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刚刚,网飞又双叒刷新良心剧尺度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19-09-22 10:43:41
没有任何一部惊悚片的恐惧,比它更直接。


抽搐、痉挛,呼吸暂停……


每一个反应,都事关人命;


每一桩病例,都岌岌可危。


每次写医疗题材,Sir都会提醒一句:谨慎观看。


因为没多少人,敢真正跟死神对视一眼。



《疑难杂症》

Diagnosis


8.7分,网飞一如既往不走寻常路。

相比其他医疗题材,它钻进一个似乎猎奇,却又细思极恐的角度。

没拍血腥的手术室,没拍紧张的急诊室,没拍压抑的住院病房……


有什么比这些更可怕?


一句话。


——“抱歉,我们查不出你得了什么病。


8位病人,各种棘手的疑难杂症。


每一位,生不如死。


安吉尔,今年23岁。


9年前,她开始被一种怪病侵扰。


症状就一个字:


剧痛,从脚板到下巴,如蚂蚁爬满全身。


现在我每天都忍受剧痛
从我的腿开始
向上延伸到我的背部
一直到我的下巴和脸颊



生活几乎崩溃。


曾经热爱运动的她,不得不卧床在家。


想和伴侣马克有一个孩子,身体不允许。


更困扰的,是巨额的医疗费用,从小康,到负债。


谁能救她?


目前来看,没有人。


医生想方设法检查、止痛,通通没用,最后要通过起诉讨回医疗欠款。


一切看似合理,却又荒谬。


除了一遍一遍地流泪,身边人别无他法——


因为没有人应该承受她的病痛



只有7岁的赛迪,天真可爱。


婴儿时期的照片,可以萌化所有人。



现如今,她却愁坏了所有人。


症状:抽搐


刚开始,只是嘴上抽,偶尔发作。


后来,扩散到全身,如果当时正好在走路,她会马上摔倒在地。



疾病发作的时候,赛迪虽然能保持清醒,但没有办法阻止犯病,也没有办法开口说话,只能以拍手的方式示意家长。


她不能再像别的小朋友一样玩耍,嬉闹,甚至上学。


她的父母更想不到——


治疗,才是噩梦的开始。


地方医院起初确诊为癫痫,注射类固醇治疗。


但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引发更多并发症,让赛迪胖了近20斤。



没办法,及时投奔大医院。


送到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神经内科,不查还好,一查吓蒙了。


赛迪被诊断为拉斯穆森脑炎


啥玩意儿?


可以说,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诊断结果了。


拉斯穆森脑炎,无法治愈。


唯一的医治建议,是施行大脑半球切除术,断开两边半脑的联系。



你没看错,切掉一半脑袋。


牺牲脑部50%的机能,换取的只是活着。


赛迪将失去一边眼睛的视力,半边身体的控制能力,甚至可能终生无法说话。


可以不切吗?


如果诊断正确,而不接受手术,大脑会逐渐退化和萎缩,更加致命。


家人的反应,跟你想象的一样,绝望——


那怎么可能是唯一的办法?

那怎么可能是你对孩子做的唯一的事情?



这种绝望,随着一个个主人公的出场,无限延绵。


威利,46岁。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摔倒,让他的部分记忆和听力,莫名消失。


表面看起来健康无恙。


但他变得异常情绪化,开车时往往会偏离道路,还有癫痫的症状。


我大概失去了40%的记忆



这无疑是大脑损伤的症状。


但,就连顶尖的神经学家也无法找出威利的真正病因。


拉莎,17岁。


她的症状可能看似最轻松:一吃就吐。


你可能想笑,这有什么,还可以减肥啊!


痛苦,亲历者才懂。


她的顽疾,是严重的饮食紊乱,吃多少,吐多少。


吃东西时,几乎不能动弹,有时还必须弯住腰才能走动。



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拉莎必须用一根直达心脏静脉的输液管补充水分,这很可能会导致她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


医生有多手足无措?


上一次问诊,拉莎父母发现医院给的药,竟然还会有让她上颌紧锁的副作用后。


一家人对医学界的信任,降至冰点。

医疗纪录片,医生不会缺席。


但这医生,也是异类。


丽莎·桑德斯,医疗界“键盘侠”。


她身兼多职,不仅是全美第一医疗剧《豪斯医生》的医疗顾问;



还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


她的专栏,就叫“疑难杂症”。


专门收集整理各种连大型医院都束手无策的病例,发布在网络上,让所有人都能自由地建言献策,提出他们的诊断。


当中既包括研究某类疾病的专家,也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


但更多的,是与患者有类似经历的普通人及其家人。


片子没有回避现实最大的问题——


医生的局促。


Sir介绍过的《人间世》里,有些医生日常看诊的时间甚至以秒计算。


全国的患者一拥而上,生命的赛道,过于拥挤。



国外也不例外,社区医院排队半年起跳,私人救助价格昂贵……


都不是新闻。


以往,一名医生面对疑难杂症,唯一的求助手段,是房间里的其他同事。


桑德斯想做的,就是把这个房间变大。


正如电影的另一个译名:“全民会诊室”


人变得更多,经验更丰富
可能汇集更多的智慧
看到疾病 行动起来
那么你做出正确诊断的可能性就越大



接着,我们看到了一次又一次……


全球性的生命接力。


键盘侠们,组成一支天使军团。


业余的,努力提供建议,着重在加油打气;


