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萌探探探案》:什么都干,就是不探案

态度 作者:冷眼娱乐 2021-06-22 22:08:13

今天是一篇转载文章,但说是转载,其实内容也出自我们同一编辑部。《萌探探探案》自播出以来就争议不断,尤其这档节目中总是会出现其他综艺的影子。不仅是类似题材的《明侦》和导演的代表作《王牌对王牌》,各种游戏、挑战、穿越完成任务的设定也能让人想到《极限挑战》、《全员加速中》、《二十四小时》和《青春环游记》等等,至于很多网友提到的罗PD和《新西游记》以及一些韩综,《萌探》都更像他们汉化版的再化版。或许《萌探探探案》真的清楚自己是一档怎样的节目吗?还是觉得只要掌握了流量财富密码,就不必再考虑其他。


继“迷雾剧场”颇受好评后,爱奇艺又开始打造“迷综赛道”,从电视剧横跨至综艺领域在悬疑方向持续发力。《萌探探探案》是“迷综赛道”的首部作品,号称全国首档IP沉浸式推理真人秀。


《萌探探探案》每一期以一部经典影视IP为主题,并进行场景还原,探案的剧情也围绕影视IP展开,在原基础上对角色与情节进行改编。节目中“萌探团”的成员需要通过游戏获取线索,找出凶手、卧底揭开故事的谜团。

 


极具影响力的IP、大咖云集的萌探团、极尽奢华的实景还原,从内容到嘉宾再到场景,所有初期设定都堪称完美,足以吊打其余网综。然而,《萌探探探案》却未能延续“迷雾剧场”的成功,上线以来,口碑一落千丈,从节目本身到导演个人都受到了观众们的口诛笔伐。


到底是对标《明星大侦探》的推理类节目?还是套着探案外衣的《王牌对王牌》?而破案环节到底是实景剧本杀?还是韩综游戏大赏?


从定位到具体情节,《萌探探探案》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IP结合不是一劳永逸

作为一档主打推理的节目,《萌探探探案》很难不被拿来和《明星大侦探》进行对比,而这也正是观众们对节目展开第一轮质疑的主要原因。但实话实说,对于此类批评《萌探探探案》属实有些冤枉。

《明星大侦探》是典型的垂直类综艺,具备较高的观看门槛。其观众多为剧本深度杀爱好者或是热爱推理愿意花时间认真观看节目的年轻群体。基于这样特殊且坚实的观众基础,《明星大侦探》才能不断强化及提升推理元素。

但是,《萌探探探案》要面临的是横跨00到70甚至60后的全年龄段观众,比起在推理领域持续深耕,《萌探探探案》更重要的是打破“推理”的门槛,让以探案为主题的节目被更多不了解探案的观众所接受。
 

面对这一难题,《萌探探探案》将目光投射在了“IP+”的模式之上。影视IP的出现一方面起到了引流的作用,另一方面制造了熟悉舒适的观感,弱化了观众在面对“推理”这一全新领域的紧张与陌生,在节目宣发与观众心理两个维度搭建起了推理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同时,在《萌探探探案》导演吴彤的另一代表作《王牌对王牌》中,“IP情怀=热度+话题+泪点”的模式早已屡试不爽。对于一档全新的大制作综艺,巧妙利用观众的怀旧情结再辅以熟练的编剧桥段确实比从零开始创新更加安全。

可令人遗憾的是,《萌探探探案》并没能利用好IP的加成。
 

第一期虽以《潜伏》为主题,但嘉宾角色却与影视内容几乎毫不相干,环节设计中也缺乏真正能打动观众的影视剧中的代表性情节。除了场景的还原,许多节目桥段中也可利用或添加相似的元素作为情感触点。
 
例如第一期中的金条游戏与潜伏经典的“藏金条”结尾元素相似,稍加设计便可唤醒观众的记忆,从而触发怀旧之情,只可惜其最终仍是只停留在了表层的游戏当中。
 

第二期的《庆余年》主题中,原班人马张若昀、李沁回归,一时间激发了《庆余年》粉丝们的观看热情,然而萌探团的两位主要成员孙红雷和那英完全没看过也不了解《庆余年》,即使换了身份也无法融入在IP之下。


而这也进一步导致张若昀所说的“可以跟着剧情推理”的逻辑根本无法达成,被《庆余年》IP所吸引来的观众也无法在节目中找到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此外,在第一期中,节目组又应用了《王牌对王牌》“剧组重聚”的老套路,将《潜伏》此前的演员请到了现场。然而,游戏任务“让对方流泪”的煽情设计过于刻意,孙红雷与老演员相识的过程剧本化也十分明显。同一种套路用一次是惊喜是感动,而同一导演换汤不换药数十次的应用,更像是对演员本身与观众情感的消费与不尊重。


用IP来引流固然可取,但如果只是将IP当做噱头,缺乏对IP与节目适配度的判断和内容策划上的融合,再知名的IP也逃不掉被消费甚至于被浪费的结局。

看似神仙阵容实则定位模糊

在初期的宣发过程中,《萌探探探案》的超豪华嘉宾阵容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乍一看,无论是流量还是综艺感,萌探团六位成员的结合都堪称王牌中的王牌。
 
