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葛优不疯狂,宁浩不荒诞

态度 作者:整点电影 2020-10-08 19:00:14
张北京,C位回归。

作为唯一一个贯穿了“祖国”和“家乡”的角色,他越来越深入人心。

演员葛优,用他与生俱来的慢和不努力的气质,将小市民的小情小爱,小格局小义气,表现的恰到好处,猛戳观众笑点。


导演宁浩,则用他最擅长的时代命题里的小人物拍摄方式,聚焦社会底层视角,直击社会痛点。

所以,张北京这个角色,其实是不疯狂的葛优与不荒诞的宁浩,共同作用下催生的人物。

两相碰撞,火花四溅,双管齐下,欲罢不能。


01.
好人,张北京

从《北京你好》到《北京好人》,张北京从一个出租车司机也有了新的奔头。好不容易攒点钱打算买辆车开专车,正喜滋滋呢,门铃响了。

来的是有些陌生的衡水老舅,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必观众看到这儿心里也有底了,他来借钱。


因为查出来甲状腺肿瘤,这病是不要命,但钱要命啊。就想到了已经在北京扎下根的大侄子张北京。

但许久未见,要说情感牵绊早已没有,自己也不是多宽裕,“好人张北京”在借钱这事儿上犹豫了,一如他当年拿着北京奥运会门票时的心情。

老舅也是淳朴老实人,见张北京为难就打算走了,临走拿出两包奶糖,说是张北京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然后骑着外卖车扬长而去,还通着电话:别给我差评,我马上就到。

而张北京的情感,就被这一包大白兔打通了,这直接拉回了他的童年记忆。小老百姓的善也就在这细微之处得以体现。


于是,有点鸡贼的张北京,就把算盘打到了医保卡上。

对于他来说,善,亦有度,有私心。

让公家掏钱,何乐而不为?

所以,说是“好人”,但张北京并不是书本里歌颂的伟大,但非常真实,落地。真实就在于他面对初来乍到就借钱的老舅,表现出的犹豫,以及之后想靠歪门邪道达成目的。

当然最后被彻底打动,反倒是默默交了七八万的手术费。


张北京的这种人物性格,既与《北京你好》达成了角色统一,更是完全具备宁浩特色的社会小人物形象。

被葛优摸得透透的,而两人的再次合作,也是因为上一次葛优带给宁浩太多惊喜,这些看上去一个个漫不经心的表演,全是他的费尽心机琢磨。

真实之外,宁浩式的荒诞,也在两人的医院之行里处处体现。

骗医保,可不是两人换上同样的发型就能蒙混过关的。


等叫号遇到了警察。

老舅局促不敢动,警察一声吆喝他当场认罪的觉悟都有了,结果只是提醒他东西落了,有惊无险。


面诊遇到了老乡。

老舅两句话就暴露了衡水人气质,好巧不巧门诊大夫也是衡水人,还跟老舅聊上了,言多必失,溜为上策。

又是一头脚汗。


抽血遇到老同学。

本以为面诊之后,抽血检查就没人对着照片核验身份了,结果半路杀出了张北京的高中同学,还就是她给抽血,一出啼笑皆非的移花接木,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抽血窗口上演,还真有几分惊险刺激。


虽说检查这一步勉强过关,但每一处都落的精彩。

包括,为了给老舅加油高血压发作,被送进医院的张北京与准备做甲状腺手术的老舅,因为同一张医保卡,病历重叠,医院逃跑的桥段,真可谓将“荒诞”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让与生俱“懒”的葛优,都激出了暴跳如雷,成功二字,就不过如此了。


啼笑皆非之中,还纳入了人间百态,社会悲凉。将其狠狠的落在地上,砸进心里。

好片的力量,就是这么久久回响。


02.
葛优不疯狂

说了半天,张北京角色上显而易见的宁浩标签,究竟从何见得?

