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阵容既有“神奇女侠”盖尔·加朵,又有凭《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人注目的艾米·汉莫。由于本片抢先在北美上映,外网的口碑和评分早就出来了。IMDb打分6.6,烂番茄新鲜度63%。引进国内后,豆瓣开分也只有6.1(还在持续跌)。今天,扒叔就来盘一下这部电影的优缺点,看看它值不值得去电影院观赏。《尼罗河上的惨案》改编自英国作家阿加莎的同名小说。原作诞生于1937年,首次出版就引起轰动,成为她的经典代表作。阿加莎把对上层阶级的细微洞察,掺杂在一宗游轮谋杀案里。借由抽丝剥茧的侦破过程,批判逾越理智的爱情和贪婪嫉妒的人性。主演集结了简·伯金、贝蒂·戴维斯、洛伊丝·奇利斯、彼得·乌斯蒂诺夫等实力派。剧情着重营造推理的悬疑感,上映后深受观众认可和喜爱,豆瓣评分维持在8.5。第二版,是2004年英国翻拍的剧集《大侦探波罗系列之尼罗河上的惨案》 。虽然悬疑场面不敌前作,但人物性格和剧情进展更贴近小说,整体看起来依然很稳。
说实话,经过两次改编后,这个IP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了。
起初,片方大手一挥,拿出9000万美元的预算计划,试图让观众安心。
但是,谁也没想到,拥有豪华置景和大咖班底的它,最终还是翻了车。小说的原始素材,来自阿加莎对上层阶级的审视。纸醉金迷的欲望和貌合神离的算盘,给作者提供了切入点。所以,女主角琳内特被描绘为一个经历过经济大萧条后,依然可以斥重金买庄园的豪门女性。在小说里,琳内特是个目空一切、自私残忍、嚣张跋扈的独立女性。她不顾友情夺人所爱,与闺蜜杰奎琳的男友订婚,引起所有女性的嫉妒和仇视。
但影片,却把她简单的改成了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泪水横流,往男人怀里钻的易碎花瓶。
这一下子,就把原作中那股来自财富阶层,目空一切的狠劲给抹掉了。随之而来的剧情进展,也变得不再像小说那样锋利。进一步来说,影片放大了原作“富女抢走闺蜜男朋友”的设定,让它看起来更加狗血。与此同时,又简化了对于三角关系的深度探讨。小说中,杰奎琳与西蒙原本是一对情侣。二人真心相爱,但物质上却陷于困境。而西蒙与琳内特结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得到她的财产。所以,二人联合编排了一场谋财害命案。阿加莎写这样的关系,是为了批判不顾理智的情爱,最后以悲剧结尾告终。但这部影片却没有展现,作者对于道德的批判,观众只能看到简单粗暴的狗血三角恋。书中命案,发生在游轮上,所有乘客似乎都有犯罪嫌疑。他们当中,有嗜酒作家、手脚不干净的阔太、空虚寂寞中产男等等。这些所谓的上层人士,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往或私事。在波洛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乘客们为了粉饰自己的过往,开始编造谎言。因此,整个案件被笼罩上一层又一层的迷雾。1978版的同名电影,好就好在它还原了小说中的配角设定,保留了小说中的悬疑氛围和对上层社会的讽刺。而2022版的电影,却为了响应政治正确和性别平权,完全颠覆了配角们的身份。
比如,把小说家莎乐美·奥特伯恩太太,改编成黑人女歌手。再比如,把范·斯凯勒和她的女护士,改成了暧昧的情人。介绍他是怎么在战场受了伤,然后又与谁相恋。说完这些,才开始切入尼罗河上的故事。
也就是说,2022版加重了波洛的戏份,不仅要展现他机智的破案过程,还要叙述他的前半生。这对影片的叙事体量来说,显得过于臃肿。到底尼罗河谋杀案是重点,还是波洛单人线才是重点?除此之外,影片中的波洛与小说中的性格,也有些许出入。
电影中,他靠气势汹汹的眼神和响彻云霄的音量来破案。但在书中,波洛是个冷静、理性、客观、机智的形象。主角大部分时间,都在局促空间内,靠对话来推进叙事。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大咖云集,却没有给影片加分的根本原因。整部影片看完,扒叔只记得盖尔·加朵几个泪眼汪汪的害怕表情,以及肯尼思·布拉纳 大发雷霆的样子。写到这里,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是部预算高达9000万美元的大制作。影片有不少关于埃及金字塔、尼罗河美丽景色呈现。这些镜头可以看出,制作相当细致、讲究,有很强的代入感。但精良的后期制作,无法掩盖改编后文本上的贫瘠和被削弱的角色光环。对于这种,吃起来味同嚼蜡的糖衣炮弹,观众已经厌倦了。
书迷对魔改失望,普通观众冲着推理悬疑而去,结果发现影片处理最粗糙的部分,恰恰就是推理。在扒叔看来,尼罗河上的悲剧称不上惨案。阿加莎被改编成这样,才叫惨案。点“在看”,留下一个喜欢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