀岩到山峰上,走个高空扁带,再低空跳伞……简直是铁人找死三项)


他去哪里几乎都带着他的爱狗。


在《狗狗也飞翔》(When Dogs Fly)电影里也有他们俩。这狗狗的眼神仿佛在说:本汪承载了好多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恐惧……


就这么一个人,看似啥都不care,却也用了十年,才学会如何克服恐惧。


迪恩有个偶像,丹·奥斯曼(Dan Osman)


很不幸的是,他也一同出现在了《徒手攀岩》的闪回片段中。



而且,在优山美地大岩壁下发现丹·奥斯曼尸体的人,恰恰就是迪恩。


当看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躺在地上,身上绑着一条破损的绳索,那个画面让他永远忘不了。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重新相信绳索。


什么让他重回攀岩?


就靠反复对自己刷一句,一句自己信奉了半生的话:


直面自己的恐惧。


看到这里,有刻薄的人可能还是会说,是啊,你们够谨慎,够小心,可不还是狗带了?


如果有人真这么认为,那Sir只驳一句:


指责别人有一万个理由,这不是什么本事。


不跨越挑剔的心理,我们永远无法学会,如何吸取到别人的努力与智慧。


迪恩意外去世之后,艾利克斯在《时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悼文,里面回怼了那些抨击迪恩是找死的评论——


没有人会花20多年的时间,仅仅为了追求肾上腺素,而去探索一项运动。大多数人只在油管上看过他攀登或者飞行的视频片段,却从没有了解过他背后日以继夜的训练。


迪恩有他一套经年累月、深思熟虑研究出来的方法,所以他在身心上都是做好充足准备的。他知道自己面临的风险,仍然愿意追求梦想,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迪恩和艾利克斯的合照,图@pinterest


艾利克斯曾用一个例子,总结了他本人克服恐惧的方法——


当你真的饿到不行的时候,你不会说“我的天我真的好饿好饿”,而是会说,“靠不行我两小时内一定要吃饭了”。


Sir从中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当学会拆分恐惧,就能战胜它。


恐惧,一上来总让人看不清。


但冷静下来琢磨分析后,你再看,它无非就是一个个细小困难的大集合。



鸡汤都会说,要学会与恐惧相处。


可没一条鸡汤会告诉你:


只有拆分它、逐个解决它,才叫真正的“与恐惧相处”。


比如艾利克斯在攀登酋长岩时,遇到了一段难度系数max的巨砾坡难点。


在那里有个地方,你要么像青蛙那样蹦过去,要么得做个很夸张的空手道踢。


都很悬,成功率都很低。


艾利克斯试爬时,好几次都失手。



别人说算了,他不管。


他只是不断记录细节,一遍又一遍,细致到手脚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恐惧,就是这么被击败的。


它不是在某一瞬间,像怪兽遇到大招一样,轰然倒下;


而是随着准备越来越充分,慢慢的,淡出你的意识,等你完成任务时,你甚至察觉不到它已经消失。


就像艾利克斯,在他终于决定登山的那个早上,他觉得:


“这山没那么吓人了。”


有什么不一样呢?他也说不出,“它看起来一点没变,而且我登上去之后看它也没变,感觉一切都没变。”



其实变了,笼罩在山峰之外的那一大层恐惧,消散了。


你再看他攀爬的样子,就跟平常去随便做个晨练差不多。



恐惧当然不会跑光,它们会跑到别人身上……


没有拆分恐惧的人,照样恐惧。


你看导演紧锁的眉头;



你看在山下,怕得几次扭头的摄影师;



还有我们这些大气都不敢喘、一个劲冒冷汗的观众。


说出不怕你笑,Sir看到他腿滑这一下,感觉快尿了


艾利克斯的偶像,已经有了孩子的汤米说:


艾利克斯说起他会带上装备再去攀岩。


我觉得身为他的朋友也好,家人也好,你也要有同样的“装备”。



这“装备”是啥?


就是拆分恐惧的本领


Sir是会二刷、三刷《徒手攀岩》的。


虽然Sir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去学攀岩。


最后我想说,这不是什么励志片。


或者说,这才是超越了鸡汤和光环的纪录片,因为它不是在打鸡血,它只想告诉你,追求成就与害怕恐惧,本身就是矛盾。


人生在世,总有恐惧缠身。


哪怕理想是混吃等死,也有混吃等死都等不着的恐惧。


它手把手教了我们拆分恐惧。


不学会它,就不要奢谈什么追求,什么人生意义。



这是一条安全提示的分割线


如果你有机会,能去这些美丽的仙(险)境,建议你收藏下列Sir手打指引。


Sir也同时建议,欣赏美景就好,没有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学会对抗恐惧,请勿从事攀岩运动!



优胜美地

不知道你发现没,很多攀岩爱好者都喜欢到一个地方,有的甚至把家都安在这里-优山美地。

可能单听名字你不知道,但你一定知道-乔布斯、苹果Mac的系统OS X Yosemite、《闪灵》……

优山美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内华达山脉,和黄石公园、大峡谷并称为美国本土三个最美的国家公园。

乔布斯很喜欢这个地方,苹果在2014年发布的系统就是用优山美地命名。果粉肯定认得这张壁纸。

1991年,乔布斯就是在优山美地的阿瓦尼酒店(Ahwahnee Hotel)举行了婚礼。

图@yosemitefun


有趣的是,库布里克《闪灵》里的酒店大堂,灵感就是来自阿瓦尼酒店。

上图阿瓦尼酒店,下图《闪灵》剧照


这里还是美国人度蜜月的胜地,所以在这里可以做的当然不止极限运动,你可以徒步、野炊,想去挑战攀岩的新手,Sir建议参加个正规的培训课程过过瘾就好。

因为悬谷很多,优山美地有高度集中的瀑布,特别是4-6月融雪期,十分壮观。说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新娘的面纱”(Bridalveil Fall)。

水不大,朦朦胧胧的像一块纱悬挂在空中。

图@worldwaterfalldatabase


还有个神奇的马尾瀑布(Horsetail Falls),在二月下旬的晴天,太阳下山的时候,瀑布会被照耀成鲜橙色,像熔岩浆那样从山顶流淌下来,被称为“火瀑布”。

图@atlasobscura


关注Sir私家小号,每周二四六,用一部好片,把不一样的世界带到你面前。


祝你晚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