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分的现实题材剧,在高难度模式下给出了高分答卷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mszhangziyan@foxmail.com
假期快乐呀~
在这个小长假,推荐一个很多人点播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下简称“与恶”)。
本剧上个月已经完结,但相信在未来剧中台词和情节将会被不断引用。每一次热点新闻发生时,各方情绪和媒体追逐中,相似的故事总会一再上演。
《与恶》的主线是一个“无差别杀人案件“:大学生李晓明在电影院开枪无差别扫射,造成9死21伤。被捕后拒绝接受精神鉴定,不愿说出作案动机,也拒绝与家人见面。
以下都是《与恶》中出现的案子:
“大学生在电影院里无差别开枪杀人”
“疑似精神病患劫持幼童事件”
“一男子杀害两个孩子,经鉴定有精神病”
“中学生在路上砍人,疑似在模仿杀人犯”
想象一下,这类新闻标题出现时,你是不是也会毫不犹豫敲下这样的评论发上网:“去死吧人渣!”“什么样的律师会替这种人辩护?”“媒体报道这些杀人犯很可怜是什么意思?”“判刑枪决就对了!”
正如《与恶》片头出现的那些典型评论一样。
轻轻松松扔下几句情绪宣泄,获得点赞是容易的。
可是,然后呢?
如果我们真的有一双上帝之眼看到更多,想法会改变吗?
《我们与恶的距离》提供的是更丰富的视角。
受害者和家人,当然是最痛苦的。在受害者死伤的同时,家人也以某种方式一同逝去。新闻热点就算过去,痛苦还是无休无止。
剧中的女主角宋乔安(贾静雯饰)刘昭国(温升豪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们的爱子天彦在枪击案中丧生,原本幸福的四口家庭瞬间支离破碎。
尤其是母亲宋乔安,在失去儿子后而性情大变,靠工作与酒精麻痹自己,在职场上变身“女魔头”,和丈夫和女儿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外表冰冷的她每时每刻都在痛苦、自责,甚至希望自己当时也死了就好了。
可是,杀人犯的家人,也是受害者。——在“无差别杀人”的新闻评论里来一句这样的发言,是会被骂“圣母病”的。
《与恶》以冷峻的笔触展示了“杀人犯家人”的痛苦。因为李晓明犯下的滔天罪行,李家人活在无限的愧疚中。
这个不富裕的家庭,变卖家产也没有几个钱,再说,钱怎么能弥补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呢,讲钱都是侮辱对不对?
“杀人犯的家人”去殡仪馆,真诚地想要道歉赔罪,只感到深深的无力。
但罪犯的家人,没有做错过什么。他们不断地想:我们是哪里不对才会让家里出了十恶不赦的无差别杀人犯?
没有答案。而这一家人真的也是受害者啊。他们抬不起头来,被社会歧视,被媒体骚扰、不得不卖房隐居,过着不见天日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李母不愿意看见年轻的妹妹人生被毁,推着她去改名换姓,才将妹妹重新推回到正常生活的轨迹上。“家里死三个人就好了”,妈妈希望妹妹还能过上正常人的日子,逃离“舆论连坐”。
社会上有没有人从罪犯的角度想问题?
有,为李晓明辩护的法扶律师王赦(吴慷仁饰)。
而他在这个案件中是最不被公众理解的“人渣代言人”。
作为一位法扶律师,王赦相信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即使是被社会定性为“冷血杀人魔“的李晓明,他也愿意为其辩护。
这不是“圣母病”,他更希望通过了解作案动机,来找到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方案。因为为那些臭名昭著的“冷血杀人魔”辩护,王赦被冠上难堪的头衔,被泼粪,他和他的家人也都生活在骚扰之中。
整部戏当中,王赦律师一直想探究加害者的作案动机。可是寻找到最后,除了家人口中李晓明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之外,我们还是一无所知。
这样的安排是忤逆公众情绪的,一个恶性无差别杀人案的凶手,制造了这么多悲剧,男主角口口声声说要找动机来避免下一次犯罪,到最后剧情都不给答案,这算什么,宣扬受害者都要原谅加害者吗?
(△深爱王赦的王太太也会有不理解自己丈夫的时候。)
想想现实里,以往有恶心社会案件发生时,媒体一旦去报道罪犯的生活轨迹,就会轻而易举地被打成“洗白”。
甚至于到了后来,一旦有案件发生,大V会提前说:“拒绝看到追溯罪犯人生的报道,拒绝洗白。”
下面这两张图是社交媒体上最常见的↓
“那么轻易剥夺他人尊严的人,他的心琴应该断得一根也不剩了。”
(△《gold》)
“我们不明白犯人的心情,也没有必要理解你。”
(△《unnatural》)
这些话听起来很爽,在B站的日剧cut上,每当有重大新闻发生时,弹幕数量就会大幅增加:“xx案我又来刷了!”“说得太对了!”“解恨!”
