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多少钱才快乐?有钱就有更多选择?
态度
作者:女神进化论
2020-07-16 21:17:43
有钱就有更多选择,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无可厚非,但是这句话很容易就会造成误解。很多人会根据这句话得出一个推论:有钱有更多选择,有更多选择就是好的,那么有钱就是好的,所以我要有钱。有钱确实可以给你带来很多选择,也能够带来很多好处,这一点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但我今天想说说「有钱有很多好处」背后的一些可能很多人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有钱的「没选择」
我们在说有钱带来的更多选的时候,却忘记了,当你决定以挣钱作为某一段时间的目标的时候,其实已经放弃了很多选择。如果你真的爱钱,爱物质,愿意去为之奋斗终生,并且感到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一过的,那么当然没有问题。但很多人,尤其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也没有完全了解自己的年轻人,很容易就会把这样金钱至上的观念奉为真理,做出了最终让自己并不开心的决策。看到别人买这买那,说着「有更多选择」,于是放弃了自己非常喜欢但可能工资并不高的工作,做着不喜欢的事情,熬夜加班,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吃着抗抑郁药,鼓励自己「年轻就是要奋斗」和「有钱就有更多选择」。最后确实买到了种草的东西,但是这个代价是,你放弃了一份真的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工作,放弃了8小时甚至8小时以上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你就是爱这些东西,不在乎其它的,那么也没有问题。我最开始在新东方当老师,工资很高,但是我做了一段时间觉得并不是很喜欢,换到了自己更喜欢的用户研究,工资只有一半,但是我每天都很开心,我觉得这就很值。你的物质底线是什么?这也很重要,这也会影响你上一个问题的决策。其实大部分人自己做好财务规划,日常都花不了多少钱,中级-高级白领的收入就已经能过得很舒服了。我自己的物质底线,现在在北京,工资15k左右就完全能够满足。我可以在四环内租一个小开间,有足够的钱买家庭保险,有一笔应急保障金,护肤和衣橱都精简,奢侈品如果没钱也可以不买,看看也挺开心的,没有非常想要,每年可以攒一个旅游梦想基金旅游。我现在也没房没车,衣橱是胶囊,奢侈品买的时候都是会考虑保值空间,有很多买来用用拍拍照就转卖了。更多钱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并不是必须的。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挣多点钱,能有不错的生活条件当然好。但我不会为了赚钱去做我不喜欢的工作,包括公司项目也是。比如说现在直播很火,我试了试,并不喜欢,那这钱我就不赚了,哪怕可能损失了很多可能的钱。而很多人对于自己理想的物质生活是模糊的,没有具体概念的,所以就会一味盲目地不管什么钱,只要有钱赚就是好的。只是想着我想有个大房子,那房子具体多少平,在哪个地区,房价是多少,需要100万还是200万?都是没有概念的。你把想要的生活拿一张纸列出来,再查资料写上需要花费多少金额,算出你具体需要的数字。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这些都是你可以查查资料就能算出来的,并不是你赚了钱以后才能够看得到的东西。你会发现可能你的生活底线,甚至理想的生活,并没有你想象得需要那么多钱。而真正的奢侈品,反而是能让你每天开心8小时的那份工作。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现在不想要是因为你有钱不稀罕了,你没有钱的时候就会想要。」还可能说:「你现在列出来的不代表以后不变呀,现在不想要的,有钱就会想要了呀。」那么,问题来了我赚钱是为了满足欲望?减少欲望?还是增加欲望?如果是为了减少欲望,那我很想要衣服,但为了减少我对衣服的渴望,所以挣很多钱存着?如果是为了增加欲望,那我本来并没有「想要」,但为了我能够「想要」,所以我要多挣钱,然后让自己产生欲望,然后买下来?比如说我现在不想买城堡,那么我是不是要努力赚钱,让自己想买城堡才行?随着收入增多,你的一部分欲望确实会被满足,也会有一部分欲望消失,另一部分产生。所以你赚钱就是为了不停地让一部分欲望被满足,一部分欲望消失,另有一部分欲望产生?需要:指某种不足或短缺的感觉,是产生购买行为的原始动机。比如我们需要吃饱,穿暖,有地方住。欲望:指建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个性等基础之上的需要。它对消费者个体来说,具有特性。比如同样要装东西出门,有人要环保布袋,有人要爱马仕,这就是消费欲望不同。需求: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欲望,重点在于有「购买能力」。比如一个人渴了想喝水,但他只有1块钱,这时候他的需求是1块钱以下的水,那超过1块钱的品牌就不是他的需求,但这不代表他没有欲望。除了本能的生存需要以外,欲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期望差」。「期望」的产生就是你不断接受大量或者少量但强烈的带着正面情绪的信息辐射。你老在电视上看到别墅,听到别人说「要住大别墅」,就会觉得要住大别墅。如果你一直听到的是负面的,比如说别墅不好,地方大不聚气之类的,你就不想住别墅。或者你周围根本没人说别墅,你也不想住。我们现在的几乎所有需求,都不是基础需要,都是后天文化影响的欲望。大部分人的「想要特别奢侈的生活」,都不是「需要」,而是「欲望」。是因为别人给你展现了某种生活方式,告诉你这样的生活才叫生活,让你觉得你本来的生活不是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期望差」。