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平均43秒写出一首诗、每天能写2000首的神童女孩吗?
她出名后父亲更是变本加厉的营销女儿的“才华”,在各地开展演讲,一个14岁的女孩开口闭口都是成功学:“你想月入20万吗?”
在网友们识破其骗局后,这个少女最终也只是以“传销式天才”这一称号结束了她的神童生涯。
![](https://imgs.knowsafe.com:8087/img/chayuqing/2021/3/30/eba5cfcb01b003766d237483e501d3e8.png)
还有小学生研究癌症基因后获奖,被扒出其父母是肿瘤信号研究组的负责人。
贩卖“神童”称号,以此牟利,即便代价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天才型孩子真的是上天给的恩赐吗?对于那些利欲熏心的家长来说,有时反而成为了埋下的祸根。
“神童”似乎也成为了改变家庭困境的唯一法宝,却完全忽视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直面梦想时的懵懂、彷徨,坚持和收获。
可一旦扒开这永远会被掩藏起来的一角,说是会被这些年龄只有个位数的小孩上一课,也绝不为过——
《小小少年》
![](https://imgs.knowsafe.com:8087/img/chayuqing/2021/3/30/9b62ee3052e8ff1c339a3970ca146d52.jpg)
这是一部没有评分,但在B站高分9.8,能从第一集就能立马入坑的国产纪录片。
猪肉铺里爱跳舞的小女孩,拿着刚宰杀出来的的猪腰子当玩具,背景音乐是轻快的八音盒舞曲。这种割裂与碰撞,换个滤镜都可以是恐怖片的违和感,把人搁在中间极为难受又不免盼望着一些奇迹。纪录片的第一个故事叫做《那夺云》,那夺是位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的一个小村庄,在彝语中是大山后的水田,“云”是纪录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组在一起就是大山后面的那朵云。云儿每天凌晨就跟着妈妈到自家杀猪店帮忙,在别人看来是苦活累活,不该是一个小女生做的事,但她却觉得帮妈妈做事、照顾弟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她最喜欢的是在肉店跳舞,肉店忙的时候,妈妈在前面剁肉、卖肉,云儿在后面跟着视频中的动作学习舞蹈,不忙的时候,妈妈会帮云儿打拍子、扳腿。云儿在肉店跳舞的时候从来不会因为顾忌来买肉的人用异样眼光看自己,只是专心地练习着舞蹈,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知道这家肉店有个爱跳舞的小女孩。妈妈看到女儿对舞蹈的热爱,希望能找个老师教她,让她能真正接触到舞蹈,结果老师们一看云儿做的舞蹈动作,都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的能力有限,云儿的天赋很强,需要有更专业的老师来教她。老师看到云儿的功底后,让从来没有过专业指导的云儿随机跳几个动作给学生们,所有人都惊呆了,即使云儿穿得有点脏,也完全遮不住她身上的光芒。有的人有天赋被称为祖师爷赏饭吃,云儿这超越常人的柔软性和平衡力,被称为这是祖师爷追着喂饭吃。偶然的机会,北京舞蹈学院的关老师和张老师了解到了这个孩子,看到这个孩子跳舞的样子,在北舞教学了二十多年的关老师说北舞本就是精中选精、优中选优的学生,但自己从来没碰到这么有天赋的孩子。关老师和妻子张老师一起来到云南后发现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在留守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大多数的女孩念不完初中就退学了,选择打工。他们决定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实现梦想,不惜放弃在北京稳定的生活,他们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只为让山里的孩子们看到一点光。就算拥有超人的天赋,想往上爬,一样要吃更多的苦,甚至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云儿开始正式接受北舞张老师的专业训练,结果第一堂课的开肩和开背就让云儿嚎啕大哭,甚至哭喊着不再练舞了,坐在一旁的妈妈固然心疼,但为了让女儿坚持,只能冷言冷语地说:“不练就回家养猪”。小云儿的天赋被两位老师发掘后,大山后面的那朵云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她成为了全村人的骄傲。村民们看到自己的家乡出来了个“杨丽萍”,在去北京演出的前一天,每个人都特意送来祝福,但这些祝福让云儿听着很压力很大,她承受了太多人的期望。八岁的云儿不太懂大人们口中的前途,她只知道听老师的话,好好地跳舞就是给所有人最好回报,哪怕身体抱恙也不借机偷懒,坚持在病床上练功。云儿在彩排时因为紧张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又搬出来了“回家养猪警告”:“表演好以后可以经常来北京,表现得不好以后就回家放牛、养猪、喂马、喂牛。”