那还得着眼“疯狂”二字。

是《疯狂》系列,彻底将宁浩的才华公之于众,也稳住了宁浩创作的人物风格。

从《疯狂的石头》,以道哥为首的街头混混就是典型的四川社会里的“笨贼娃子”。

他们利用小聪明,却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中,一根筋的黑皮,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干就完了”,不动脑子,所以也就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迸发出笑点。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想干一番大事。

靠的是歪门邪道,于是吃尽苦头,但保有人性善良,也就欢喜收尾。

到《疯狂的赛车》,又是一部误打误撞,耿浩妄图与黑帮,黑吃黑。


虽然胆大妄为,但他不也是一个与时代共呼吸,瞎闯荡的小人物么。

包括《疯狂的外星人》,它涉及了社会更多阶层,但是在影片中也不难发现,每个阶层都是“孙子”,都是给人耍的“猴”,所以,谁也不必笑话谁。


丧完了,那就有小人物在困境里的挣扎,求生欲。

一句“活人能让尿憋死”,恰好道出了loser也有尊严,博得满堂彩。


再看《无人区》,

用寓言的方式拍现实,不可谓不高级。

疯子、傻子、寡妇、钱串子...试问哪个不是社会边缘人物。

但宁浩用更直观的方式,将他们逃离文明,拥有枪支与暴力的权力,互相厮杀,泄愤。

这种冲击,实则更为强烈。

而就在这暴力与欲望的投射中,小人物的人性得以救赎。


以及《心花路放》,

也涉及感情,谈及了婚姻,其中的变数与未知。

看似被法律道德捆绑的关系,也暗潮汹涌。

钱与性,永远都是逃脱不开的永恒话题。


这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都处在当下时代的大环境中各自为了生存而拼搏,但他们身上有一种共性,就是处于底层,而且还是在社会快速变革期,新旧交替之时被剩下的,被淘汰的那一拨。

时代的交替接轨,人物的追赶与失措,共同形成了一系列看似疯狂,实则饱含人性弱点与执拗追求的宁浩式社会小人物。


他就是那一面最亮最毒的镜子,用艺术和文化照出了当下最尖锐的现实与社会生产力。


03.
宁浩不荒诞

荒诞,在百度百科里的基本释义是:虚伪而不可信。


放在宁浩作品里,则多了一丝人性的悲凉,一种虚无和无力感,从中油然而生。

小人物也分正反派,虽然在他的作品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即便是与世无争的张北京,也藏着私心。但他也有想要通过作品“制裁”的人。

有的甚至就是主角。

张北京被险些拖进手术室,不就是一种诙谐的“制裁”么。


他们的问题在于狂妄自大,宁浩用诙谐幽默又解恨的方式让观众从中获得了快感,但很少有观众能体会到宁浩通过这么多作品和角色,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人类的大命题。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自以为是,觉得自己能主宰一切。

然而,现实往往是人,干不过命运。

所以,对于时代对于命运,宁浩都是报以尊重的态度,这从很多镜头都能看得出。

比如《北京好人》,再一筹莫展,他们都是在欢气腾腾的大牌档里聊烦恼,这种氛围就是时代赋予的。


《疯狂的石头》里对重庆轻轨索道、罗汉寺、朝天门跟解放碑的高楼大厦都有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说实话,对“棒棒”的初印象,就来自宁浩的镜头。

或者是各种符合时代的场景和设施,他都是以一种尊重甚至美化的镜头去展现,给足了时代的面子。

与此相对,关于荒诞的人物角色,以及生活中显而易见,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内核,就是宁浩记录的时代的“里子”,内外兼备,以此达到宁浩对时代的寄托和反思。

这也使得,宁浩的作品往往很难用一个标签去定义,放在哪个类别里似乎都不够充分,但这就是专属于宁浩的魅力。

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他镜头下人物的不可复制性,在看似主流的社会驱动下,不符合普通视角的小人物成就了一个个宁浩镜头下的社会标志,让人从中找到共鸣。

以此达成宁浩自始至终的角色统一性,因为内核里他有一个强大的价值观作为支撑,所以我们百看不厌。

商业片常有,但宁浩不常有。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