当你被这样的信息所包围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强烈的欲望产生。一个,是你的很多欲望有变成需求的可能了,那欲望自然会变强。但前提是你本身就有这样的欲望。另一方面是你本身没有欲望,但因为有钱后你的阶层变了,周围开始频繁出现大量信息。但钱对于欲望的产生而言,只是影响因素之一,既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明知道自己无法和爱豆在一起,但是却是一个非常执着的女友粉。(非必要条件)在看文章的你,大概率有经济能力买得起某宝9.9包邮的「棒棒糖型圆珠笔」,但绝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想买。(非充分条件)有好多人确实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你不能说所有人都喜欢吃葡萄呀,不喜欢吃就是不喜欢吃,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大部分人的选择(也就是消费模式)是受到自己的消费观影响,而不是收入。如果你是一个物质欲望很不容易满足的人,那么赚钱也不会填满你的欲望,你欲求不满的痛苦并不会因为钱而改变,你总有更多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物质欲望就很容易满足的人,那么赚多赚少其实也一样,因为你一直都是这样。你本身的生活哲学决定了你向往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你是否要赚那么多钱,而不是赚了那么多钱只是为了选择生活方式。你在一个拜金的环境下,可能就会拜金,你在一个唾弃金钱的环境下,可能也会唾弃金钱。不是钱让人有了更多选择,人的选择其实一直都是那样,钱让人以更多方式展现出人们本来的样子。
你的选项一定需要很多钱吗?
还有人会说「我不是个物质的人,但是有钱以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呀。」但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什么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而且大部分他们所说的事情,并不需要很多钱就能做。比如说很多人想的「环游世界」,我的好几个朋友,有的是收入并不高的旅游博主,有的就是普通的企业职员,都没有财务自由,但是都环游世界了。如果你真的那么爱旅游,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通过合理的财务规划,每年拿出一部分旅游预算,利用假期时间,完全就可以实现环游世界。进化论面试有一道题,就是「你财务自由以后想干什么?」很多人都是答不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想过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其实退休的老年人都算「财务自由」了,看看他们在干嘛,你就知道大部分人财务自由以后会干嘛了,种种花呀,喝喝茶呀,看看剧啊。如果你说,提前退休过上这样恬淡的生活,就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意为此付出一些代价,那么也完全没有问题。但至少,在你决定「为财务自由而奋斗」的时候,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财务自由,财务自由的结果真的是你梦寐以求的吗?所以,如果所有人都把财务自由当做人生目标,那么绝大部分人都是要失败的,并且这个失败的代价就是你既没有享受好当下,也没有享受到你期望的未来。而且更讽刺的是,我认识的一些人,在财务自由前说的财务自由后想做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做。很多人看了前不久有个财务自由的年轻人提前退休去开温泉,羡慕的不行,但其实很多人真到了财务自由,还是会在家里看看剧或者刷刷手机。这个就像很多人总是说「等我暑假有空了就看这本书」结果暑假到了自己还是刷手机追剧,也并没有看书。「更多选择并不代表更大满意」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我们的时间是恒定的,一天只有24小时,当选择变多,我们就需要在大量的选择中,花费更多的时间挑出自己适合的选择。这样一来,当你的选择越多时,你选了其中一项,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更多的选择,机会成本越大,也越造成我们在做选择时的患得患失。越选,越陷入比较的怪圈中,有时候还会焦虑、拖延,甚至浪费大量的时间。你想想你拿起手机准备点外卖时是不是一刷刷上半天还没有决定好中午到底吃什么?你想在淘宝上买一件连衣裙,打开软件后看到那么多的选择,总想挑一件颜色、款式最适合自己的,质量最好的,同款里面还得是最便宜的,比来比去衣服还没买,时间久已经过去了一晚上,再选自己都已经不想买了。还有一点,选择越多,也会提高对选择的期待,期望越大,落差越大,也越容易后悔。你辛辛苦苦找了半天点的一家新外卖特别难吃,当时的心情会不会非常失望,是不是比你家门口只有两家店,一家新开的还没吃过走进去试一试发现不好吃来的失望更大?适当的选择可以提升满意度,但选择并不是越多满意度越高的。多个国家调研都显示,收入在中产的时候幸福度是最高的,接着就发生边际效用递减。你有3条裙子的时候买第4条很开心,而你有300条裙子的时候买第301条可能并不会很开心。比尔盖茨可能和你顶头上司的主观幸福感是一样的,甚至可能幸福感更低。所以当你脑海中冒出「啊!还是要多挣钱」这个想法的时候,希望你仔细想想,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文娱排行榜 立场
本文由
女神进化论发表,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文娱排行榜 )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s://www.yaopaiming.com/media/7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