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只能靠**了”这句话,对于影视从业者来说,不是判断,不是期待,反而像是自我麻痹。
《长津湖》可以换成《盛夏未来》,换成《怒火·重案》……大家都在急迫地期待着,下一个档期,下一部大片,能重现中国电影票房爆发的奇迹,能让自己安心。不说行业,各位毒饭:你上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什么时候?这个周末,《五个扑水的少年》《皮皮鲁》等一批近期就要上映的新片,相继宣布延期上映。目前院线(如果还有的话),扛鼎的作品,依然是半月前上映的《盛夏》与《怒火》。上座率极低,非节假日、黄金场上座率只有3-4%,每场都只有4、5人,甚至只有1、2个人看。近三周前上映的《青蛇》,4.4亿;近一个月前上映的《中国医生》,12.8亿。要知道,暑期档,过去几年,一直是国片的爆款孵化器。2018年夏,《药神》30亿,《西红市首富》25亿;现在想在家附近找一间影院,看一场想看的电影,都是难上加难。影院即使开放,排的也是大片、重磅片、明星片,尽快收回成本,对小片,文艺片愈加谨慎;可越是这样,电影市场越单调,越萎缩,从此进入死循环。截止8月7日,全国已停业影院数3088家,每天总场次仅20多万场,其中有73座城市宣布全市影院停业。注意,这还没算上8.7后才宣布停业的无锡、常州……
本来以为,清明档五一档的观影热情,会让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相比于2020年初的全民抗疫,电影院全线关闭时的苦苦坚持。不挣钱的,改行了;坚持的,除了真爱,剩下的都是改不了行的。
疫情一来,不论本地有没有疫情,首先砍的,就是包括电影院在内的“文化产业”。Sir当然明白,非常时期疫情防护的重要性,支持有必要的防控措施,毕竟生命大于一切;Sir也知道电影院,并不比关闭的商场、剧院、小饭店更加值得被拿出来同情。对于电影,对于一个“非刚需”的行业,这些牺牲是否过于轻飘?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电影院被关,大家还可以去网上看,在手机看,和中国电影兴衰有什么关系?△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娱乐产业投资前景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早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院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94.2%的占比。如果将来有一天,电影院大范围死掉,就相当于中国电影死掉。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给越来越多的地区提供标准化的电影院、大银幕,是中国影视产业在过去几年票房蓬勃发展背后,真正脚踏实地推进的事情。而到了今年,这两个关键数据,从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这不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乏力,更可能到了一个电影产业转向的风口。
要知道很多小地方的电影院,散客根本不挣钱,真正的营收大头,是政府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包场。但在疫情还未结束之际,没有机构敢担风险,这一部分营收趋近于零。
有些小的电影院,在一些大片上映时,为了生存,会“偷票房”。但它的背后,不像以前,为附和某部大片的声量,票房作假。电影票价太贵?电影不好看?对流量明星的恶感?还是对疫情的恐惧?甚至,连你鼓吹呐喊的电影院,都已经率先“堕落”——
连电影院都在边缘化电影,你又凭什么说电影院就不该死?
第一种认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应该多聊创作,聊表达,少谈市场。“FIRST在堕落,李子为在堕落,我们的创投也在堕落。”
这种急切的呼吁,恰恰代表业界认为中国电影面临的困境:中国电影目前面临的问题,恰恰和电影质量没什么关系。《盛夏未来》《怒火·重案》《青蛇劫起》……质量不好么?你的毁灭与否,与你自己的快乐或悲伤,愤怒或后悔,努力或放纵,都没有丝毫关系。
Sir的回答,不会是拍出了多少顶级大片,拿下了几百亿票房;推出了多少明星演员,收获了多少演技奖项;更不是完成了所谓的“电影工业化”……所以,Sir能做的,只有一遍又一遍企图对更多潜在的“观众”,解答这个问题:
《怒火》里有个细节,甄子丹审问谢霆锋时,特意走回办公室,拿了一根杆子,再折返回审讯室。
拿棍子不是为打人,他只是单纯在谢霆锋面前,发狂般地打断这根杆子。实际上电影之前有交代:这根杆子,是曾经甄子丹和谢霆锋还是同事时,一起在办公室打桌球玩闹时的“球杆”。
因此,那瞬间谢霆锋在特写中微妙的感情变化,才意义巨大:有不舍,有感触,有震惊,也有掩盖这一切情绪的决绝。
里面一场重头戏,吴磊被打吐,特写里他太阳穴青筋暴起。
在现场一杯接一杯灌气泡水,不停地吃香蕉,一遍又一遍催吐,就为了一个镜头。正因为有大银幕,有了那间幽黑深邃的影院,创作者穷尽一切的造梦行为才让我们“信以为真”。
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对“梦”有了期盼,我们才对隐秘的人性产生了共振,我们才跟那些被忽略的人,形成了对话。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