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可惜是可惜,但我不想甩锅彭于晏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20-12-23 14:23:57


狠砸7亿,贺岁强手,国产大片。

体量到阵容,它都是2020珍贵的重磅独苗。

Sir昨天也是怀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心情走入电影院。

结果?

炸是炸了。

可这一炸——

既有振奋人心的“炸弹”,也有让人糟心的“雷”。


紧急救援


后林超贤时代第三部作品。

北上后的林超贤,可谓步步为营。

节奏稳当,两年磨一部;题材固定,主旋律,大场面,硬汉。

前两部《湄公河行动》(8.0)《红海行动》(8.3)口碑票房双收。

《紧急救援》同样是老路子:

题材,聚焦海上救援,属国内第一部。

主演,爱将彭于晏,高级脸辛芷蕾。

背后,请来了《卧虎藏龙》摄影师鲍德熹,与欧洲最古老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合作,集结国内外优秀特效团队,重工业保驾护航。

真实原型,国家交通部倾力支持。


一切看起来都是要复制爆款的样子?

正式上映,立马翻车。

按照猫眼目前给出的票房预测,铁定无法回本,不过6亿

口碑更惨,6.3

为啥?

Sir注意到,目前市面上许多影评都集中于两种论调:

一种,香港导演私心论。

说林超贤一己私心让我们国家的7亿投资打了水漂,说香港导演始终无法理解我们的大国情绪和集体精神。

另一种,台湾演员祸害论。

从彭于晏的演技拉胯,引申到港台演员对华语电影的“压制”。

看吧。

我们在电影上再一次分了“敌我”。

事实是,林超贤前两部作品让国产主旋律大片真正开始被市场认可;而彭于晏被各大导演认可,也并非因为演技(他没得过任何一个影帝),而是他作为演员的态度与形象魅力。

就算不论以上说法的狭隘和逻辑谬误,Sir还是警惕这样的行为。

用“论调”去杀死一部电影很轻松。

而仔细分析作品,拆解细节,当然可能吃力不讨好。

但Sir今天还是想这么做。

是对电影的尊重。

也是对你们的尊重。



01

首先,优点都在。

大场面,爽。

海报就透出了关键词,水深火热。

故事讲述了海上应急反应特勤队队长高谦(彭于晏 饰),机长方宇凌(辛芷蕾 饰)以及绞车手赵呈(王彦霖 饰)的救援任务日常。


最大的看头自然就是救援行动。

片中主要有四场。

倾覆沉没的钻井平台,顺流直冲的运油车头,直坠入海的满载客机,以及随时燃爆的海上油船。

基本集齐了近年灾难片的要素。

这些大场面也没有例外继承着林超贤的狂野。

该爆就爆,该血肉模糊的地方绝不模糊。

紧急危险,惊心动魄。


这种爽基于一点,真实。

取材真实。

按导演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构思从《湄公河行动》之前就有了,前前后后大概筹备了五年。

背景是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一个分支:海上救助飞行队。

人物有原型,比如辛芷蕾饰演的美女机长,就是全国飞行救援队唯二的女机长之一,宋寅。(另一位是她同学万秋雯)

有多数真实事件做基底。

最后的爆炸油船救援,取材于2018年救援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事件。

现实中有四位上船救援的特勤员,电影中也是四人。


还有,现场实拍。

林超贤对实拍的执念不亚于诺兰。

后者在《信条》买架飞机来炸,巧了,林超贤也买了。

不是炸,是沉。


还坠了架直升机。


为了能在水底清晰拍摄,远赴墨西哥,用《泰坦尼克号》的水篷,引入太平洋水。


林超贤还是那个爱跟“真”较劲的细节狂魔。

突出表现为折磨演员。

他经常说,做我的演员就一个标准,能不能吃苦。


演员专业训练必不可少。

吊威亚、入水,那都是洒洒水啦。

要在满是冰的水池里练耐力,导演二话不说就往池里倒进两卡车的冰。

理由?

要抖得像真的。


再加上有国家交通部的支持,全国仅有的25架救援飞机调来5架,并调来专业人士,协助电影拍摄。

各种视觉奇观和场景模拟,是大众近距离感受“海上救援”这一特殊工作的最好机会。

正如导演所说——

电影一定程度上也是关于这一行业的科普片。

从这点上,Sir认为林超贤完成了任务。

它让更多人从大银幕里看到,身边还有这样一群“英雄”。

他们不像战场上的士兵般牺牲得壮烈,却是在日常中面对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付出。

可惜。

越看下去,这群人越不像“人”。


02

许多人说,林超贤开创了“华语主旋律大片全面好莱坞化”。

这句话表面意思,在于他作品中强大的工业化支撑。

也就是上面说到的大场面。

但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

林超贤是利用庞大且精良的制作,撕开了国产电影尺度的一道口子。

大场面里,往往是势均力敌的角力。

《湄公河行动》,缉毒警察面对的是什么?

是白粉当面粉,势力雄厚又为人机诈的大毒枭。

是连小孩都扛着AK的极恶金三角。


《红海行动》,蛟龙小队面对的是什么?

是装备和战术都非常专业的,半路能炸掉一整个车队的恐怖分子。

是极熟悉地形,身段与技术都不输特种部队的年轻狙击手。


你能在林超贤的主旋律里,看到国产银幕少见的,生猛且强大的邪恶势力。

《紧急救援》呢?

没有。

这是一部没有“反派”的电影。

它拍的是救人。

这意味着林超贤无法像前两部作品,套用老方法——

通过穷尽对反派“恶”的渲染,反衬正派的“勇”。

没有反派就不能拍好电影了吗?

