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燃了我们快40年,今天才算看懂她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20-10-01 23:51:55
国庆档今天正式开幕。

但《夺冠》,已经提前燃了。

燃完之后,大家还有个问题——

135分钟,够了吗?


女排缔造奇迹的历程,女排精神的集体群像,都很难被一部电影完全容纳。

强调戏剧性,突出主角形象,是电影创作需要。

但电影未能触及到的真实,我们不该遗忘。

否则我们的感动,也可能陷于片面和误读。

比如,一提到女排精神,首先想到的就是苦。

流血流汗,无怨无悔。

没错。

这是女排在起步阶段,面对一穷二白的条件,不得不作出的牺牲。

但如果今天我们只看到吃苦,就忽视了女排一代代的成长和革新,不断向更专业、更卓越的追求。

概括成两个字就是:

质感。

中国女排的质感是什么?

场上,是精准技术细节,高效默契配合。

场下,是更有针对性的打磨,和对竞技体育本身更纯粹的热爱。

甚至换句话说,因为夺冠,才有质感。

没成为冠军之前,咬牙切齿,只盯准一个方向;成为冠军后,犹如站在山顶,环视360度都是方向。

冠军的从容和气度,注定了更极致的追求。

中国女排的质感,Sir可没能力分析到位。

但Sir请来一位懂行一百倍的行家:

他是《夺冠》的体育顾问;

跟踪报道过中国女排几乎每场比赛;

郎平那届女排在漳州训练的宿舍,他坐着绿皮火车去过……


资深体育记者孔宁,同时也是《大逆转:中国女排重新崛起纪实》《中国女排》两本书的作者。

对于女排的种种往事,内幕八卦,可谓是了如指掌。

采访完他的时候,光听他说,就被中国女排的历程燃得起了一阵阵鸡皮疙瘩。

不夸张地说。

他说的这些料如果真能完全拍出来,够再拍一部《夺冠》了。


以下内容整理自体育记者孔宁的采访

 


别拍中国女排,太难了



2017年,《夺冠》陈可辛团队,编剧张冀找到我,说我好像不太愿意接受采访。

我说确实。

这个东西比较复杂。

《亲爱的》《中国合伙人》人物特点特别突出,有矛盾,好拍。

你要拍郎平的故事,一个女人的一生挺好,结婚生子、挫折、成功、大女主。

你要拍中国女排,太难了。

编剧张冀也坦白,郎平这人几乎没(法)有缺点,很难拍。

以及要拍中国女排,很多历史时期躲不开,很多东西又不敢触碰,也没法触碰。

拍中国女排,还不如拍拍纪录片,拍基地,采些真实的人。拍中国女排极有可能是流水账,极有可能主角不突出。

就说郎平。

确实从她开始当球员,陈忠和是陪打,再拍到她当教练,电影里她贯穿了整个主线。

可实际呢,实际不这样。

电影也缺了比较重要的03、04年。

2003年第九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11战全胜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俄罗斯女排决赛里,在先失两局的不利情况下,连扳三局逆转战胜俄罗斯,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以来第二次在奥运会女排比赛中摘得金牌。

主教练,都是陈忠和。


04年雅典奥运会那场,结束时国内时间是凌晨5点多,年轻人都是哭着看完的。那影响力一样很大,没有郎平什么事。

《夺冠》省去了这两年,直接跨到08年北京奥运会“和平大战”。


2003、2004陈也很牛。

如果对手不牛,战胜就没有价值。

《夺冠》低估了对手戏。

这个电影不能拍成郎平传,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郎平是中国女排的一面旗帜,但是郎平不等于中国女排。

女排精神诞生,几代人像黄埔军校一样奋斗,传承下来的,郎平不等于全部。

但郎平现在最火,躲不过去。


 


做不到就不要谈精神



为什么女排,能够成为国人的精神符号?

