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黄渤徐峥李诞,国产喜剧天花板今晚炸了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21-10-16 19:54:52
看嗨了。

你有没有见过徐峥笑得合不拢嘴,用手里的扇子拍桌子,还脱下帽子展示光头,一旁的黄渤都惊了。

而现场这段表演的梗就是:

秃头。


到底是什么笑点这么精准?

刚刚上线的国综,哈哈哈哈哈哈,它是认真的——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先不说节目。

就看看海报。

辨认出它的“血统”来没有?


没错。

《奇葩说》后沉寂了大半年,还鸽掉了今年的《乐夏》。

马东终究还是没忍住,带着新节目杀了回来。

看名字取得多霸气。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口气就像带着任务来给今年的国产喜剧做年终总结。

压轴?

它凭什么?

还真别小瞧它。

马东控场不说,黄渤+徐峥+李诞,国产喜剧来了大半个江山。

再加上“综艺新人”+“老戏骨”的于和伟。


摆明了是要搞个大新闻。

当然,更有意思的,这档节目的初衷。

就这么说吧。

相比于盯着“喜剧大赛”四个字。

Sir更愿意叫它——

一本献给所有观众的,喜剧不完全入门手册。


01

这两年,喜剧,已经成为国产综艺/电影的最大公约数。

春节档票房冠军《你好,李焕英》。

国产100亿影帝里,黄渤、沈腾、徐峥就占了3席。

更不要说各种以“欢乐喜剧人”人设在网络上走红的明星。

谁能让观众笑,谁就能赚足人缘。

在刚刚上线的第一期节目开场,马东就给《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定下了关键词——

新。


还给出了大赛唯一的标准。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是要做出辨识度,做出新意来。

因为这样才能把机会,留给那些不那么出名,但一样精彩的其他类型的喜剧人。

换言之。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内核,是发现,呈现更多类型的喜剧作品。

于是在刚刚上线的第一期里,Sir就看到了很多奇怪的东西,也正是把它叫做“入门手册”的原因。

比如“素描喜剧”

这是一种形式类似于国内小品的演出形式,但节奏会更快,想法和主题也更天马行空。


说这么多,不如看看实例。

第二个出场的节目《一心不二用》,靠着简单的表演就引爆全场,成为第一个获得所有导师一致通过的晋级者。

喜剧场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两个人在拳击台上打拳。

这也能逗人笑吗?


一个拳击台,两个演员,全程只有五六分钟,但结构和逻辑又非常自洽:

从“一心不能二用”的设定,到呈现出“声画不能同步”的效果。

更有意思的是创作思路。

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找到一个很寻常的点,然后不断深挖、升级、放大,最后做到极致,荒诞的笑点就会油然而生。

想想看,这不就是很多喜剧的创作模式?

素描喜剧,大道至简。


再比如,音乐剧,确切来说,是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

这是一种源自西方戏剧,诞生自十九世纪末的表演形式,融合了戏剧、音乐、歌舞等元素,以幽默讽刺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风格大多轻松,幽默,活泼,一度盛行海外。

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几位在上海已经小(gong)有(cheng)名(ming)气(jiu)的音乐剧演员,要试试为国产喜剧类型里,加上音乐剧的元素。

不仅是走出舒适圈,多交新朋友,更重要的,是看看国内的观众,能否接受这种在国外有百年历史,在国内还处于开拓状态的新形式。


他们用了一个很接地气的改编,讲中国家庭关系中的烦恼,甚至还有反串的演出。


但可惜,就现场的反馈来看,音乐喜剧在国内落地的问题,显然还得继续尝试。

不过,前景肯定是光明的。

Sir为什么敢这么说?

因为眼前就有一个今年刚刚走出圈的例子——

漫才。

你可能早有耳闻。

有一些类似中国的相声,用李诞的解释就是:


在李诞还叫“蛋蛋”的时候,曾经和王建国一起表演过漫才。

然后成功……

地放弃了。


但在这两年,随着线上的节目和线下的演出,漫才逐渐出圈,仅仅是喜剧大赛的第一期,就连着来了三组漫才表演。

实火。

但效果?

看看几位的表情就知道了。


火了之后,吸引来各种喜剧人参与创作,水平有高低很正常。

当然,也有这样的——


非常值得期待了。

仅仅是第一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提供了各种风格形式的演出作品。

除此之外,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题材。

很多人都会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喜剧的本质是冒犯,喜剧就是攻击严肃……这些大话,套话。

但在喜剧大赛里,你能看到这些概念,真实落地的样子。

比如第一期的第一个节目,《互联网体检》。

一个典型的素描喜剧,但内容却超级接地气,以致于表演结束后,主创们最想感谢的,是平台的包容。


为啥?

名为《互联网体检》,其实是“体检互联网”——

在爱奇艺自制综艺里,这个节目吐槽了视频平台乱播广告,一边搞会员制度,一边又搞提前点播等附加收费,让用户深恶痛绝的乱象。

连马东都现场表示。


同样,还有文章开头那个让徐峥笑到停不下来的节目。

调侃脱发人的烦恼。

但内容却直指现代人脱发后真正的痛点——


这种在题材选择上的现实性,回归了喜剧最本质的东西。

既放肆地笑出眼泪,但细品之后,也有苦辣酸甜。

第一期最后,于和伟的感慨,也是Sir认为这出喜剧大赛的意义——

我最大的收获
我觉得我可能
看到了各种类型
各种可能性



02

理念的确是新的。

题材也的确是破格的。

但既然是“喜剧大赛”,那就别整虚的,观众只在乎一点——

到底好不好笑。

别急。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当然会让你笑,但它不要做“作品合辑”,而是要比出门道、比出精髓来。

比如,在节目里,经常看到这种场面。

大家明明都笑得很开心,但在点评和分析的时候又分歧巨大。


原因,也正是这档节目真正好的地方——

它在试图向大众解释喜剧。

好像挺多余。

但在我们这个年代,有层出不穷的段子手,恶搞视频,魔性笑声罐头。

打开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在笑声中消遣上个把钟头。

但为什么我们仍然怀念,来来去去地看8、90年代那些经典小品呢?

