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最佳剪辑、平遥电影展&First电影展评委。贾樟柯、管虎、娄烨、刁亦男,这些合作多年的老友就不说了。还有这两年评价不错的青年导演,魏书钧和那嘉佐,也喜欢找她。她的代表作,你肯定也熟(如果不熟,那今天刚好来补课)。
还有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前些年的《厨子戏子痞子》《夜车》《长江图》《三峡好人》《卡拉是条狗》……
“电影有三重创作。剧本是第一次,拍摄是第二次,剪辑是第三次。”这部片的剪辑,是出了名的乱,出了名的“精神分裂”。越。拍。越。多。多到,一部电影120分钟,硬给拍成二十集电视剧的量。一种是手艺不够好的,拍的素材稀碎,剪辑师难为无米之炊;另一种就是管虎这种,素材多到爆,多到你选择困难……即,能否准确理解导演的作者表达,运用你的审美、你的手艺,选到最能挠到观众心窝里的核心情节。黄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一人对话两牛,拍了138条。黄渤一整个裂开:擦,我哪知道。这种死亡问题,主演可以不知道,甚至导演都可以不知道。看到她一坐一整天,管虎都纳闷:不累么,她怎么一直不休息?她只记得,那段时间就算做梦,梦里都是牛二的大特写,真的得罪人也要说一句:黄渤是演技好,但场场戏都有他,难免审丑疲劳啊……哎等等……孔劲蕾突然灵机一动,我是这么想,观众会不会也这么想?日军、逃难饥民、土匪、国军……牛二先后遇到对奶牛“图谋不轨”的人,来一个,解决一个,再来一个,再解决一个。但如果剪辑,只是一板一眼地重现故事,那就跟工具人差不多。剪辑师要做的,就是通过素材的重新组合,尽力打破这道墙。带着这样的理解,再去看屡屡出现的双重时空闪回剪辑。这一幕,是刚刚平息完日寇和饥民两波“抢牛大战”的牛二。
于是下一个镜头,立马切到村子遇难前,九儿对牛二的一次呐喊。重要的是,这看似凌乱的剪辑,真的让你走进了牛二凌乱的思绪,你甚至不需要看台词,那种小人物被战争拖拽着走的无力感,还是能一下子越过现实,直接蹦到你心里。孔劲蕾原话是,“只有过去和现在不断穿插,你才能一点点看清,人物的命运为什么走到这一步。”不就是一人一牛,只能伫立于巨大无比的天地间,凝视着彼此,依托于彼此。所以好的剪辑,是拼贴的魔法,也可以是给观众施予障眼法。如果说有一部片子,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合格的剪辑师,那就是《斗牛》了。但是高手,往往会在对自己满意之后,又去找新的不满意。从第一部作品就把最终剪辑权抓在手里,而且回回拍片都有新主意。整整130场戏,很多场次都用到三种拍法:日景、夜景、移轴镜头。整整一个月,孔劲蕾每天一醒来,就是翻来覆去看素材。还没开剪,她就把准备功夫做到极致:熟悉每一个镜头、每一条素材,并将她认为表演好、摄影好、环境声更完整的素材都一一标注清楚。一共三个人,分头行事,每隔一周,互相看对方的版本。“一部片子就像个大机器,每个人物相当于一个模块。当你把每个模块都剪得接近完美时,在全片结构中抽掉某个模块,也不太会影响其他戏。”八个月,孔劲蕾和导演分两组剪辑,废掉的版本就有上百个。为了更直观地看清全片结构,孔劲蕾甚至用上了一块“扑克墙”,给每场戏起了小标题做成卡片,再贴在板上。《推拿》最震撼观众的,是它极度风格化,甚至会让你生理不适的“盲视觉”。 客观叙事的画面,用日景;盲人内心感受到的画面,用夜景。狭小的按摩室里,明暗对比急速切换,再加上娄烨招牌的手持拍摄,模拟出失明主角对周遭的“画面”……想法是很创新了,新到观众“看瞎眼”,于是新的问题来了——虽然三种拍法都是同一场景,但演员的表演不可能每帧不差。剪辑师要做的,就是去寻找最接近的那一帧,作为“开灯、关灯”的时机。而一旦世界都变得黑暗,他们还要承受视力健全者无心的意外。后来很多人说,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手指。少数人群的性需求、盲人的婚恋现状、父母对视力健全/盲人兄弟的差别待遇……
剪辑师要做的,是帮导演理清思路,保证观众时刻注意到影片的真正焦点。不仅要懂构图、懂声音设计、懂日新月异的剪辑技术……
剪辑师才可以在剪辑台上梳理人物关系、重新结构故事、确立影片主题。老师手把手拉片《南方车站的聚会》《冲撞》《推拿》,教你用剪辑“移花接木”。原本的拍摄素材,是胡歌扮演的主角,反杀了想背叛他的兄弟。但孔劲蕾考虑到,主角躲避追捕好一阵子,受伤、体力不足,再杀死精壮的混混,不成了“超人”?手,还是胡歌的。但配音和剧情,却改成了凶手是其他混混。都知道音乐重要,但具体怎么用音乐为影片叙事加分……
甚至聊到嗨了,老师还可能会爆料《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话好好说》等重量级影片的幕后八卦。一个不起眼的人,经历一系列事,会接连碰撞出什么化学反应。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