专业的,仔细研究病例,寻找蛛丝马迹,分享治疗经验。



不负有心人。


一个关键的线索出现。


全身剧痛的安吉尔,发现自己每次发病时,尿液会变成可怕的黑色。


——这是代谢疾病的典型症状。



这时,一名意大利医学院的学生玛尔塔,在网上看到消息,联系到了她。


玛尔塔表示自己所在的医院专门研究遗传疾病,他们愿意免费给安吉尔进行一次特定遗传检查。


两个月的基因序列分析工作结束,结果出炉。


是CPT2(肉碱转移酶缺乏症)。


一种可以通过饮食控制的疾病。更重要是,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那个镜头,让Sir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病会好,孩子可以生,关键是——希望还在。


好消息接二连三。


先前,被“宣判”要进行大脑半球切除术的阳光小美女赛迪再次出现。


一家从事脑神经研究的私营科技公司,提出可以在赛迪的大脑和身体各处分别植入微型电子设备和电极。


这一高科技设备能实时监测神经活动,癫痫发作时,发出直接作用于大脑的电流来阻止异动,保护大脑。



尽管设备花费高昂,但还是比切掉半个脑子好多了。


赛迪总算脱离家长的看护,过上正常小孩的生活。


Sir最初的紧张不安,慢慢被燃起来了。


“天使”难寻,病友有时可能更可贵。


比如无法自控的“路怒狂”威利。


连顶尖的神经学家都拿他没办法,但他却遇到一位自称情况完全一样的伙计。


这正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这就像是我对着镜子讲话
你明白吗?



可不是找个伴这么简单。


两人见面一聊,同时惊到了。


原来,他们都曾参加过海湾战争。海湾战争结束后,有近1/3的老兵患上了名为“海湾战争综合征”的脑部紊乱疾病,这可能和他们接触过沙林毒气有关。



先前的检查,完全没人想过这事。


病因找到了,战争相关疾病和伤害诊所也宣布为威利提供帮助,协助他克服疾病,正常生活。


庞大的接力赛,一次次燃起希望。


希望的闪烁,也让这次全球救援,得以继续下去。

《邪不压正》中有句台词:
情死于无趣,爱生于无惧,生死也是结局。


浪漫化了生死。


但当我们真正和死神看上一眼,留念的恰恰就是这世间的情,和爱。


全民会诊的意义,不仅是治病。


当然有一些病症,停步不前。


6岁的卡米亚,患有在美国极其罕见的基因缺陷疾病:KCNMA1突变。


发病时,卡米亚会全身麻痹无力,甚至呼吸暂停。


像这样——



这样的全身“断电”每次会持续3-20秒。


日平均发作次数:300次。


在卡米亚之前,这类疾病一直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未确诊疾病项目。


她是美国第一例被确诊KCNMA1突变的患者。


别说治愈了,连一点治疗经验都没有。


但全球会诊,还是让她触摸到了希望——


与她同病相怜的丹麦小男孩,阿特尔。


双方父母相约见面,两个难以融入同龄群体的“怪”孩子,也有了能与对方感同身受的小伙伴。



目前,研究KCNMA1的专家成功培育了携带卡米亚基因的老鼠。


明年,药物测试也会开始进行。


尽管离疾病治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和阿特尔一家的来往,让卡米亚一家不再压抑、悲观。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再孤军奋战。


我觉得 每种疾病我都感同身受

太奇怪了

同是我觉得 我没有得那种病

但我与每个人都有共鸣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关心我

现在我有



情感,可能是他们走投无路时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也有可能。


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全民会诊也有自身的缺点。


根本没有类似经历,或者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常会出现在屏幕上一通乱秀。


我相信这是猪肉引起的

尤其是生猪肉



刷存在感的喷子,需要桑德拉和病人谨慎鉴别,因为患者的治疗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还有比这更严重的。


有呕吐惯性的拉莎,当她的病历出现在专栏上,留言里,夹杂不少嘲笑和奚落。


- 这是挑食孩子综合症
你给他们钱就能解决问题
- 也许她是故意吐的
- 饮食紊乱全是精神问题
……



这让桑德斯在此后变得更加谨慎,把保护患者的感情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这才是Sir看中《疑难杂症》的地方。


它复盘了一次振奋人心的全球会诊,但也没有略过这过程中出现的荒唐与戏谑。


看似,它在强调那句最普世也最温暖的格言:


智者医体,仁者医心。


其实,它要惊醒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


Sir前段时间被一张图刷屏——


心疼!#医生强忍肾结石疼痛做完手术#



新闻内容让不少人湿润眼眶:
河南洛阳市中心医院,在一场长达16个小时的心脏急诊手术中,医生朱贵军突发肾结石。他强忍着绞痛,坚持完成手术最后的步骤,随后疼得倒地不起…朱医生说:“手术台上病人的安危是最重要的。”


感动。


但感动够吗?


评论里的第一个热评引起Sir的注意:

@宋景瑜:不应宣传这样的价值观。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且最近年轻医生猝死的新闻也不少,我觉得还是应该呼吁大家去重视身体健康问题,尊重辛劳付出的医疗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当然,Sir不完全认同。


不是“不应”,而是不够


对健康的忽视,对生命的轻视,才是我们当下的“疑难杂症”。


对病人,不只停留在同情;


对医生,不只停留在心疼;


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全民会诊室”。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四肢愈合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