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凌晨一点半,在拼多多新疆买菜部门工作的22岁女员工在加班后回家的路上猝死。
1月4日早,拼多多知乎官方号发表了评论,几十秒后秒删。可到了下午,知乎官方打脸,确定是拼多多官方账号发布,迅速获得了超过20万网友点赞。拼多多只好接着发布声明,表示是合作供应商的失误操作,并不代表官方态度。并找到了当事人写下说明书,白纸黑字按手印,然后还表明早已和逝者家属协商解决了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宣布介入,主流媒体发文谴责,拼多多市值一夜暴跌900亿。互联网企业是加班重灾区,类似的悲剧已经不只发生一次。
在2019年的《奇葩说》,996曾经作为某一期的辩题。
当年一个我们可以观战、兼听的辩题,如今成为了一个切切实实扎进我们血肉里的硬刺。
这个词早在2019年3月就随着“996ICU”话题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6天,工作996,生病ICU(重症监护室),这个在github论坛上由程序员发起的抵制996的项目,揭开了新一代互联网工作者工作状况的现状。是出生在战后的婴儿潮中,工作生活在日本经济崛起的60-80年代的一代人,有超过1000万人,八成是工勤阶层。这一群人享受着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红利,曾经意气风发,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建设者。有的人甚至在有着一度高达1000万日元(换算到现在也有近10万美金)的年收入。
大部分的团块世代,都在40岁左右遇到了泡沫经济衰退,工资收入都一路下滑。
纪录片中的河口先生,上有97岁的母亲,下有39岁的儿子,自己为了生活还得65岁去重新就业,成为了一名医院的司机。
而团块世代中有超过67%的人无法靠养老金生活,只能继续工作。在另一部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情况更加露骨。高野藤常58岁那一年就成为了NPO成员,提前委托好身后事,遗物如何处理,骨灰何处安放,遗产交给谁等等。
他的人生一眼就望到了头。
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抑郁症,每天需要服药,控制饮食,身边无人陪伴。
高野也年轻过,帅过,体面过,纪录片中,他翻出一本《三菱百年》,指着一张照片自豪地说——
他半辈子的拼搏,是把自己嫁给了公司。
每天超负荷工作,喘口气、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也是正常的事,40岁身体就垮了。
后来妻子和他离婚了,带走了儿子和女儿。
但高野觉得没事,还有工作,还有事业。
等到他从公司退休后,那根拧紧的发条终于送下来了,可是举目望去,他却不知道生活在哪里。
高野拿出了几盒珍藏的“宝贝”……是过去客户们的名片。
如今只留下一个个再也无法当面叫出口的名字,一串串再也拨不通的电话号码。
“用命换钱”或许是极端的情形。
但996的一天,也是失去生活的一天。
而我们的生命,不就是一天一天组成的吗?
回顾一下刚刚度过的2020年,就能发现舆论转向的原因:疫情打击,经济下滑,史上最难的求职季,考研考公人数暴增。没工作的想找到工作,有工作的想保住工作,跳槽加薪的计划通通取消。在2020年,你还在愁996压榨员工的时候,有更多人求着被996以保住现在的生活。《美国工厂》中的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和美国当地领导提出的要求就是,不要工会。而工人之中也不乏这种想法,认为工会保障了消极怠工的人,会让企业低效(影响工人未来收入增长)。甚至专门花100万美元,请反工会的咨询公司来打擂台,对抗工人中想组织工会的积极分子。过去代顿市辉煌的时期,有通用汽车工厂,工人属于中产阶级。而2008年经济危机后,工人的孩子发现自己再也拿不到父母们的工资了。但工资只开12.84美元每小时,比过去少了55%。但总有“叛徒”,不是他愿意接受这个工资,而是生活所迫,不接受这个价钱,连工作都没有了。
于是低工资,低福利,加班文化,开始重新洗礼“养尊处优”的美国工人。
是每个人心里mmp,但又不得不自觉追上“时代的脚步”。
她也喜欢音乐,曾是大学艺术合唱部的部长,喜欢打雷姐和小野丽莎,还曾给网易云音乐投过简历。但她的朋友圈里,还在发“加班”、“不认输”,公司内部的账号状态上写着,“为多多守边疆”。关于996,给出任何简单的建议,都会招来反对的声音。在Sir看来,这样表面上的站队和争论,不会得到结论。996的竞争,不是比谁更杰出,更有创造性,而是谁能把底线放得更低,更能牺牲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我们有办法规定一条底线,使任何人都不得撤退到它后面吗?
是点外卖时,便宜一点再便宜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的需求。
那么被淘汰的是它,而留下来的,将是另一个“冷血的资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骂着996,也无法对它云淡风轻地挥一挥衣袖的原因。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驴多,周末补课,课外还有补习班。
而这种超乎996的模式,不是发生在成人身上,而是正在成长发育中的未成年人。
也不得不卷,因为这是在不好的情况中,所能选择的最好出路。一个简单的加班与否的问题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于奋斗、焦虑、成功等问题一直以来无数错误引导的反噬。在全社会刻意营造的焦虑下,我们的身边,真的有人把过度加班,用命奋斗当做了人生信条,为加班站台,以加班为豪。企业还发明出奋斗、狼性、福报等文化,对社会进行催眠。电影中的主人公总认为生活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做出一番成绩。因为所谓生活,其实是经历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的总和,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风景或许比目标更值得。片子中,他有两次忘我的演出,一次在教室,一次在咖啡厅。
他说他为音乐死而无憾。
但为什么只有在舞台的演奏,才是真的爱音乐呢?
说白了,他爱的是音乐本身。
还是那个被旁人创造并注视的舞台?
在《心灵之旅》那篇稿子下,也有朋友不懂男主最后的失落。
变成所有人在失速列车滑向深渊时,一路刺耳的尖叫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