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未上映就险遭封杀

态度 作者:电影工厂 2019-09-14 13:59:20

今年六月底,有一部电影在印度上映。


在上映前,印度婆罗门社向最高法院提交请愿书,要求禁映此片。


还在各大影院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试图阻止影片上映。




但这次婆罗门没有得逞。


影片上映后,票房大卖,口碑爆棚,内容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第15条》



2014年 5月27日


印度北方邦某村庄,两名少女被吊死了一棵树上。


她们衣衫不整,遍体鳞伤,经尸检:两人生前曾遭受长时间侵犯,之后又被活活吊死在这棵树上。


一个14岁,一个16岁。



更让人叹息的是“印度北方邦轮奸案”距“印度黑公交案”仅过去不到两年


死去的两名女孩属于贱民阶层,属于达利特·毛里亚社区。



印度对达利特人施暴的犯罪事件近年来持续增长,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2015年38670起,2016年已增至40801起。


但判罪率却大幅下降。


影片导演安布哈雅·辛哈对达利特人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愤慨许久。


身边每天都在发生歧视和压迫,但我们已经习惯了并选择无视。



这次,该片则把印度种姓制度,警匪勾结的“遮羞布”撕了个粉碎。


《第15条》根据此案改编且与印度宪法有关。


《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影片虚构了一个上层种姓的年轻警局局长阿杨,空降此处调查案件。


阿杨从欧洲留学归来,西装革履的前往案发村子。


在路上他想买瓶水,但被本地警察阻止:


他们是贱民阶层,长官。
他们碰过的水,我们不喝。
我们不能碰他们,哪怕他们的影子,也不能落在我们身上。



到了警局,那警察却和门口的黄狗,玩个不停。


人还比不上一条狗。


蚊子叮你,你还敢拍,达利特人的影子,居然让他们避之不及。



更无法想象的是,事情起因竟然是为了“三毛钱”


对,就是三毛钱。


谁能告诉我,现在三毛钱能买啥?


好像什么都买不到。


但就是为了这“三毛钱”,两个女孩在遭受轮番侮辱后,被吊死在树上。


三毛钱,一条人命!



三个低种姓少女,因要求日薪增加三卢比(约合三毛钱人民币),而被工厂老板连同两名警察侮辱。


其中,两个被吊死以儆效尤,一个下落不明。


阿杨要揪出凶手,拿到证明女孩被伤害的证据,还要找到失踪的第三个女孩。



他要面对的是本地警察的搪塞推脱,商界政界大佬不断打来阻止他的电话,以及法医被迫对真相的掩盖。


与阿米尔汗的“女权电影”不同,《第15条》包罗内容更多,也更黑暗现实。


警察们知道这不是正义,但其中一个说:看看历史,这些女孩安全过吗?


种姓制度,性别歧视,强暴,印度自古有之。


拉姆·莫汉·罗伊是印度宗教复兴以及印度政治觉醒最早的领袖,被广泛的尊称为“近代印度之父”


老警察不断请求阿杨把锅都甩在死去女孩的父亲身上,快点结案,让事情过去。


他们有家有口,不会为了一时正义而破坏长久平衡。


我请求您,长官,不要打破平衡。



在矛盾与动荡中,印度摇摇晃晃过了这么多年,在《第15条》清晰可见。


比如政客为拉选票,忽悠贵族贱民大联合,利用完后就随手丢弃。


阿杨为女孩立案,引来了大批媒体。


老警察找来相熟记者,继续敷衍糊弄。



少女被杀案始终无果,低种姓组织开始报复警察。


这就像一场晚会的必要节目,所有人都来大演大闹一场,但什么都没能改变。


阿杨背景深厚,前途无量,他就像一把插入印度根本矛盾的利剑。


说出了很多导演及观众想说的话——


都2019年了,两个女孩死了,一个失踪,大家都很无所谓,这里的人觉得好像是外国的事。
电视上,城市里,就像什么事都没有。



看片时我总会有一个错觉,村庄的状态,警察的认知像是在看半世纪前的电影。


直到阿杨出现,才猛地清醒:这是2019年的印度。

根植印度两千多年的种姓制度,虽然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经明令废止,但它仍生长在印度角角落落。



知乎上,“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如何”话题下,有六百多条讨论。


在日留学期间,班里一个印度男同学,因从不值日被老师叫走,问其原因。
他的回答是:我的阶级不需要打扫卫生。


印度人民已经把种姓制度的优越感,带向世界。


当然,世界人民还他们的也是脆生生的一巴掌!


老师先是震惊,后是怒斥:这里不是你的国家!没有人不需要打扫卫生!



导演辛哈说:在印度,没有人能逃脱种姓制度的桎梏。


高种姓欺压低种姓,低种姓欺压无身份的贱民阶层,据统计该阶层约占总人口的16.8%。


影片中,不管是警察还是高层,他们称呼达利特都用“这些人”,像是站在他们对立面的敌人。


几个世纪以来,达利特人没有人权,印度根本就不把他们当人。


在高层规划的未来蓝图里,根本没有“这些人”的位置。



种姓制度就像一块遮羞布,下面隐藏的是延续两千多年的剥削压迫和奴役。


建民阶层不能和其他阶层通婚,不能享受社会资源,永无翻身之日。


他们的子孙只能和他们一样,从事着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底层工作。


比如清洁工


据印度清洁工运动统计:卫生工人们经常几个月拿不到工资,每年约有数十人在清理下水道时死于窒息


《第15条》对清洁工作有详细的描写,让人难忘且心疼。



社会不接受他们,他们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仆人。


被杀女孩的父亲被阿杨叫去,保姆给他们端来水,他们也用手接着喝。


保姆说:他们在你面前不敢用杯子。



《第15条》的上映,让我们看到印度的另一个侧面。


满是不公与屈辱。


之前,我会羡慕印度电影敢于抨击国内黑暗,并在引起国内剧烈反响。


觉得在新观念的推动下,印度也在不断向好。


但近来我才发现,尽管是抨击黑暗,但那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仍不可撼动。



比如电影《印度巨星》倡导崇尚梦想与自由,现实中女主却因宗教信仰的关系退出演艺圈。


重新戴上黑纱。


《第十五条》导演说:有种不公叫习以为常。


在我们的封闭式寓所里,我们乐于实行种姓隔离,让司机、助手和女佣远离我们,去乘坐不同的电梯。

这是我们的现状,但人们已经对这些问题免疫了


制度观念的错误,不会因几部电影就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两千年的观念可能需要百年的转变。



只要有人勇敢的开了第一枪,就像《第15条》一样。


虽遭贵族封杀抗议,却赢得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


只要有一个人敢于戳破谎言,就陆续会有千万人响应。

商务合作QQ:2933848588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