孙红雷、那英两位前辈在全年龄段的区间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并且近年都在大热综艺中贡献过精彩的表现。沙溢、杨紫分别是两部经典IP《武林外传》、《家有儿女》中的主要角色,也同样是具备国民度与大众好感的实力派演员。


黄子韬被大家成为真人秀的“天选之子”,其真实、大胆的性格可以说是行走的笑点制造机。杨迪多年的主持经验与搞笑能力也经得起市场与观众的检验。作为老幺的宋亚轩更是时代少年团的顶流,他的出现和孙红雷与那英形成了明显的互补关系,牢牢地专注了最新一代00后甚至10后的胃口。

然而,与另一大噱头“经典IP”殊途同归,如此一般的神仙阵容在节目中依然反响平平。

第一,出于对每期主题IP的陌生,与节目中剧情连贯度的欠缺,孙红雷、沙溢、杨紫等专业演员完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其情节的真实程度和沉浸感甚至和由主持人嘉宾居多的《明星大侦探》比都相差甚远。
 

第二,虽然每位成员极为突出,但彼此之间却比较陌生,而这就导致前期破冰时间过长,无法迅速形成良性互动。那英、孙红雷与杨紫、黄子韬、杨迪之间明显形成了年龄断层,那英前辈感过强,完全压制了杨紫、杨迪的发挥。沙溢标准的老好人形象,更是让其难以起到制造戏剧冲突的作用。
 

而反观孙红雷与黄子韬,感受到节目组也想把其打造成“孙红雷和张艺兴”一样的跨年龄组合。但是孙红雷与张艺兴的互动是建立在长达几季的磨合与黄磊、黄渤等其他成员共同配合的基础之上,很难一蹴而就。


并且孙红雷与黄子韬之间本就存在角色撞型,两个“又傻又轴”的性格初期很容易形成戏剧冲突,但到后期便会呈关系的疲软与僵持,谁都无法从和对方的相处中获得转变,互动模式单一乏味。

第三,在《萌探探探案》中,嘉宾普遍缺乏角色的反转与成长。
 
孙红雷的大傻形象之所以能迅速走红,正是因为其与原本观众心中孙红雷“凶狠、冷酷”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而当大傻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萌探探探案》再去利用,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而黄子韬、杨紫、沙溢、杨迪频繁在各大综艺中亮相,其形象早已模式化,也很难再在《萌探探探案》中为观众呈现出新的亮点。宋亚轩作为唯一具备“成长性”的成员,更是过于害羞不敢表现,导致全程0存在感。


没有观众喜欢一成不变的角色,不断打破观众认知,给观众看到其所熟知的嘉宾的另一面,才是吸引观众持续观看的法宝。

过度碎片化,缺乏通盘考量

从《王牌对王牌》到《萌探探探案》,吴彤的节目离不开热搜。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有一些可以出圈的话题点和精彩的环节能以片段的形式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确实有助于引流。但这不意味着整个节目要以“碎片化”的思路进行制作。

或许,这种错误的制作方式在本就以游戏环节为主的棚内综艺《王牌对王牌》中影响不大,但对于极其讲究逻辑严谨的推理类节目《萌探探探案》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
在《萌探探探案》中游戏成了节目的关键,破案只是作为由头推进一个又一个争夺线索的小游戏。卧底缺乏行凶动机,且手段还是对暗号等户外真人秀中极其简单的任务设定,死者可以是好人杀死的,然后瞬间自爆,观众几乎看不到任何精彩的逻辑推理或是巧妙的情节设计。
 ‍‍

‍‍并且,节目中的每轮游戏和当期主题毫无关联,只是将其他综艺中的知名游戏进行东拼西凑。甚至很多游戏,环节老套,依然沉浸在“假装吃芥末”等小学生联欢会的把戏当中。
 

更难以理解的是,明明是探案节目,却在每期都加入了大量明星八卦的片段。从第一期的互相问问题测谎,到第二期猜测八卦真实性再到第三期的讲述尴尬事。能明显感受到,被无底线消费的嘉宾已经爆不出任何尴尬的故事了,真正为“尴尬”买单的只有观众自己。


通盘考量的缺失也进一步导致了节目整体的定位不明。被观众吐槽成探案版的《王牌对王牌》其实没什么不好的,主打大众化的《萌探探探案》完全可以延续《王牌对王牌》的特色,将“蠢萌”持续到底,彻底做成探案“合家欢”的模式,以“笨”取胜。例如,增强情节和游戏设计,简化破案逻辑,重角色代入,降低推理门槛,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参与探案过程。又比如,充分利用萌探团“笨”的特质,让每次萌探团认真推理而达成的结果都能和最终答案南辕北辙,和节目组预设反其道而行之。
 
然而,《萌探探探案》既没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又强行保留了嘉宾无法驾驭,而节目组自己也没设计明白的推理元素,让节目变成了普通观众看不懂,推理迷观众看不上的“四不像”。第二期中认真推理的张若昀和嬉笑打闹的萌探团之间的鲜明反差就是《萌探探探案》节目定位矛盾的最好体现,对于这样不知所云的节目,无语的不只有张若昀。

‍‍

推荐阅读




这回我就爱看俗的



玄幻剧竟然有门槛,还绊倒了金马影后



拜托离烂片远一点


- 冷眼娱乐-

人形文娱传讯机

热爱思考的娱乐界Ph.D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全部内容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