然而,一切都是有语境的。
第一张图是《gold》为了表现女主偏执性格的一个段落。女主也是一起凶案的受害者,她说出这番话是给电话那头的另一位受害者听的。这番话是受害者们痛苦的心声,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愤怒和悲伤,震撼人心,但不等于《gold》这部日剧倡导“所有人都无需知晓犯罪动机”这一观点,更不代表“不研究犯罪动机天经地义”。
第二张图是《unnatural》中三澄医生作为法医在陈述证据时说的,她面对着多次杀人却多次逃脱的凶手,用“你不幸的出身”来唤醒他被母亲虐待的童年回忆,刺激他情绪失控说出真相。这是三澄医生的计策,不等于她真的认为犯罪动机不重要。
别忘了,同样在《unnatural》这一集中,三澄医生只要修改自己的法医报告就可以让真凶伏法,如果按照网络上简单粗暴的逻辑,“杀人偿命”最重要,女主角早就修改结论完成“结果正义”了,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坚持守护着“程序正义”,这恰恰是整部剧最闪光之处,女主角不仅在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在维护现代社会的基石。
渲染“我们不听罪犯的动机”这样激烈的情绪,并不能建设一个更好更安全的社会。
————————————
《与恶》的可贵,更在于它的复杂。
这部剧展现了民众情绪的汹涌,受害者的痛苦,罪犯家属的痛苦,律师的痛苦,还能一步步展现各种微妙的困境。
下面这段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短短三分钟的戏就有这么多个角度。
在无差别杀人案中失去孩子的新闻工作者夫妇,丈夫劝妻子回归理性,试着用“让社会更好”的思路来想问题,妻子答:那结论只会变成一切都是社会的错,那受害者算什么?
再高福利的社会也会有无差别杀人,那怎么办呢,怪谁呢?绝望的母亲说:“怪我自己行了吗?”
无端失去至亲的痛苦无休无止,反反复复用所有逻辑来看,还是撕心裂肺。
有一派观点认为一定是加害者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才培养出这种“人渣“,所以加害者的家庭要负责。
可是李晓明的父母也没有答案,自己只是普普通通地为人父母。“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杀人偿命就够了吗?当无差别杀人的罪犯被立刻处死后,一心想找到答案的律师也崩溃了,真相还没有调查清楚就让人死,为什么不抓到凶手的时候直接处死,要调查,要庭审,就是为了一切都有交代,惩前毖后啊。
在罪犯的家人也有痛苦,提出对待罪犯也需要讲法律原则的同时,本剧从未忽略受害者家庭的痛苦。
女主角宋乔安一家的痛苦和自我治疗本身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之一。此外剧情中还仔细描写了另外两家受害者,他们停留在原地,没有办法自愈。所有的伤痛立体化地构成了这件悲剧,失去至亲的受害者家庭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没有多远。
丧子的女主角宋乔安怒而曝光罪犯的家庭,让无辜的人生活无法安宁。
媒体看到案件就写“中学生模仿杀人犯”,却没有了解到孩子在学校受霸凌,最终妈妈备受压力带着孩子跳海。
是媒体的错吗?每一个在网络上热烈宣泄情绪的人,都指挥着媒体去追逐去捕捉,又要追热点又要收视率又要帮大众出气,就这样好像理所应当地往前走,一转头,“舆论杀人”“媒体杀人”又出现了。
新闻人也是拼死在坚守岗位上的,最后却落得个“都是白痴在做新闻”的骂名,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普通人看到恶心案件的义愤填膺,好像没错吧?但点点滴滴加在一起过了头,就会形成新的网络暴力。
本剧还出现了无差别伤害案的另一种情况。加害者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引出对精神障碍人士生活状态的探讨。
所以,怎么办呢?
《与恶》给出的答案是,爱和理解。豆瓣影评里有人认为这个答案太简单了,让整部剧都失去了厚度。
但首先,剧中提到的“修复式司法”本身就是很多法律界人士倡导的,这不是编剧臆想的。
其次,故事也写了理解和原谅之难,世上没有“万灵药”。
更重要的是,爱和理解,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不是轻飘飘,是同样需要学习、努力和一起建设的。
媒体做新闻时,要考虑大众情绪和兴趣,又要坚守客观和中立,二者冲突时,选什么?
