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了享有的国际和平环境,轰然被凿出一个缺口。
想来想去,Sir觉得该把这部1930年的片拿出来说。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16年雷马克以学生身份被应召入伍,带着无比的热情与自豪,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小说记录的是他从一个战争狂热分子,到被真实的战争毒打,最后如梦初醒的过程。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这场战争共造成了1000多万名士兵牺牲,600多万名平民死亡。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遇到这样大规模、热武器、绞肉机般的屠杀。可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依然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
《西线无战事》,朝着很多热情洋溢的人脸上,狠狠打了一记清醒的耳光。
但在他们当时的理解中,战争和奥运会也没什么差别——
就算是决心不够坚定的人,也很快被周围人感染,裹挟入这种无意识的激情里。书本纸张飞向天空,教室里教室外,德国人民的战争热情达到了最高潮。男主保罗和他的同学们,都在期待着凯旋归来,荣耀加身。会变得更健壮,可以拿枪,可以骑马,多么威武雄壮……
民众群情激奋,政府的宣传一点就着,几百万年轻人就这样一无所知踏上了战场。曾经和他们一起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毫无征兆变成了一具尸体。他们被一股巨大的、盲目的力量驱使向前,祭献掉自己。看着他躺在自己身边奄奄一息,保罗却忍不住想要救他。
法国士兵的手指上还戴着戒指,保罗从他的衣服里,翻出了家人的照片。
他和这位法国人如果脱下军服,相遇在战场之外,可能会一起走进酒馆喝一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欧洲帝国们之间,因为争夺利益而不惜大打出手。但那时候的各国的年轻战士们和人民,没有人怀疑这场战争的正当性与正义性。
当它被当权者披上某些崇高的光环,没有理由的狂热就诞生了。
但长官让他向前冲,他就立马双眼放光,像打了鸡血一般冲上前去。注意这个镜头,长官的面目模糊,一闪而过,并且采用仰拍视角。战争中有多少人的疯狂,源于盲目信仰那些高高在上的力量?有人说,是一个国家触怒了另一个国家,战争就发生了。大家都说应该恨英国人,可是自己明明都没见过英国人,为什么却又那么坚定地恨着英国人?他们不清楚是谁发动了战争,也没有得到战争的好处,而是成为了战争的代价。街道冷清,三两游荡着残疾的士兵和失去男人的孤儿寡母。
街边一个黑袍女人,带着一个身穿大人军装 ,摆弄着刀的孩子——
年少的孩子依旧成长在国家编织的谎言里,做着沙场杀敌的梦,而他还不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父亲。没上战场的老男人们抽着雪茄,拿着一张地图对战事侃侃而谈。在这些隔岸观火的人眼里,战争不过是他们舒服坐在酒馆里的谈资,是一场精彩的戏剧。回到学校,他发现,教授依旧在煽动着更多年轻的学生走向战场。
而下面的学生非但没被吓怕,还群情激奋,都骂他是个懦夫。在这样一个举国编造的巨大谎言里,在这样一种被蒙蔽的疯狂里。1930年,《西线无战事》上映后,原作者雷马克被纳粹党盯上,被迫离开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雷马克的作品被纳粹销毁并禁止。因为无论多么惨痛的教训摆在眼前,人们好像永远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战争激情。
如果说在《西线无战事》的年代,大众缺乏对战争的了解。
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反复被教育要铭记历史,反对外来侵略,战争是如何给我们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会惊讶仍然有这么多人,崇拜于战争的耀武扬威。
在和平年代,依然有人如此没有心理负担地,就从人最起码的底线,滑向了为战争应援捧场的阵营。如果说《西线无战事》中的青年走上战场,是愚蠢的勇敢。而恰恰是他们不会上战场,也不是女人,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不会在战火下被人等着瓜分。
却用讽刺和平、炫耀战争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高瞻远瞩”和“实力”。
这边的网友却忙着思想教育,说人家都是“败家子”“怎么能不支持自己的国家”。
货币贬值、股市受挫、失业危机、粮食紧缺、物价上涨……都有可能在全球化贸易中,传导到每一个人身上。自己的命运,不是和那些战争下悲苦、无助的平民连接在一起。或许只有一次真正的战争,才能让他们幡然醒悟。
只是。
一部分人,一次的醒悟。
就要用所有人来当做代价。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