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一定都是“无私的”、“伟大的”、“无价的”吗?
今天继续给大家聊一部颁奖季的热门选手——《暗处的女儿》。
这是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我的天才女友》作者埃莱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
影片已经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并提名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
其中饰演女主角的,是去年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有精彩表现的奥利维亚·科尔曼。
这次在影片中,她饰演一位教授勒达,最近来到希腊休假。
海边的风景让她很是放松,暂时抛开了一切烦恼。
然而没多久,一切美好平静被突然打破——
有个十几人的大家庭也来到这个度假村,他们走到哪都吵吵闹闹,不顾海中还有人游泳就把游艇开到岸边,影响到了其他游客。
勒达原本对他们敬而远之,但很快就被这家人中的一位年轻妈妈吸引了注意。
家人在疯玩时,她一个人留在沙滩上照顾年幼的女儿;
女儿任性时,她会脱口而出三字经;
她还和丈夫发生过争吵,埋怨对方总是把孩子扔给自己。
勒达看着眼前的一切,顿时对这个叫妮娜的年轻妈妈产生了同情之心。
因为二十多年前,她也曾是这样的妈妈,无助、愤怒、压抑。
随着勒达的回忆展开,影片回到多年以前——
那时她是个小有成就的翻译学者,手头有个特别重要的项目,一边在家办公,一边带孩子。
令她抓狂的是,两个女儿每隔五分钟就要粗暴打断她的思路。
无论如何劝说、教育,女孩们总是把她的话当耳旁风。
她无法忍受女儿的哭闹,有次气到摔门,震碎了门上的玻璃。
事后又开始懊恼,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大部分身为人母的女性,聊起孩子时都会一脸幸福地说些童年趣事。
然而勒达印象最深的事,是女儿在她最珍爱的玩具娃娃上乱涂乱画,惹得她愤怒不已,一气之下把娃娃扔了出去摔得粉碎。
勒达一直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是个厌恶自己小孩的母亲,直到遇见同样抓狂的妮娜。
她感觉像是穿越时空一般,遇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更微妙的是,妮娜女儿怀里抱着的娃娃,与她当年摔碎的一模一样。
这种“情景再现”让勒达一度精神恍惚。
之后,她鬼使神差地做了一件旁人无法理解的事。
有天,妮娜的女儿在海滩走失,全家人焦急万分。
勒达也帮着寻找,最终在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了小女孩,平安交回她父母手中。
就在这家人忙着安抚小孩时,没有人发现勒达悄悄拿走了她的玩具娃娃……
整体来看,《暗处的女儿》处处散发焦躁不安的氛围。
尤其与那个大家庭偶遇后,女主就一直精神高度紧张。
而随着回忆展开,影片逐渐揭晓她焦虑的根源。
海边的假期没有让她彻底甩掉生活的烦恼,反而被迫回顾起不堪的往事。
有了两个女儿后,勒达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自然而然地进入母亲的角色,反而越来越无法忍受孩子们的无理取闹。
终于有一天,她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跟着导师去参加学术研讨会。
尽管离家时间很短,但她感觉终于过回了“正常人的生活”。
身边到处都是冷静、理智的成年人,没有吵闹和呼喊,自己辛苦翻译的作品,还得到了一位学者的公开肯定。没有人在意,她是否是个“合格的母亲”。
勒达沉迷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成就感,越发抵触家里的鸡飞狗跳。
最终,她决定抛弃丈夫和两个女儿,一走就是三年。
按照世俗的标准,勒达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
甚至都可以预想到,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自动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但她的经历也在反问每个观众,社会对“母亲”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不论何种文化背景,关于“母爱”的形容,几乎都是“无私的”、“伟大的”、“无价的”。
当这种观点变成不容置疑的常识时,母爱就会被逐渐“神化”,所有的反对声音就变成了无法容忍的异类。
这造成的最糟糕的后果,就是人们会被它双向绑架。
