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代表国家出战,在奥运赛场上大展风采,有人在网络一展风采,被各大媒体熟知,并接受采访。但还有一个14岁的少年,在上海一个小区的地下车库里被“囚禁”了3年,生存全靠小区里的居民来接济他。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生活一成不变,整日苟活于车库之中。直到记者接到社区居民的求助电话,关于他的真相才正式揭开。记者抵达地下车库时,发现这个孩子的“根据地”已不复存在。只有地上零星的垃圾,能寻觅到他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社区志愿者解释说,这个孩子从2018年就住在这里,性格顽皮,经常在地下车库随地大小便,趁别人电瓶车充电时把电瓶偷走卖掉。居民无法忍受只能投诉,保安就把他的床板都拆掉拿走了。通过社区的好心人提供的线索,记者终于见到小张(14岁少年的代称)。小张平静地说出自己在家中被虐打的经历,之所以不回家就是因为父亲经常对他动用暴力。用皮带抽、用铁棍打,手被打骨折过,脑袋被开瓢,这种种偏激的行为都是这个父亲对自己亲生儿子的所做所为。父亲对他要求极其苛刻,洗澡超过10分钟就会迎来一顿毒打。他展示出的伤疤更是触目惊心,难以想象这个14岁的少年到底经受了多少的折磨。小张父亲不仅虐打他,甚至连基本的抚养义务都没有做到。小张因连饭都吃不饱,在学校饿的只能去垃圾桶捡同学们吃剩的食物填饱肚子,每次拿完都去角落偷偷吃完。反而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感,全班同学开始一起嘲笑排挤他。他忍受不了每天都处于在家被暴戾的父亲虐打,在学校被同学欺凌的生活,他只能选择远离这些伤害他的人。就像电影《何以为家》赞恩在法庭上对于父母生而不养的控诉。“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就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赞恩的家庭是因经济问题负担不起而将他们的生命视为草芥。而小张的父亲是因为妻子的离去和工作的丢失,而将生活中的不顺都迁怒于他。同样是生而不养,当这类事迹从电影照射至生活中,便显得尤为残酷。
记者带着小张来找社区的工作人员,希望通过社区的调节来解决问题。社区办主任说早就去其家中了解过情况,二人主要就是父子矛盾。但对于父亲毒打小张一事持怀疑态度,并警告小张说话要负责任。居委会的书记也说这个孩子不存在无处可去的情况,去家访后得知家里和学校的大门都向他敞开。两个人都笃定说曾上门和其父亲沟通,父亲的回应很积极。听他这般描述,小张从一个被家暴的角色转变成了叛逆、乖张、不服管教的青春期男孩。
如此看来小张有着很大的撒谎嫌疑,两边各执一词,记者准备上门一探究竟,与其父亲当面对质来揭露真相。
刚进入家门后,小张父亲看着记者和社区书记带着小张上门后立刻开启了暴走模式。
记者一句话“你有家暴过吗”彻底点燃父亲的怒气,父亲当着所有人的面抡了小张一耳光,还放话说让录下来。一句话说得令他感觉不中听,就拿起手边的东西就砸向小张。在众人面前就敢如此猖狂,这种抬手就打的习惯更是可以见得过去小张在家时的状态。而小张父亲之所以把打孩子当成习以为常的事,是因为他早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属品。这样的场景让扒叔想到了《小委托人》中一个继母说的话,“身为妈妈打孩子几下都不行吗?”在他们看来,打骂不过是当老子的教训儿子,根本不涉及到家暴,打骂孩子是自家事,别人没有资格插手。童年本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回忆,却变成这些被家人虐打的孩子们的噩梦。《少年的你》里小北的父亲离开后他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找到新欢后便把他当成累赘,他经常吃着饭就被莫名打一顿。
小北只能从家里离开,每天和像他一样年纪却不上学的男孩在街边游手好闲,为了混口饭吃就去偷东西或者帮忙修手机。
看守所成为了他最熟悉地方,对于他来说一直身处黑暗,才不在乎未来有没有光明。这样不被父母关心、被社会忽略的孩子们,他们该如何自处?
连吃饱穿暖都达不到的他们,还能有机会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吗?
通过这一次采访让更多人关注到小张的经历,他此后的生活会因为一场报道而发生变化吗?早在三年前,一位少年在跌入泥潭后被周边居民发现进行报警,被救起后,经了解,这名少年在家中经常被父亲虐待。民警能做的就是一次次把离家出走的他送回去,对其父亲进行口头教育。在这则新闻的末尾中写着警方会与街道进行后续的管理工作,大家以为结局就是少年得救后,父亲知错,从此父慈子孝,家庭氛围其乐融融。其实不然,因为这个三年前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回家的少年正是小张。他想自食其力去打工却不到法定年龄,想吃别人剩下的饭菜果腹只能换来白眼与欺凌。
这次报道后,为了保障小张的安全,记者将他暂时带走,在街道的协调下,小张暂时入住在保安室中。
第一愿望是希望能报考军校当一名义务兵,也许他只是想给自己找一个可以免费吃住,不用再过漂泊生活的地方。第二个愿望是监护权把爸爸换掉,为自己找一个有责任的监护人。可是重重困难在前,小张的愿望很难达成,当兵年纪不够,监护权无人继承,那他的未来到底由谁负责?即便他的未来真的有所保障,他不再受冻挨饿,可他过去受过的伤害便早已深深烙在心中,成为无法愈合的伤疤。
很多人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小张的父亲只是行为过激,等孩子长大自然而然就淡忘了。
在综艺节目中陈乔恩曾自曝过小时候挨打的经历,叙述时她的身体会不自觉地靠后,瞬间精神紧绷,眉头紧皱。尽管早已过去三十多年,可是那段回忆依然历历在目,她回想起来依然满是恐惧。《小偷家族》中小小的友里一直以为自己挨打是因为自己不乖,每次被打后妈妈还会告诉她,自己是因为爱她才打她,分不清是非的友里总认为是自己的错。直到遇见了信代,她抱着友里温柔地说:“打你不是喜欢你,喜欢你就会像我这样抱着你。”任何的暴力都不能假借爱之名,因为虐待本身就是一种犯罪的行为。小张事件中除了被父亲虐打令人痛心以外,更让人寒心的是在这个事件中冷漠的看客们。三年来,在他们的眼中,小张不回家一直是他的叛逆行为,却没有人真正地去倾听这个孩子的心声,去深入调查孩子的家庭情况。
电影《小委托人》的孩子被虐待时,路过的邻居和楼下的住客都知道。可那些凄惨的求救声,在他们的耳中只是恼人的噪音罢了。
尤其当孩子真正鼓起勇气来求助时,却换来一个个不屑的态度和冷冰冰地回复。究竟如何改变这个状况,帮助小张脱离这个状态,才是当务之急。我们是否可以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注,而不是冷眼旁观。否则,多年后这个男孩的现状还是会像如今这般漂泊无依,最终甚至有可能因为走投无路而步入歧途。别让他们这本是茁壮成长的花朵,沦为无人问津而提前凋零的残枝。*文章资讯来源:上海频道节目《阿拉帮侬忙》、《嘎讪胡》、公众号TV频道
点“在看”,坚决抵制虐打孩子!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