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明星们都这么玩,算是当网红了吗?

态度 作者:萝严肃 2019-08-30 21:58:39

微信公众号是我人生和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没有微信公众号,我也不会有一个能写自己想法的平台,更不会认识可爱的大家。


现在呢,越来越多明星和公众人物,也进入了这个平台。


通常明星们使用网络平台的时候都会被开完笑是“明星也做网红”了,但微信公众号平台似乎不能用“网红”来概括,这个更依赖文字和内容本身的平台,考验的是表达能力和真正独特的想法。


明星们的公号长啥样?


胡可的公号叫“胡可的礼物”,有安吉和小鱼儿的最新动态,胡可的沙溢秀的恩爱,还有胡可的育儿心得,她把给孩子做菜的私家菜谱都分享出来了。

最近《小欢喜》热播,胡可洋洋洒洒地写了长文展示生活中的乔卫东,秀恩爱秀得也太有水平了!


跳水运动员何冲,微信公号里也有自己的幸福日常和生活心得。他退役之后从零开始学厨艺,变成了家中厨房顶梁柱,值得各位奶爸学习了。


公益达人江一燕的公号叫“小江的时间缝隙”。有她的生命感悟,也有她做的公益活动相关,比方说像支教招募。很多公益爱好者都会订阅她的微信。借由微信公众号的平台,江一燕的公益活动不仅停留在沟通物资、教师支持上,更会关切到孩子心理健康、提供咨询服务。


明星做公号到底是什么样呢,会像普通人一样每天发愁选题吗?感谢微信公众号平台的邀请,我们跟“公众号博主” 江一燕对话了一次。



为什么要关心远在天边的事?


江一燕出道时的标签是“文艺女青年”,她总是化了妆也仿佛没化妆,嘴里时不时冒一些过于“文艺腔”的表达。这样常常被说成是:做作。

 

但那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07年,江一燕就在选择一种跟其他明星不太一样的生活方式——支教。

 

那一年,江一燕在拍戏时看到贫困大山里的生活,决定去支教。在大山里的孩子,对“明星”两个字没有概念。他们好像知道小江老师是明星,又不知道什么是明星。

 

孩子们写给江一燕的小卡片上甚至有这样的话:“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要做一个像小江老师这样好的明星。”在山区孩子们的概念里,明星大约是跟老师、工人、农民一样的职业。



现在,江一燕以山区支教为主的爬行者公益团越做越大,借由微信公众号的平台,江一燕的公益活动不仅停留在沟通物资、教师支持上,更会关切到孩子心理健康、提供咨询服务。

 

前几年,江一燕因为摄影,又注意到一件似乎和自己无关的事情:非洲野生动物的生活状况。她曾经亲眼看到“犀牛被割去大半张脸只为了获取犀牛角”,于是,江一燕又在中国和非洲之间不停往返起来。她办起野生动物公益摄影展,为野生动物们奔走呼号。她说自己还要导演一部以非洲有关的电影,自己动手写剧本。

 


最近,江一燕的视线里还多了一样:环境保护、垃圾回收话题。她化身记者,采访了倡导“零浪费生活”的中国第一人——余元,探讨起更绿色的生活方式。
 
很难想象,一个女明星有如此高的能量“不务正业”。


一路写着,就写到了公众号


开公众号对于江一燕来说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我不是那种特别侃侃而谈的艺人。”她说。
 
江一燕认为,文字是一种更适合她的表达方式。有了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络上有了一片依然能用长文字记录和表达的空间。
 
博客时代的江一燕就有坚持写博文、写散文集出书的习惯,当出版社负责人素姐联系到她问要不要做一个公众号时,她很快就答应了。
 
“我觉得确实它是会适合我的一种方式,所以这样就开始了。”
 
运营公众号之初,江一燕也曾凡事追求完美,就连后台的排版、P图、视频都要自己亲自动手,还立下“日更”的目标。但运营起来,江一燕才知道其中的繁琐和不易。
 
像每个公众号运营者一样,真实地运营起来,才知道质与量是多难平衡的事情。
 


现在,江一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重要的是“写每一句话都是由心的表达。”  虽然是有着日更的目标,但完不成也没关系,自己要是没有想表达的,就宁可停一两天以换来好的文章呈现。
 
最开始,公众号是感性的,用于记录自己想说、想玩的东西。但是最近,江一燕觉得“小江的时间缝隙”需要像一个小孩一样,需要不断成长。
 
慢慢地,她和团队商量着,公众号应该从感性到理性,有多一些社会责任,带给读者能量。“我们会义务去转一些充满能量的文章,我自己也会在里面更多分享关于环保的理念。”
 
除了文字以外,本来就喜欢摄影摄像的她,用视频和vlog分享自己行走在世界上的感悟,时不时用语音的形式与粉丝进行互动。
 
“在公号里面其实也可以做一些展示,有不同状态的一种分享,就让它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一个东西如果每天都一样你也会厌倦,公号也是这样,要不断的往前走,更加适应当下大家感兴趣的东西。”
 
就像一个孩子,“现在是初中生的阶段,然后要变成高中生、大学生,还要变成一个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人,它还需要探索。”



真的东西永远可以打动人


“时间缝隙”,是这个微信公众号在江一燕生活里的定位。各种各样的事务中,还有一点点缝隙,是留给自己和朋友的。

 

“通过‘缝隙’二字你能想象到那个画面,在一个屋子里面,有零星的阳光洒进屋子,然后照在你身上,它不是很浓烈的,但是它足以温暖你。”

 

2017年5月11日到今天,两年多的时间,“小江的时间缝隙”积累了50多万的读者。这个数字还挺出乎江一燕的意料,因为她一开始认为自己的表达或许有点小众。

 

可是后来却发现,公众号的读者居然囊括了很多不同年龄层的人,甚至她同学的妈妈,一位50多岁的阿姨,也是她公众号的粉丝。

 

“圈粉”似乎不是目的,江一燕把“小江的时间缝隙”当做一块自留地,分享摄影、旅游经历,亲手写下给灾区孩子的文章、与公益人士进行访谈对话。支教老师们接送孩子们上学、为孩子理发、用摩托车运送物资,这些平淡普通的小事都能被读到。

 

在这个过程中,江一燕一直告诉自己,要相信真的东西永远是可以打动别人的。

 

这两年来,江一燕不断感受到自己和读者的双向交流、共同成长。

 

读者们在“小江的时间缝隙”中得到启发,甚至有人因此改变了生活轨迹。江一燕前段时间去做山区孩子夏令营,就发现一位60多岁的支教老师正是她的读者。因为江一燕公众号的支教文章,这位老师放弃了在上海很安逸的生活,到云南山区里面做支教老师。

 

无意中,“小江的时间缝隙”也变成了一个公益事业的交流平台。有时江一燕会翻翻后台的留言,还会刊登出读者的投稿。她觉得读者很多写得比自己的文章还好,还常常从读者的留言中获得力量。

 

“在自己觉得比较疲惫的时候,我真的会去翻看,他们的很多想法、价值观跟你特别契合,这就是一种无形当中的认同。在这个平台不光是我在分享,我也需要大家给我温暖。”



公众号是什么呢?


江一燕的答案依然是文青调调:一场旅行。

 

“我一直在找寻我自己,我并不能定义我自己,而是你不断的往前走,你不断地去发现。这就像是我喜欢做旅行一样,一直都是在遇见。”

 

现在回头看公众号,江一燕也看到了自己的心路轨迹,自己的心情一直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激起江一燕更大的好奇心。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
百度热搜榜
排名 热点 搜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