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中国机长》票房15亿的背后,有个问题细思极恐……

态度 作者:电影工厂 2019-10-05 23:02:16

今天,厂长跑去电影院二刷了《中国机长》。
 
坦率讲——
 
一刷时,沉浸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没来得及做笔记。
 
二刷时,厂长开始用理智去审视这部电影。
 


毋庸置疑,《中国机长》有其爆款的因素存在。
 


首先,演员好。


拿袁泉的眼神戏说,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从面对乘客刁难到面对危机的处理,那种眼神的转变,呼之欲出的是乘务长的气势。
 
什么气势?
 
镇定自若。
 
她是空姐们的主心骨,亦是乘客们的主心骨。
 
大屏幕真该多给这样的演员机会啊。
 
其次,电影有几个现实意义。
 
对空姐这一形象的改观。
 
现实生活,有许多人会说,空姐不过是个服务员。
 


这点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一个男的在飞机上对空姐态度很不好,还说出类似不就一个服务员这种话。
 
不。
 
相比于普通服务员,空姐的首要职责是,保护乘客安全。
 
当然,《中国机长》最牛逼的地方,莫过于,真人真事改编。
 
原型人物,刘传健,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开着飞机,突然间,驾驶舱前挡风玻璃破裂。
 
当时,飞机的速度是八九百公里(每小时),又在那么高的高度。
 
什么概念?
 
用刘机长的原话讲:
 
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尔滨大街上,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么?
 
在这里,厂长不得不说:谢谢您的专业和恪尽职守,才能让这么多人生还。
 
但在观影前,大家有必要先仔细了解整个事件。


因为原事件有多牛掰,《中国机长》就拍得有多失败。


《中国机长》硬伤就在于剧本。
 
在很多方面,多余累赘。
 
累赘在对人物的刻画。
 
最致命的问题,机长刻画。
 
机长如何力挽狂澜,几乎空白。
 
挡风玻璃碎,机长冷静开,结束。
 
杜江饰演的机长形象也有问题,跑去撩一个女乘客。
 
你一个有夫之妇,已经有了ab,去撩一个姑娘。
 
啥意思。
 
更何况,杜江这种撩,不是礼貌性打招呼,而是真正带有暧昧的味道。
 
厂长可以理解为,编剧为调动情绪,想要烘托事故来临前的轻松。
 
可是,无论出发动机是什么,总得合情合理吧。
 
合情合理的渲染,是锦上添花。
本末倒置的渲染,是画蛇添足。
 
包括关晓彤那条线,在里面完全没作用。
 
除了注水,我找不到合理解释。
 
还有,那个拉萨老兵,经历生死之后的感受,我们无从得知。
 

所有乘客在经历生死后,形象单薄,统一规划成一个模式:感谢机长。
 
说白了,电影没有刻画关于乘客劫后重生的感受。
 
换位思考,我们是乘客,飞机出了事,一下飞机,第一时间肯定要和家人报平安,甚至再仔细一点的人,要知道失事的原因,后续的调查。
 
《中国机长》中的乘客只有感谢。
 
初想,这些群像,是服务于这次事件,起辅助工作。
 
但电影结束后,不免让人产生编剧刻画这些群像是为了凑时长的感觉。
 


有一说一,厂长在《中国机长》中有看到用心,诚意,但剧本这一块,真心没有足够重视。

厂长为什么要说剧本这个问题。
 
厂长先声明:
 
不是要哗众取宠,
不是为了杠而杠。
 
而是因为,《中国机长》是一个风向标。
 
《中国机长》目前票房15亿,影视圈里的很多人已经找到爆款公式。
 

 
真人真事改编十老戏骨阵容。
 
这个阵容,势必会在今后延续一阵。
 
但是,却鲜有人讲到剧本问题。
 
大家想想看,一个不怎么用心,不重视剧本的电影,可以获得十几亿的票房,那么接下来,就更没人重视剧本了。
 
令人难过的是,不重视剧本,是中国影视的通病。
 
一来,导演权利>编剧。
 
冯小刚,张艺谋,李安这些都耳熟能详。
 
但问起编剧名,又能说出几个。
 
厂长一直有一个基础价值观:
 
好编剧始终比好导演重要。
 
导演,是负责呈现画面,编剧,是负责创造画面。
 
哪个更重要?
 
不言而喻。
 
何为好电影?
 
讲一个大家喜欢的故事。
 
可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赚的最多的是导演,出了名的也是导演,然后是演员,之后才能轮得到编剧。
 
这不公平,这也绝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趋势。
 
二来,收割快钱的通病。
 
厂长有个圈内朋友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圈子里绝大多数人还挺浮躁的,喜欢收快钱。
 
哪个吃香,一拥而上,总是试图找到爆款公式。
 
可是,哪有什么永恒的爆款公式。
 
厂长所理解的爆款公式,无外乎——
 
编剧讲好故事,
导演完美呈现,
演员演技到位。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光存在于《中国机长》,还渗透到整个电影电视剧行业。
 
不重视编剧,
不重视剧本。
 
或者换句话来说:90%的人不愿意重视剧本。
 
不信?
 
把时间往前拨一拨。
 
2018年,一匹黑马在《神奇动物》的强势碾压下,《无名之辈》夺得近八亿票房。
 

豆瓣8.1的高分。
 

为什么?
 
因为剧本的扎实,联动着导演的呈现,演员的演技,最终成为一部票房逆转、口碑极佳的作品。
 
再把时间往前推一推。
 
2015年,《夏洛特烦恼》让我们认识了沈腾。
 


无任何大咖,《夏洛特烦恼》成为黑马的核心优势:剧本。
 
看到没?
 
好剧本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导演是总设计师,演员是里面的工匠。
 
如果连地基都不稳,即便总设计师再牛逼,工匠再会修,那始终也是一栋危楼。
 

厂长还有一个发现:大家爱夸导演、演员。
 


却罕有人夸过编剧。
 
甚至,我们都无法说出开心麻花的编剧,《无名之辈》编剧的名字。
 
是编剧不需要夸吗?
 
不是的。
 
谁不愿意听好话。
 
只不过是不被重视罢了。
 
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开始重视编剧了,夸一夸编剧,才是中国影视迈开的一大步。
 
而这种转变,从来不是行业内的人自我觉醒。
 
这需要外部作用,也就是我们观众,不停保持说话。
 
这样——
 
才有可能被听到,也只有被听到,才有可能被重视。
 
厂长不喜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事实上,没有绝对的无辜者。
 
我们总是啥也不说,哪怕是被喂垃圾、猪食,我们依旧不说,不反弹,资本市场只会默认我们喜欢,然后,变本加厉。
 
那个时候,我们就丧失了最基本的话语权。
 


我们已经对流量明星进行了一次次反击。
 
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烂片、烂剧本来次彻头彻尾的抵制呢?
 

商务合作QQ:2933848588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