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爱她请别再吹她萌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21-06-10 11:55:00

最近,我们跟动物似乎前所未有般走得近。


打开微博抖音朋友圈。


眼前,真·4D·动物世界:


4月,全国人民目睹一只东北虎进村,一巴掌拍在车窗上;


5月,杭州居民楼竟然出现一只金钱豹;




还有一连串杭州野生动物园“瞒豹事件”,一只豹子至今下落不明;


最壮观的,莫过于那群出走西双版纳的云南野象。


一路向北,各种直播。


至今迁徙已经历时一年多,超过400公里。



与此同时,人类与动物,似乎也越走越远。


大象很萌,但我们也需留意到大象迁徙的原因之一:


栖息地被破坏。


人与自然的多米诺骨牌,正在悄然倒下。


我们隔着屏幕仔细观察茫然的象群。


才发现,我们看到的竟是“象中人”——



打破边界:我们星球的科学 

Breaking Boundaries: The Science of Our Planet



讲述者:大卫·爱登堡。

他的声音,Sir现在听起来就是“英版赵忠祥”。

老爷子今年96岁,如此高龄,如此高产。

最近他的几部作品,Sir都有安利给大家。

以前他参与的自然纪录片,更多是在展现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奇妙。

浩瀚的海底:



壮阔的平原:



细腻之中动情:


残酷之中震慑:


这两年,大卫明显更加急了。

作品更尖锐,言语更犀利:

年轻人啊,时日无多了。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放出爱登堡年轻时亲自拍摄过的地球VS现在的地球环境,黑白彩色影像交替。

潜台词:

人类的未来,就像一部“恐怖片”。


《地球改变之年》。


短短一小时,镜头不多。


全是又萌,又讽刺的对比:


真正让屏幕前的观众领略什么是“人类一停工,地球就发笑”。


到了这一部,《打破边界:我们星球的科学》。

他更提出一个新观点:

“地球限度理论”

Sir简单翻译一下:

大家都知道人类继续这样作下去迟早药丸,请问啥时候会完啊?

科学家们定义出地球的“临界点”。

超过之后就有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改变。

我们坐在一辆不可刹闸的车上。

越过终点,对不起,再没有回头路。

科学家们也将维持地球稳定的要素分为三个区域。

哪三个?

Sir看到名字差点笑出来——

低风险区;
中风险区 ;
高风险区。

唉。

如今的人类,到底走到哪个关口了呢,你手里拿着绿码还是黄码?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可能造成不适。

但Sir觉得,不适就对了。

不要觉得答案事不关己。

维持地球的系统,有九个。

大气层:中风险区。

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的低风险区是350百万分浓度界限。

我们今天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浓度约已经到达415百分万浓度,介于中风险和高风险之间。

离高风险的450百万分浓度,时日无多。


这还是保守估算。

进入高风险区的预警讯号,早就出现了。

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帽的持续融化,就像一辆停在斜坡上且无法踩刹的车,走在彻底崩溃的路上。

冰层正以平均每秒一万立方米的速率流失。

换句话说:

我们已经无法避免失去格陵兰。


因为水太暖,海底珊瑚开始大规模白化、被煮熟、死去。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五起最大的白化事件中,就有三件发生在近5年。

大堡礁有一半的珊瑚礁已经死亡。

从遥远的直升机角度看去,一大片白珊瑚白得发亮。


森林:高风险区。

世界森林覆盖率只要丧失25%,都可能进入高风险区。

而我们已经砍伐了将近40%的森林

亚马逊雨林正在一大块一大块被铲平,用以畜牧和种植大豆。

去年,澳洲经历了地狱一般的大火。

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超过两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付之一炬。


30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

其中包括——

143万只哺乳动物;

24亿6千万只爬行动物;

1亿8千万只鸟类;

5千1百万只青蛙。

……


生物多样性:高风险区。

很容易理解。

地球上所有的野生鸟类如今仅占30%。

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动物(野生物种),仅占4%。

临界点远远被抛在身后。

淡水:低风险区。

我们还在低风险区,但正在快速前往危险区。

我们需要多少水,才能喂饱全世界?

虽然科学家暂时还无法从世界上的河川去界定淡水的极限,但很多河川正在面临干涸的危险。

肥料(氮和磷):中风险区。

肥料中的关键养分,氮和磷的流动。

让更多植物快速成长,这不是好事吗?

可过度使用肥料,会让多余的养分流进五湖四海。

导致水藻大爆发,形成看起来像是湖面有蓝绿色的浮渣,会吸走大量氧气


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底下都看到了这些死区。

有多少?

“好几万平方公里

海洋酸化:低风险区。

我们的工厂、汽车、电脑等把二氧化碳释放进大气层,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会进入海洋。

这已经改变了海洋的酸碱值。

海水碱性更小,酸性更大。 

目前,世界海洋的酸性增加了26%,而且还在升高。

这将会大范围影响到需要骨骼生长的生物。全球酸化,甚至会造成生物大灭绝。


还有两个影响因素,来源于人类制造的“新物质”。

人造的各种污染物(核废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塑料等)。

气胶(75%的气胶来自化石燃料)。

我们亲眼目睹了它们给地球带来的灾难性摧毁。

但什么时候作死自己,科学界尚未确定它们的极限值。

臭氧层:低风险区。

为什么Sir把它放在最后?

嗯,终于有好消息——

这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人类能勉强得到安慰的角落。

1980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极臭氧层出现的破洞引发了全球恐慌,各国的化学物质纷纷退场。

逆转了原来已严重进入高风险区的臭氧层环境。

Sir总结一下现在的“灾情”分布:

低风险区:臭氧层、海洋酸化。

中风险区:气候、森林、肥料。

高风险区:生物多样性。

未知区域:新物质。

地球的九个限度,我们已经有四项超标(至少)


尽管这个理论中的许多细节,仍没有得到严谨的证明。

锱铢必较,当然是科研中应有的态度。

最终结果,我们也知道。

大几率是老生常谈——

人类危险了,地球危险了,却太少人关心。

这个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正是将“保护环境”的宏大命题缩小。

提供阶段性目标:

即便知道人类或许终将作茧自缚。

但目前我们仍能从低风险区里看见“成效”,中风险里看见“希望”。

剩下的问题——

谁要去“看见”?

科学家早就看见了。

他们终其一生去研究大堡礁上的珊瑚、澳洲森林里的辉凤头鹦鹉、亚马逊雨林上的气候变化。

他们看到了日复一日的变化,做出了预警,但无人在意。

研究鹦鹉的科学家回到澳洲大火后的旧址,鹦鹉不再,只剩下残垣断木。‍‍‍


他们说:

“全球暖化说到现在已经好几十年,但很让人沮丧的是,我们的话依然没有被听进去。”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在劝告,一直在沟通,但我们依然没有走在正确的路上。”


那么企业家,政治家呢?

他们绝不是不知道。

但他们,绝不是承担后果的唯一责任人。

剩下还有谁?

每一个。

我们在屏幕外看着一路迁徙的大象。

或许,也在看着我们自己。


大象因失去家园而迷失方向,人类,其实更幸运一些。

我们有不断发展的科技,不断为此奔走的

以及,可以改变这一切的机会

怎么做?

面对眼前持续增高的风险。

具体做法,你我都熟:

多乘公交少开车,多运动少看电视,多用环保袋少用一次性塑料,多做垃圾分类少乱扔垃圾……

大原则,你我更熟。

一句话——

防控常态化,人人有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