你既不能质疑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母爱是伟大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质疑就是“不孝”;
你也无法在为人母之后,有半点利己、自私的想法,因为人人都知道“母爱是无私的”。
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因为“母爱是无价的”。
这种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对女性的伤害最大。
一旦成为一名母亲,学业、事业、爱好等个人追求,都必须为这个身份让步。
勒达的焦虑根源,正是因为她猝不及防地回想起当初对抗社会规则所付出的代价。
她没有因为母亲是文盲而自暴自弃,努力挤进了中产阶层;尽管23岁就当了母亲,但她没有放弃学术野心;她更加深知,女性的自我价值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很多看似寻常的情节,就都有了深层意味。
有次在海滩上,勒达与那个家庭起了一点小争执,对方以“全家人想坐在一起”为由,希望勒达挪一下位置。
然而,勒达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了他们的便利而麻烦自己,于是礼貌表示拒绝。
没想到,这家的大家长开始冷嘲热讽,少年趁机对她出言不逊,在场没有大人认为少年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之后,家里的一个孕妇带着甜品过来道歉,双方的关系才稍微缓和。
和孕妇闲聊起来,勒达才知道尽管自己与这家人没有多少接触,但早已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
乍看之下,这段情节十分平淡,但却犀利地点出了电影的主题——当社会规则越发单一粗暴,个体的反抗声音就越发变得另类。
没有人会因为这家的孩子出口成脏,就对这家的父亲严加批评;但有不少人因为女主是独自旅行的母亲,就认为她是个不该出现的“怪物”。
海滩上发生的这场小小争执,暴露的正是当下被人忽视的诡异现实,而且正在不停上演。
随便看看热搜就会发现,讲述“爸爸带娃”的灾难视频,网友们轻松调侃“父爱如山崩地裂”,甚至会对陪伴孩子的父亲大加赞赏。
但若出现了“妈妈带娃发生意外”的新闻,网友就会口径一致地声讨这个母亲,没人意识到把照顾孩子视为女性的“天职”有什么不妥。
影片中的年轻妈妈妮娜,正是被社会过分苛责的女性代表,不论何时何地,她的第一身份就是“母亲”。
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当勒达与这家人发生争执时,一直旁观的妮娜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羡慕神情,后来她甚至直接向勒达表达了这种想法。
勒达在妮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妮娜则在勒达身上看到了自己从未想过的未来。
片名The Lost Daughter,一方面说的是故事里短暂走丢的小女孩,也可以指代那个被勒达摔碎的娃娃。
这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凝结了最幸福无忧的童年时光,因此一直保留到两个女儿出生。
平时无暇照顾女儿的时候,她就把娃娃扔给女孩们玩耍。
然而没想到下一秒,娃娃就被女儿涂得乱七八糟,丢在角落。
也就是这一刻,勒达忽然意识到自己彻底“丢掉了女儿”。
童年时期,她可以随时扮演娃娃的“母亲”,没有人会对她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她就是她自己。
而现在,她根本无法甩掉“母亲”这个枷锁。
她拿走小女孩的娃娃,看似反常,实际上是一种找回自我的绝望尝试。
母亲是女性,但没有女性天生就是母亲。
如果您喜欢有部电影的文章,想看到更多有趣有料有内涵的影视剧推荐,请点击下面的名片加关注: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点击“在看”,以此鼓励我继续创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拉美之行的三个“一” 7921540
- 2 微信或史诗级“瘦身” 内存有救了 7907850
- 3 男子求助如何打开亡父遗留14年手机 7806837
- 4 中国主张成为G20峰会的一抹亮色 7730368
- 5 中国对日本等国试行免签 7648866
- 6 7万余件儿童羽绒服里没有真羽绒 7582236
- 7 女生半裸遭男保洁刷卡闯入 酒店回应 7461472
- 8 70多辆小米SU7同一天撞墙撞柱 7384027
- 9 男子携带小孩跳海 官方通报 7218556
- 10 千年古镇“因网而变、因数而兴” 715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