因为女排的每一阶段,总是契合时代特征。

草创阶段,是窘迫。

1951年11月,北京成立的新中国第一届中国女排,主教练是马启伟。

马曾把当时的组队形容得像打游击,我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为穷,没场馆,没训练场地。

起步阶段,是遗憾。

第二届女排主教练,是日本人,大松博文。


1964年东京奥运会,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夺取了东京奥运会的金牌。

1965年,周恩来总理请来大松博文,请来后,周总理还老去队伍“探班”,就怕大松博文不教给中国真的东西。

可惜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松博文就因为时局原因结束任教,女排和当时的社会一样,短暂而宝贵的发展时期,被中断了。

大松7年后就去世了,他没能看到中国女排的崛起。

可他相信有这么一天。

他的回忆录里有这么一句“国家领导人这么重视,中国女排球员这么勤奋,迟早有一天中国女排会夺取世界冠军”。

到了腾飞阶段,中国女排的精神则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76年,袁伟民接棒。


陈忠和就是被袁伟民选中当陪练的。

他模仿能力极强,能打出任何一个世界强队攻守的球。(他甚至把人家语气、神态都模仿到位)

原本只是借调45天,可这一陪就是多年。


当时他们训练,地上是三合土,没有木地板,天气又热,搭的竹棚。

护膝每次练完,全是泥和血。


之后有木地板了,那时候的木地板哪比得上现在的木地板啊,所有的木地板都有倒刺

有刺,照样练,照样扣,接不起来,我还敢打你身上,一个个滚翻,一次次防守,直到你爬不起来为止。

训练完之后,身上全是刺和血。


在70年代末的时候,其实中国女排已经开始崛起了,包括“铁榔头”郎平、张蓉芳、孙晋芳、陈招娣、陈亚琼、“场上的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周鹿敏、朱玲、梁燕。

直到1981年,中国女排就一个想法,干掉日本队。

因为日本人当时真强。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视是黑白灰,大家都比较迷茫。

那个时代没有BB机,没有娱乐,电影院都很少,娱乐方式很少,所以大家对比赛极为关注。

所以1981年的夺冠,全国瞩目,万民沸腾。


《人民日报》引用邓颖超的原话做标题——

“学习女排精神,各干各的工作。”

女排精神正式诞生。

女排的巅峰,一直延续到1986年。

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教练换了四五任,女排也低迷了14年。

2001年,陈忠和以二教练身份走到台前,出任主教练。

彼时,他已经当陪练22年。

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可陈依然信心满满。


最经典的一战,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

跟俄罗斯对打。

女排里的虎将赵蕊蕊受伤没有参加,整个队都不被看好。

3局过后,中国女排1:2落后。

第四局当时比分是21:23,我们还有2分的差距要追。

赢了,打平,争冠军;输了,当亚军。

果然,我们绷住了,还反超了2分,25:23。

比分扳回来后,俄罗斯女排就哭了,心快崩溃了,兜里的冠军被拿走了。

然后决胜局中国女排战胜了俄罗斯队。


04年之后,中国女排陷入了低谷。

我从陈忠和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排怎么来的。

一天8小时,什么都不干,给水喝,给饭吃,在场馆里待8小时。

除了时长,还有力量训练。

中国男篮平时可能80公斤。女排里,张常宁起步120公斤。

女排,这么干才能跟欧美抗衡,做不到就不要谈精神

陈忠和带来的质感,是咬牙切齿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硬气。

既是超标准的训练,也是对女排意志力和抗压能力的磨练。

姑娘们就没有不哭的,我亲眼见到她们是用腿和手爬着楼梯回楼的,进屋关上门就睡了,真是魔鬼训练。


很多女孩发脾气,不愿意练,陈忠和就暂停。

很直接。
我们可以happy,可以天天休息,高兴、快乐地打排球。我无所谓,几年后我可以换工作,而你们青春就这几年,几乎是用你们这几年的青春挣这一辈子的钱。几年之后如果没有成绩,你会怪我这个教练当初没有严格要求,什么都没有带给你们,你们今天实际为的是你们未来,跟我没什么关系