也不是。

电影是需要冲突的。

许多看似没有反派的电影,其实也有反派。

常见的方式,如同样是灾难题材的《中国机长》,可以塑造一些贪生怕死的嘴脸,融入一些人性丑恶。


但林超贤在“制造反派”上显得很犹豫。

电影里官方盖章的“反派”是谁?

两个字——

天意。

别笑。

彭于晏饰演的高谦有一句台词。

当妻子、兄弟被灾难夺取生命,儿子又躺在手术室里时。

他无奈地45°仰望天空,咬着牙哀叹:

是不是我把那些人从你手上救出来
你就要把我爱的人抢走?
我偏要和你斗


人定胜天?

嗯,这理想多么远大。

又多么……虚无。

这也是《紧急救援》让人觉得不再动人的原因:

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甚至没有一个像坏人。

全是好人,而且是自带光环的“圣斗士”。

这在林超贤的电影里并不常见。

即使主旋律的《湄公河》,当中也出现一个亦正亦邪的方新武。

面对曾经害死自己女友的毒枭,在对方已经被制服后,选择一枪处死。


可《紧急救援》里的角色,他们可以刚告别完热恋中的女友,就在时间紧缺的情况下钻进机舱救人,没有丝毫犹豫;

可以在儿子做手术的时候,义无反顾归队救人。

因为他们可以对自己说:

我在和“天”斗。

当这宏大的概念遮天蔽日般砸向故事的时候,那些渺小的人,挣扎的血肉,就不值一提了。

逆天而行,看起来很燃,很伟大。

但它站得住脚吗?

我们来回想一下,彭于晏是怎么从最后一次救援中逃生的?

独自冲进更深入的船舱,引爆灭火器,为其他人打开生之门。

然后船舱爆炸,彭于晏昏迷。

醒来后船开始下沉,他带着仅剩的氧气,在船舱里游啊游,游啊游……

这么巧,缺口就在眼前出现了……

天意!


天不亡我,好人有好报!

看到没——

电影一度塑造起来的“反派”,鬼使神差般瞬移到了正派阵营。

搬石头砸自己脚?


03

其实电影一度是可以形成张力的。

从女机长方宇凌(辛芷蕾 饰)加入开始。

她标志性的一句台词:

“仪表会告诉我要不要去救人。”(大意)


什么意思?

这本应是救援队中两种理念的搏斗:

理智派VS牺牲派。

是在严格遵守规章,最大程度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救人?还是按照经验和英雄主义,带着自信冲进去救人?

两者之间,是人性在打架。

不过,前者大概只在电影中坚持了5分钟。

女主不知为何就加入了男主阵营。

搭档死里逃生后突然辞职,她问也不问,上前斥责他临阵脱逃;当高谦最后在轮船中失联,她一股脑就要开直升机去救。

指挥官再三强调:船随时爆炸,你去你也可能死。

她依然哭着坚持。

Sir只能把她的转变理解为之前的队长们没有彭于晏帅了。

反派缺失最直接的结果,是人物动机的模糊。

角色们的决定缺乏外部驱动力。

于是电影把重点放在人物的“内驱力”上。

情感戏。

父子的日常线。


队友的感情线。

时不时穿插几个和女友的甜蜜相处的片段,立结婚的flag。

还有虽迟但到的彭于晏裸体,男男激情拥抱,男女的野外谈心......


难道林超贤不知道这些戏份尴尬,累赘,不真实吗?

Sir不信。

他在努力为这帮主角的“神性”找一个掩护。

你看,他们不是救援机器,他们会带孩子,会谈恋爱,还会开开玩笑……

终究还是失败了。

电影只表现出他们的“人味”,却没展现出“人性”。

什么是人性?

所有灾难片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

人如何越过本能的恐惧,产生超越生死的信念。

就像凝视深渊时,如何避免被深渊吞噬。

信念是一种清醒的力量,而非惯性。

Sir一度觉得《紧急救援》要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细节。

当高谦在任务中经历队友牺牲,他短暂离开了救援队。

从人生低谷到重新振作,他经历了两件事。

先是女机长方宇凌找他聊天,希望他归队。

高谦却说:

“当恐惧来了,它就走不了。”

再是,一个曾经被他救下,却变成残废,被毁容的外国人,找到他当面感谢。

这个外国人说,她曾多次求死,事后想到当初冒死救下自己的人,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

在Sir看,这是电影唯二展现出人性的片段。

人的两大特质——自尊与恐惧

于外国人,与其没有尊严地活着,不如去死。

于高谦,他再次感受到失去挚爱的痛苦,似乎学会“怕”了;

但Sir又一次失望了。

上级质问他为什么不在医院陪儿子做手术时,他还是面不改色地冲上飞机,进入火场。

唯一不同的是,他在最后的救援中保证了所有同伴的安全,选择独自牺牲。

即——

电影把高谦自身的恐惧,转移到了“怕队友牺牲”的恐惧上面。

林超贤还是回避了那个“问题”。

哪怕最后的牺牲再壮烈,场面再宏大,口号再响亮。

这些人背后的信念,都无法让人相信。

电影没办法说出来的话,建议毒饭们看看现实。

Sir在知乎看到一位真实海上救捞工作者的影评。

其中一句话特别打动Sir:

“我们并不只执行任务,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备战,每一次成功救援的背后是无数个小时的训练模拟备战。”

△ 截图来源:知乎@晒黑的尐少爷君


为什么要有无数次训练、演习?

是要把人与天的对抗,变成可控的,科学的,尽量减少牺牲的专业救援。

神话总是容易让人心驰向往。

可在我们身边。

在一条一条鲜活的救援工作者的生命面前。

Sir希望神话越少越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