普通人看到惨案时,当然会愤怒,但我们的愤怒需要设边界吗,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
对于边缘人群,例如精神病人、被霸凌过的弱势群体,是把他们当危险分子,还是试着理解他们?
——————————
至少《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本身,足够严肃、认真、全面。
本剧很瞩目的是有HBO亚洲频道的参与。没错,就是那个出品过《欲望都市》《新闻编辑室》《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等精良美剧的HBO。
演员表也十分靠谱,贾静雯是十多年后首次回归台剧,因为“剧本超强”,吴慷仁是金钟视帝,温升豪也是4次提名金钟奖最佳男主。
本剧的灵魂人物,编剧吕莳媛,是经常出现在金钟金马上的金牌编剧。她的作品,经常有深刻的对社会话题探讨,《出境事务所》讨论的是敏感的生死议题, 而《谁先爱上他的》则聚焦“同妻”题材。
而这次的《与恶》,框架更大了。剧情由一个“无差别杀人案”开始讲起,对受害者、加害者、律师、媒体、精神医生、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还有民众舆论进行观察。
每一集的信息量都很大,除几个大话题之外,在日常的台词之中也藏着关于性别平权、家庭关系的小思考。
(△男方不出轨“难得”,女方不出轨还照顾男方家人就“应该”?)
《与恶》讲的是台湾故事,但大陆观众也会很有共鸣,在人人握着手机随时发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离“恶”不太远。
“真实感”是本剧在品质上的突出优点,片头都以热点新闻来开始,网络上的热门评论不断出现,网络环境里媒体抢新闻全年无休,也让从业者深有共鸣。
剧组自己造了一个新闻台工作室,一比一还原真实的媒体工作环境。
像新闻台logo、获得的奖项、值班表等等细节都做到了。
演员们在服道化上也考虑很多,角色要灰头土脸就是灰头土脸,要盛气凌人就是精致妆容、气场强大,每一个镜头都是符合角色状态。
重中之重的剧本,是编剧潜入社会仔细采访和摸索后写出来的。
编剧吕莳媛花了两年多写剧本,其中一年的时间都用在了田野调查上。她先是找到相关领域的人进行采访,(包括律师、法官、精神鉴定医师、精神科医生等),在相关职场体验,甚至研究了关于无差别杀人与精神疾病的资料,跟了几场类似案件的法庭审判。
因为编剧功课做得深入全面,《与恶》中不少角色、立场都能在台湾的社会新闻中找到原型。
剧中“无差别杀人犯李晓明”的被网友指出是以台北捷运杀人事件凶手为原型。
剧中的有“思觉失调症”的凶手陈昌则是与16年台湾“小灯泡事件”中凶手有不少相似之处。
而受害者的妈妈在痛失爱女后,她立场也和剧中的新闻工作者与律师相同。希望通过杀人犯了解到犯罪动机,避免类似的惨剧发生。
剧中的王赦律师,被指现实原型就是为上述两个案件凶手辩护的黄致豪律师。在现实生活中,黄致豪也因为被杀人魔辩护而被网民痛骂。
贾静雯、吴慷仁等演员也都是和相关的新闻工作者、律师进行很多的相处和了解。即使本身不太认同对方立场也去理解,搞懂对方想法,去真实地演绎出来。
各个维度上的严谨,这样才有了这部厚重扎实的作品来提醒大家:我们与恶的距离并不远。
但好在,我们与善的距离也不远。
有些情绪是人之常情,但除了简单粗暴的情绪宣泄,有没有其他事情需要做了?下一次被新闻气到血脉贲张时,我们会稍微,稍微,稍微,多想一想吗?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给你严肃的八卦
想要复习以前的推送,直接点这里就好~
↓↓↓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拉美之行的三个“一” 7958530
- 2 微信或史诗级“瘦身” 内存有救了 7923677
- 3 男子求助如何打开亡父遗留14年手机 7895180
- 4 中国主张成为G20峰会的一抹亮色 7759805
- 5 中国对日本等国试行免签 7631153
- 6 7万余件儿童羽绒服里没有真羽绒 7505904
- 7 女生半裸遭男保洁刷卡闯入 酒店回应 7483657
- 8 70多辆小米SU7同一天撞墙撞柱 7317646
- 9 操纵股价 2人被证监会罚没近3.35亿 7297603
- 10 千年古镇“因网而变、因数而兴” 716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