笑声与笑声的区别在哪?

为什么有的笑完就忘,有的不管经历多久还是清澈隽永?

你看,笑也是有金线的。

所以在笑声通货膨胀的年代,比起批量生产笑料,更该关注的是如何用心做出经典款。

先举个例子。

一开场的《互联网体检》,创作者们使用了大量的网络梗,广告梗。


想跳过广告?

那还有第二重套路——充值会员。


最无语的是,每次登陆账号前的真人验证,在这里变成了“真人验证”。

抽血前被要求——

“请把我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到最后,低俗的弹窗广告,直播带货的小剧场,全部被搬上了舞台。

让同行都忍不住感叹:

这个主人公,就是电脑面前看视频网站的我。
 

第一个上场,就获得了整个第一期前三的分数,堪称引爆全场。

把几个嘉宾笑得表情管理都失败了。



但在点评的时候,却没有获得一致通过。

为什么?

李诞和马东解释了原因。


这种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笑点。

好笑吗?

可太好笑了。

但从喜剧的技巧上看。

只要观众看过开场的设定,自然可以预判到后边几乎所有的看点。

技巧的秘诀,在于共情。

但限制也在这里:如果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很容易垮掉。

对比来看,《三毛保卫战》。

论笑声分贝,它肯定不是最强的。

三个人,没有布景,也没有道具。


单靠台词,靠肢体语言,成为全场的爆款。

Sir强烈推荐你们去看原片。

如果硬要评价的话,其实逻辑也很简单。

三个话剧老手,如何用正剧的技巧,展现一个荒诞的情景——

坚守阵地的最后三根头发。

这三根头发在摇摇欲坠和顽固倔强之间极限拉扯。


比起生理性的,堆砌的,直给的笑点刺激。

在喜剧里,玩结构,玩反差,玩沉浸,玩荒诞,虽然不一定比前者能够打动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多的认可。

可对于喜剧人来说,后者至少是一种保持创作力,让演艺生命力更持久的方式。

当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无高低之分,哪一个能够赢得观众,取决于观众自己。

但这个《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至少在尝试。

尝试什么?

尝试承担起一个喜剧科普的作用。

尝试引导观众去了解更多的喜剧人。


03

一档才艺节目,亮点无疑取决于有才的选手。

选出来的可能会成名,可能会熬成下一代巨星。

然后我们一看到ta,就开怀地哈哈哈。

但,一个喜剧明星的诞生是偶然吗?

这里要介绍《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赛制。

现场5名导师,每人手上100分。

现场80名观众,每人也是100分。

不管你有名没名,有没有话语权——

大家的笑声,权重平等。

总分8500分,就看谁有本事拿走。


而在观众之中,有的也是喜剧人,他们是参与喜剧节目制作的专业老师和编剧。

他们不光看。

几乎每场演出之后,马东都会现场cue一下他们,请他们聊聊创作的想法。



这在Sir看过的综艺里并不多见。

看过综艺比较多的观众肯定都知道。

绝大多数综艺节目里,不论是流程,还是内容,或多或少都有这些编剧的身影,但他们出镜的情况少之又少。

这一回把他们拉到了镜头前,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内容创作者的尊重。

尤其是对于喜剧这个门类来说,在当下的大环境里,太需要各个门类的人才通力合作了。

做喜剧有多难,沈腾、贾玲、黄渤、徐峥……都给过答案。


表演的困难,创意的困难,为了取悦观众,每一步都是绞尽脑汁。

徐峥之前更是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做喜剧会越来越难。
你打开短视频平台,你看看,每个人都那么会搞笑,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把人逗乐。短视频上对口型,我相信不是拍一条就能拍下来,得在家里练很多遍。所以未来的喜剧天才越来越多,搞笑技能的整体水平会越来越高。

沈腾在采访中透露过细节:
这部一百个包袱,下部就得一百二,再下一部就得一百五,然后用过的也不能再用了,我觉得做包袱这件事,每个人都“死”一回。

但都在喊难,怎么解决呢?

问题其实就摆在那:文娱行业里缺乏足够多的,优秀的创作者。


可问题,真的是没有人嘛?

不。

是因为大量的创作者,不仅缺乏一个展现自身的机会,更缺乏在行业内的获得感。

这才是Sir认为类似《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之类的节目,应该来得更猛烈一些的原因。

往小了说,是为了观众,它可以让观众认识到,有更多的喜剧作品,喜剧风格。

往大了说,是为了喜剧。

它让那些幕后的,有才华的内容创作者,得到真正展现抱负的机会,至少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才是解开中国喜剧发展困境的关键钥匙。

在节目开场的花絮里,节目组有问到选手:


Sir最喜欢的是这个回复——

一帮编剧想“上位”


希望《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能带来更多的这种“上位”。

因为他们值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人设崩塌?拜托,她今年9.3

这国产的第一,我不希望是唯一

论热度,他哪止三倍「鱿鱼游戏」

唉,呼声再高还是复出无望

吴京200亿,然后呢?

姜文张震巩俐,本月最野的新片在这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