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8.8!终于熬出这部国产综艺,别人想抄都抄不了!
很少有这样的综艺,没话题度,没明星,没矛盾和撕逼,节奏慢,安安静静播了一集又一集…
有人说:我也想不出,怎么凑齐了一整组的傻瓜蛋,去做这样一档节目...
可就是这么“佛系”的综艺,竟然在豆瓣上拿下了8.8的高分。
它的名字,一听就没有流量:《邻家诗话》
说它是一个综艺,其实不太贴切,它更像是一个谈话节目。
小小的庭院,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壶好茶,几个茶友,聊天、看表演、讲故事…
来喝茶的,有文学教授,有演员,有演奏家、歌手、舞者、画师…
每集40分钟,就老老实实的讲一首诗,或一阕词…
而这些诗词,你都不陌生:《蒹葭》《静夜思》《送元二使安西》《如梦令》…
可就是这些耳熟能详的诗篇,他们却还能讲出花儿来。
怎么讲呢?
比如,讲“蒹葭苍苍”,就弄来一池芦苇,告诉你:这就是蒹葭。
讲秦人擅长击缶,就真拿出一个缶,让你听一下,这个打击乐的声音。
讲“羌管悠悠霜满地”,就找来一支羌笛,演奏一曲,让你感受它的悲凉凄切...
谈《垓下歌》,就先唱一段京剧《霸王别姬》,再用琵琶演奏《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说《如梦令》,一幅少女感十足的李清照画像,当场完成,呈现在大家眼前…
让诗词有了视听效果,只是这档节目的特色之一。难能可贵的是,几位嘉宾在闲聊之中,就把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故事勾勒了出来。
你会突然意识到:那不是故纸堆里,老生常谈的文字,那是一个个鲜活灵魂。
比如,李白。
很多中国人,学的第一首诗,就是《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经刻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可是没多少人知道,李白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下这首诗的。
节目组给出了其中一个说法:
24岁的李白,带着父亲给他准备的三十万金,从老家四川出来,顺流而下,过南京,下扬州。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算是个富二代,但在当时,商人没有社会地位。所以,他这次离乡的目的很简单,想通过拜见达官贵人,求推荐走仕途,兴旺家族。
但是,仕途之路并不成功,再加上他天性乐善好施,在扬州这个繁华又费钱的大都市,短短一两年时间,钱就花完了。
那是一个深秋,李白病倒在扬州的一间旅舍里。
睡到半夜,四下无人,抬头唯有明月。
那一瞬间,忆起当年离乡的春风得意,对比如今漂泊异乡、前途茫茫…
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跟今天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并没什么不同...
我们都曾怀揣梦想,也一样遭遇坎坷、走投无路,一样思念家乡的亲人,流下相同的泪水…
那个辗转反侧的孤独感,被压缩进了二十个汉字里,穿越千年,与今天的我们,产生共鸣。
比如,范仲淹。
我们都会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不太清楚,真正做到这样,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翻翻范仲淹的履历表,你才发现,他花了一辈子,来践行这句话。
他一生曾多次被贬谪,每一次都是因为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
朋友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
他却回: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为了名利,而放弃内心的坚守,夹着尾巴做人,他办不到。
51岁那年,范仲淹主动请缨,驻守西北边陲。
那时西夏势力在不断扩张,边疆很不太平,打了败仗,要罢官,甚至杀头,很多官员都在找借口,推辞出征。
范仲淹却挺身而出,拖着病体奔赴边关,坚守了三四年。
《渔家傲·秋思》里,表达的就是驻守边疆的复杂情绪: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走了,但戍边的将士必须留下,这是一种担当和责任。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思乡愁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体恤部下,又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力不从心…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千百年过去了,其实这样的人,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范仲淹的那种风骨,那种家国情怀,千古长存。
每一个中国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接触古诗词。
但我们总觉得,古诗词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古人的生活,跟我们太不同了。
古时候的人,没有手机,上不了网,去趟外地,就得走上好几个月…
而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没挨过饿,没见过什么烽烟战火,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正如这档节目所说:古人的生活半径小,情感半径大,现代人的生活半径大,情感半径却小。
按照现代人的逻辑,像《送元二使安西》这样,一个大男人这么深情的写一首诗给同性朋友,不是满满的基情嘛!
可是如果回到古人的生活脉络,你才明白,原来,元二这次出走,得走个半年才能到目的地,而他这一去,两人可能再也不能相见了。
所以,王维写“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人生,要一壶浊酒喜相逢,要把余生可能不再相见的思念,放在这一杯酒里。
而当这种隔阂被打通了,我们其实可以理解古人,古诗词的内核,与现在是相通的。
或许我们曾有疑问:小时候背那么多的诗词,有什么用?它不能帮我们赚钱,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关联。
但是现在我知道,这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却又很有用。
它是一种审美意趣。
《静夜思》20个字,却出现了两次“明月”,整首诗读下来,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了我与明月。
那是一种极简美学。是简的极致,也是静的极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它还告诉我们:人类崇高的美,是悲剧美。
项羽《垓下歌》,是一个男人内心的温柔。到了生命的最后,他念念不忘的,不是成败得失,不是生前身后名,而是他的女人,和战马。
生命短暂,其实怎么个死法,都无所谓。但难得的是,他眷恋的女人,真的懂他。这大概就是人世间最唯美的事。
它还是一种情感联结。
网上曾有个段子:同样是看到美景,有的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的人却只会说“卧槽,真美”。
或许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看到某一场景,脑内自然就浮现出儿时背过的诗词。
然后惊奇的发现,原来我们现纠结的、迷茫的、忧虑的种种,古人都经历过,并用凝练的词句,表达过了。
一位朋友曾分享过她的亲身经历:
她远嫁他乡多年,有一天给孩子念《木兰诗》,念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忽然眼泪就掉了下来。
她说:小时候不懂,只有自己真的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才真正明白,能常常听到爸妈在身边叫自己的乳名,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当长大之后,懂事之后,我们仿佛一夜之间,读懂了那些字里行间的戏剧张力。
忽然懂得了“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那是久别重逢时的顾左右而言他,只因心中胆怯。
忽然懂得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是一种似真似幻、孤独凄苦、可望不可即的复杂心绪。
忽然懂得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里面有对生命的热爱,又交织着幸福与惆怅。
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从古至今没有改变。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面对巨大困境,无法得到安慰的时候,却可以从古诗词中寻到慰藉...
你痛苦的事,古人也痛苦过,你对人生的感慨,他们都咏叹过,你可以跨越时空,找到知音,不再孤独。
在《邻家诗话》中,郦波教授说:我们中国人,不是只过了自己这一生,我们上接了我们的父辈祖先,下要照顾子女,要传承。
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千百前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到民族大义,小到内心细致幽微的情绪…
它教我们要珍惜亲情友情,为美好的事物不断努力,对理想的始终坚守...
它告诉我们:就算人生多苦难,看清了现实之后,你依然可以,心怀热情、诗意的活下去。
后台回复 邻家诗话
获得观看链接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推动中斯友好合作取得更大成果 7905560
- 2 泰总理自曝遭电诈:某国领导人让转钱 7940928
- 3 留学生代发国外朋友圈30元一条 7814251
- 4 “慢火车”不慢回家路 7736387
- 5 曝柳岩逼男友离婚后上位 7619568
- 6 正式被确诊为时间贫困户 7532138
- 7 三亚春节期间22万一晚酒店被订光 7495639
- 8 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停火协议 7386684
- 9 马斯克母亲入驻小红书评论区炸了 7294623
- 10 何炅吴昕 嗑不了一点 712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