你别看他大赛上老微笑,实际上他是绵里藏针。

陈忠和是闽南人,骨子里的质感是很强硬的。

电影选择郎平作为主角,略过陈忠和的阶段,从故事层面我能理解。

但这始终是个遗憾。

不是要比较孰好孰坏,而是陈忠和、郎平都给中国女排带来过不同的质感。

郎平是意气风发型的。

因为她一向是明星,是偶像。

陈忠和与她完全相反,他是卧薪尝胆型的。

看电影也都知道了。

陈是陪打,他打球的时候进的福建队,是中国男排最红的时候,技术虽然好,可轮不上他。

当陪打,当主教,都没有人信任他,他可以说是最后才成功。

陈忠和和郎平虽然风格截然相反,但都以个人特质,带领女排取得过成绩,都是女排精神塑造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2003年夺冠那场没多少记者跟着去,我正在场上收拾,他过来,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深刻:

“孔,以后如果连胜了,不要把我捧太高;如果未来我连败的时候,也别把我说的一无是处,谢谢。”

他看透了,看透了人生的起伏荣辱。

他很少经历过成功的恣意。

但竞技体育就是这样,你不可能永远保持巅峰状态,失意时怎么办,掉下来后如何重回巅峰?

陈忠和给中国女排的质感,就是强大的弹性和韧性。

2009年,陈忠和辞任。

之后的3年,中国主教练几乎一年一换。

直到2013年,郎平上任。


 


郎平之后再无郎平



运动员要成,得过三关。

第一,技术关,说白了就能力。

第二,伤病关。

运动员受伤了,身体和心理都有大山。

做手术成功,作为正常人来讲健全了,但是运动员还不够;上赛场,既要克服受伤的阴影,还要偿还赛场下观众的期望。

第三关更难,荣誉关

在到达巅峰的时候,往哪一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还能驰骋,就是在超越自己。

中国女排里,郎平是,朱婷未来可能是。

运动员时期的郎平就很突出。

17岁进北京女排,一年后进国家队。

去国家队之后,跟电影里一样,袁伟民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让郎平怎么摸球。

主要是生理训练和养身体。


不仅个人球风狠厉,中国女排最辉煌的五连冠,她亲历了4场。

古巴的路易斯,美国的海曼,中国的郎平是20世纪三大主攻手。

郎平回来接管国家队的过程,电影也算还原得挺细。

当时女排陷入低谷,行业里也有这么个说法,接低不接高。

可郎平实力确实强。

郎平1995年回国,中国女排1996年亚特兰大亚运会,时间很紧。

那个时候中国女排不行,没那个实力,奥运会输好几场。

郎平居然把队伍带到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决赛,最后拿了个奥运银牌,这个确实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想。


1996年银牌之后,她兜兜转转。

意大利也打过球,又去意大利俱乐部执教,然后再去土耳其执教。

虽然也输比赛,正因为她的这种积淀,美国女排排协邀请她出任美国女排教练。

作为中国女排的明星去出任美国女排的教练,当时也有非议。

但她要养家,也不容易。

她这种失败也好,挫折也好,都是有价值的。
女排精神不在于每一次都取得胜利,而是在于跌倒之后的爬起,而且主要在于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而且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要竭尽全力,只要你不放弃你自己,结果就不可定,没有人能判定你的结果。

郎平上任后,施行大国家队改革。

以前都是12个人,有一个替补,反正一辈子就是替补,打一打,换一换。

大国家队概念就是30人到40人,每个人都有机会,不固定。

同时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理疗手段,而且几乎是一对一的,比如说有14名球员,她有14名辅助人一对一,这是团队,这是她从国外学的。


不再只讲苦拼硬上。

而是科学训练,开放竞争。

郎平在国外这么打拼,她吃过很多亏,有成功的经验,她确实见证了很多东西。

有时候眼界决定境界。


时代改变了,整个战术体系完全改变。

赛场上只有郎平不戴耳麦,全世界独一份,全在脑子里。

而且她会准备备案,弄到夜里两三点,看录像做分析,弄到很细。


一个教练可以靠什么带队?

可以是超强的训练。

可以是过人的策略。

但郎平有一样,是别人无法匹敌的质感。

那就是大将风范

比方说,她安排阵容有策略,不是每一场都需要赢。

有的比赛要放,有的比赛要拿。

目标是为了世界杯。

其他的比赛,选择性放弃,上替补阵容,当作练兵去打。

球迷要退票了,人家是要去看朱婷的。

可是郎平就是有魄力。

顶着质疑,2019年替补阵容居然在总决赛中是3:1战胜了全部主力的意大利队,不退票了,没声音了。

就算是替补阵容,就算是以练兵为目的,都能打出这样的成绩。

这是什么境界呢?