在演出当天,小云儿的独舞非常成功,台风很稳、气场全开、每个动作都做得非常连贯标准,她获得全场的欢呼和称赞,老师和妈妈也对她演出的表现很满意。
她用脚尖踮起,亲手够到了自己的梦想,但在云儿自己的眼里她不是别人口中的神童,她只是一个喜欢跳舞的小女孩。热爱点亮了她眼里的光,让一个原本怯懦不自信的女孩变成了在跳舞时就光芒四射的舞者,也许过几年我们还会在春晚上看到这个小小的身影在偌大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但有一个小朋友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虫子们都是形状各异的小可爱们。因对虫子太过了解,还被网友们称为“虫系宝可梦大师”,这称呼可不是空穴来风,在香港的一位蝴蝶专家区sir在看到殷然对螳螂等虫子的了解后都要忍不住管这个小家伙喊一句师傅。殷然觉得昆虫是一种奇特的物种,是无意中飞到地球的外星生命,退化成了一个低等的生命。
殷然在家里养了几十种虫子,那作为她的父母是怎么看待儿子这个与众不同的爱好呢?妈妈笑着说:“非常有意思,觉得人生都变得好玩很多。”妈妈觉得儿子有一个兴趣很好,尽管这个爱好和小朋友们不太一样,但看到儿子从中享受到了快乐,所以她选择了支持。从一开始害怕到后来和他一起去大山里去找虫子,带回家,帮忙照顾。因为喜欢昆虫,殷然的观察力也比一般人要强很多,在住民宿的时候,他看到窗台边有几个形状统一的镂空圆口,他便带着父母一起研究这些洞口的规律和来源。
在一家三口努力的听、看、量的研究后,发现这是在木头中蛀洞的独居木蜂。
他们在生活中能通过各种昆虫来发现无限乐趣,这是通过其他方式不能够获得快乐,也是更加别致的家庭亲密互动的方式。
殷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看虫子的时候非常入迷,仿佛他和昆虫们有着一种无需言说的特殊语言来交流沟通。
在他人眼里避之不及的虫类,是他眼里最珍奇的动物,他从未感到恐惧只有喜爱。小时候我们经常拿着毛毛虫也不会觉得害怕,为什么长大之后看到虫子却会害怕呢?
一位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回答说,对于未知生物的恐惧来源于父母给孩子们灌输的思想。而殷然对虫子的不恐惧来源于他对虫子们的了解,大多数的虫子都是没有毒的,而对虫子足够友好,便不会遭到它们的攻击。儿子经常玩虫子玩到忘乎所以,为了平衡学习和兴趣,妈妈不会怒斥他不务正业,而是通过讲道理来让殷然明白,选择多长时间看虫子就要付出同等的时间来学习。能够有这样开明的父母是殷然的幸运,可在学校之中,因为这个爱好他总是被同学孤立,认为他爱抓虫子很恶心。老师希望通过为殷然组织一个昆虫科普会,来让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昆虫的由来及生活习惯,让他们对于虫子的感觉不再只有害怕。结果殷然讲得内容幽默又有知识点,同学们都听得非常入神,对殷然和虫子的印象都有很大的改观,有的同学甚至和殷然一样在家里养起了昆虫。殷然给自己这集纪录片起了个名字叫做《自然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道理,在他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分好坏的,也包括昆虫。片中妈妈有段话说得特别好,你要问喜欢昆虫到底有没有用,一个虫子有几只腿、头上有没有触角会不会对他的人生有影响,我只觉得他喜欢虫子那种快乐的感觉会留在他的心里,这就是无形的作用。他们是幸运的“神童”,有父母支持,有普通人难以匹敌的天赋。但是大多数孩子对父母说出了自己的爱好后,只能得到一句:“你把这心思多用在学习上”的回复,这一句话可以瞬间浇灭了孩子们的热情。殷然妈妈对于这一提问的回复堪称教科书式的答案“孩子专注的时刻很迷人,如果把他喜欢的事情都搞没了,人生岂不是非常没趣。”
看这个节目时我不由得想到了另外一档关于教育的节目《他乡的童年》,这个节目拍摄了六个国家不同的教育方式。
其中导演周轶君在探索了芬兰的教育方式后痛哭着说:“我们小时候听到的是你不可能做到这个,你做不好那个。”
大多数的小孩像橡皮泥一样被父母捏成他们喜欢的形状,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喜欢什么,就算知道了更多的人也是选择一味地忽视。
在《小小少年》中的评价中有一条说:“这些孩子眼睛里都有钻石,闪闪发光。”就是,保护孩子们眼里的光吧,别让它黯然失色,仅仅是守护就够了,也许是一句真心的赞美,简单的鼓励,就能让一个孩子的人生绽放出难以预料的绚丽光芒。不要被“神童”禁锢,让它早早成为牟利的工具,更不要将其抹杀。只希望歌词里的那句话,可以早日实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无忧无虑,乐乐陶陶。”点“在看”,你成长快乐了吗![](https://imgs.knowsafe.com:8087/img/chayuqing/2021/3/30/e5ece53f1467a801bf2d75fd4ef45f12.gif)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