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意思是说: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努力再向成功进发。
他们每个人都曾是运动员,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贴上了Loser的标签。
在唯输赢论的体育竞技场上,从来只有冠军才值得被记住。
同样的,这部记录失败者心路历程的纪录剧集,也无人问津。
在业余拳击赛中,曾4次拿下纽约金手套公开赛冠军,和5次全国冠军。
步入职业赛场后,还曾打败过世界重量级拳王汤米·莫里森。
不仅如此,他还因此受了重伤,留下的头部后遗症致使他再也无法上擂台。
他不算长的职业生涯,就这么被一场外界看来极端失败的比赛,画下了句号。
可能有人会疑惑,他至少曾经赢过,拿过的奖也足够吹一辈子了呀。
观众的记忆是极其短暂的,他们不会管你曾经有多荣耀加身。
而只会被记得,「你是那个侥幸赢了一次,第二年就被打得狗吃屎的垃圾!」
而且对于拳击手(以及很多运动员)来说,从小参赛训练,缺乏其他的生活与工作技能。
按照常规理解,一个拳击手被宣判了职业生涯的死刑,自然是痛不欲生。
当医生告知他再也不能重返拳击赛场时,他感觉从天而降了一份大礼。
根本就不是电影电视小说剧本里写的那样,一个人为拳击梦想奋斗不顾一切。
他的父亲是拳王穆罕默德·阿里的超级粉丝,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父亲一言不发地站起身,折断电视天线,转身就给了迈克尔一顿毒打。
他乖乖的继续拳击练习,不情不愿地成为了一名职业拳击手。
当时他忍受的不仅仅是周围人嘲笑和不屑,还有父亲的勃然大怒。
而当他在职业生涯最后一场比赛,被打倒在地,近乎没命的时候。
所以当迈克尔可以名正言顺离开拳击赛场时,那场彻底失败的比赛,在他眼中是「人生中发生的最美好的事」。
他热衷写作,后来应一个相识的体育记者的邀请,撰写了一篇关于拳击的文章。文章写得十分真情中肯,因此获得了一位好莱坞导演的赏识。
当时这位导演正为电影《拳王阿里》(威尔·史密斯主演)的选角,便向迈克尔抛出了橄榄枝。
迈克尔就这样踏入了好莱坞,成为一名演员兼拳击顾问。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拍摄《百万美元宝贝》时,也邀请他参演了其中一个角色。
在好莱坞,他并不是什么大明星,名气也平平,论荣耀自然比不上世界冠军的头衔。
更重要的,他是可以结识很多极富创造力和活力的人,可以见识到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然而,当她踏出国门走到世界赛场上,无论是世锦赛还是奥运会,都不曾摘得一枚金牌。
在持续九年的运动员生涯中,她曾一次次向冠军席位发起进攻。
她一度无比接近花滑的世界顶峰,但都一次次铩羽而归。
在八九十年代的花滑体坛,白人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多数群体。
评委们对花滑选手抱有一种固有的期待,那就是纤细的白人女孩,所谓的「冰雪公主」形象。
那时对花滑的审美也很固定,讲究优雅、美感、充沛的女性气质。
在电影《我,花样女王》中,白人女孩塔尼娅·哈丁(玛格特·罗比)也曾因为长相太「粗旷」,不够「精致」,而被排挤。
苏瑞娅也清楚,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评委眼中「白雪公主」。
在苏瑞娅参加过的历次国际大赛上,曾有两次无比接近金牌。
另一位选手奥莎娜·巴尤尔只完成了5个三周跳,没有组合跳。
理由还是:优雅、气质、整体美感这些极主观的评判标准。
1994年世锦赛,苏瑞娅的表现堪称无懈可击,已经是场上的最高分。
但多年来一次次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的记忆,全部在苏瑞娅的心头涌现。
她在领奖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将自己勇敢、独特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瑞娅最后一次参加的国际大赛是1998年的日本冬奥会。
赛前发生的跟腱断裂,让她承受着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剧痛。
在比赛的前几个回合,她果然发生了失误,排名不算领先。
因此奥委会明确规定,所有跳跃动作都得单脚落地才能给分。
评委们相信,要在滑冰中完成后空翻,必须得要双脚落地。
她是史上第一个完成单刃后空翻的滑冰运动员,无论男女。
在她之后,至今只有3名男运动员能做到后空翻,还仅是双刃落地。
在那一年,所有场内外的观众和选手,都为苏瑞娅的勇敢与突破,发出了高声惊叹。
但时隔这么多年,观众们大多忘了那些排在她前面的人姓甚名谁。
在那之后,苏瑞娅放下了对金牌的追逐,离开了赛场,在更自由、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展现自己的美。
她后来无数次表演过单刃后空翻,无一失手、稳如磐石。
迈克尔一度深陷于失败的阴影,一蹶不振到想一死了之。
既无法争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将成功看得高于一切。
但就是曾经这么迷惘的他,也一步步走出失败的泥沼,看穿了「人生必须赢」的陷阱。
那段打败世界重量级拳王的经历,并没有让他更快乐、自信、增加多一些对拳击的喜爱。
反而那场被痛殴到退出拳击的比赛,被他引以为生命的礼物。
苏瑞娅曾经执着于「世界第一」的头衔,为夺得金牌甚至曾压抑自己的天性。
拿到金牌当然荣幸,没有拿到,她也仍然是那个令世人赞叹的苏瑞娅。
少数人即便不认同这样的价值取向,但在大环境的裹挟下,也不得不踏入这个只关乎名利的战场。
「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
每个人都必须一直赢,一直赢,爬到顶端才叫胜利,余下都只能被称为炮灰和垫脚石。
这个社会不仅要求我们「赢」,还要求我们「出名趁早」。
恨不得你一坠地就是世界第一,一旦落队就焦虑到想自杀。
很多没有背景、没有梦想,也还没来得及培养出能力的年轻人,彻底自暴自弃。
他们还没有机会「发现并认识自我」「培养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当「赢」成为了一种执念,渴求胜利便会成为生存唯一法则。
前半生的拼背景、拼学历、拼薪资,又会在后半生转化为拼伴侣、拼子女、拼养老。
原本宝贵的一生,莫名其妙、稀里糊涂的就这么过去了。
年少有为当然值得赞赏,但大器晚成,甚至平平淡淡过一生,就是loser了吗?
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在努力中肯定自我,这已经足够酷了不是么?
相比之下,那些只是照着世俗的标准前进,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一味地追求别人眼里「成功」的人。
他们是真正的炮灰,是被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打败了的loser。
死亡是每个人共同的终点,而沿途的风景,却各不相同。
没有哪条路比哪条路更「高级」「牛逼」,因为每条路都是独一无二。
能够在年迈的时候回忆起过往的生活,可以为努力过而感到不留遗憾,脸上始终带着安详与怀念的笑脸。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