说她真的有大将风度,属于那种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还能跟你谈笑风生的。

她说,挫折积累多了就成了经验,经验不断积累,就成了智慧。

说得很轻巧。

但这是学不来的。

因为你不是郎平,你没有经历过她的挫折与巅峰,就不可能练就那样的气场和心态。

没办法,巨星就是巨星。

有时候这就是一种感觉,她给到朱婷的一个眼神,因为郎平当过球员,当过世界冠军,这种心灵相通是潜移默化的。

眼神一扫她就感觉到这种信息,知道怎么打,而且非常相信。

这就太难了,这种教练绝无仅有,无法复制,郎平之后再无郎平。

2020年,郎平60岁,东京奥运会几乎是封刀之作。

夺冠,还在路上。

在采访中,Sir听到孔宁提到最多的,还是女排精神。

听过这么多,有人说耳朵都要起茧了。

但女排精神,又从来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能够不断被人诠释,注入新的内涵。

比如后来郎平带队的队员说,现在做梦睡觉脑子里都是在分析对手的眼神、情况,和郎平的每一个动作部署。

而不是其他教练的魔鬼训练,练到连饭都吃不下去了,吃饭都哭。

这是郎平科学的一部分。

也是她不可比拟的人格魅力和气场的引导。

女排的夺冠之路,也从悲情的初创,走向自信的扬帆起航。

不一味强调吃苦了。

而是女排精神应有的成长——

从粗粝,到精细化;

从破釜沉舟的民族情感,到专注于体育精神的激情。

女排精神,有了新的质感。

它不是离我们远去了。

而是契合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

这种赛场上的“质感”并非表面华丽,而是以快为前提,打出艺术感,包含配合、默契,没有任何失误的“精准”。

而赛场下的“质感”,是厚度、是温度,是颗粒磨砺出了光彩,甚至是一句“去谈恋爱吧”的鼓励和放飞。


比起输赢本身。

更重要的,是极限的体验,是在输赢间创造出伟大的人类精神。

这就是我们都被女排所感染的原因——

以坚实的技术为根基。

同时又不断贴近人,让每个人得到最好的发挥。

这。

也正是赞助北京女排10年的北京汽车,及旗下于2019年10月在中华世纪坛发布的BEIJING品牌所追求的质感。

作风过硬,也体贴备至。

在确保智能科技成熟的情况下,追求一种更高要求的“质感”,打造出行的愉悦新体验。


对于代代传承的品质,每一代,也需要明星的引领和革新。

而当下的荣耀。

就是北京汽车的新款BEIJING-X7

绝对的明星风范。

应对各种挑战,都足够从容大气。

BEIJING-X7拥有同级最长轴距,便于伸展。

中央扶手还贴心地预留手提包等小物件的位置;后排地板纯平,脚部活动空间更大;后排座椅180°纯平放倒,可以躺下小憩。

别再固守“艰苦”。

何不放开手脚,驰骋于更自由的赛场。


目的地当然重要,但也从不忽略你出行的质感。

什么叫出行的质感?

对Sir来说,不是它运用了多少智能科技,而是它能让每段路程,都充满故事。

看看BEIJING-X7是怎样打造“悦行”新质感的——

CN95级空气净化系统,都市的奔波,也如同在清新的田野上兜风。

强劲的动力,让前进的方向激情澎湃。

10+1的纯美音响,LIVE现场沉浸式的听觉盛宴,你在哪,音乐会就在哪。

车技固然重要,但科技,总能让你技高一筹、无懈可击,稳稳夺冠。


Sir说了这么多。

你以为这就是巅峰,这就是极致了吗?

当然不。

就像女排。

从辉煌的顶点,继续一路向前。

用新的质感,一次次赶超卓越。

更关键的是一看到,就能让你相信。

相信对得起过去的荣耀。

相信会在我们的未来继续陪伴前行。

这,才是属于冠军的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