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干脆禁了这9.4吧,看有多少人在笑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22-02-26 15:15:29


一天之内,世界变了。

我们习惯了享有的国际和平环境,轰然被凿出一个缺口。

想来想去,Sir觉得该把这部1930年的片拿出来说。

够老。

为什么还要提这么老的片?

因为它早已说出了血的教训。

往后的人,只不过是在一遍遍不辞辛劳地重蹈覆辙。

它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反战电影”。

然而它的伟大,又总是如此容易地被撕碎——


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年上映。

改编自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同名小说。

1916年雷马克以学生身份被应召入伍,带着无比的热情与自豪,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小说记录的是他从一个战争狂热分子,到被真实的战争毒打,最后如梦初醒的过程。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这场战争共造成了1000多万名士兵牺牲,600多万名平民死亡。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遇到这样大规模、热武器、绞肉机般的屠杀。

可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依然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

《西线无战事》,朝着很多热情洋溢的人脸上,狠狠打了一记清醒的耳光。

醒了吗?

那响亮的声音,今天仍在回荡。


01

1916年,德国。

列队在游行,民众在狂欢。


他们在欢呼的不是奥运会。

但在他们当时的理解中,战争和奥运会也没什么差别——

就是要和外国选手一较高下,赢得比赛,为国争光。

是的,战争并不生来就是个贬义词。

校园里,老教授慷慨激昂地演讲——

孩子们,你们够爱国吗?

爱国的青年,就应该此时此刻踏上战场,保家卫国。


战争,已经变成了一种氛围,是一项全民投身的事业。

就算是决心不够坚定的人,也很快被周围人感染,裹挟入这种无意识的激情里。


孩子们站上课桌,唱起了爱国歌曲《守卫莱茵》。

书本纸张飞向天空,教室里教室外,德国人民的战争热情达到了最高潮。


战争是什么?

众人眼里出现的画面是——

胜利女神在前方向你招手。

每个人都接受召唤,向光辉处走去。

男主保罗和他的同学们,都在期待着凯旋归来,荣耀加身。


而且,战争就是男人证明自己的游戏啊。

会变得更健壮,可以拿枪,可以骑马,多么威武雄壮……


民众群情激奋,政府的宣传一点就着,几百万年轻人就这样一无所知踏上了战场。

年轻的他们还不知道。

眼前的胜利女神。

只不过是死神一副高超的伪装。


02

醒悟,往往是需要吃点苦头的。

最开始打破孩子们想象的,是恶劣的条件。

行军累了想吃东西,老兵告诉他们,只有干草。


然后很快他们发现。

与自己的热情相比,老兵们显得那么厌倦。

要是把你胳膊摔断了,你不就能回家了?
总比身上被射几个窟窿好


接着,是一颗突如其来的炮弹。

曾经和他们一起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毫无征兆变成了一具尸体。


他们藏在战壕里,外面是持续不断的轰炸。

没有吃的,不知道炮弹什么时候会落到头顶。

于是,有人在无法宣泄的恐惧与绝望中,生生疯掉。


前线两军交战,更是惨烈异常。

士兵们前仆后继,然后又大批倒下。

他们被一股巨大的、盲目的力量驱使向前,祭献掉自己。


战场上,除了随时可能送命,还背着杀戮。

弹坑里,保罗在和一名法国士兵的搏斗中刺伤了对方。

看着他躺在自己身边奄奄一息,保罗却忍不住想要救他。


听着法国人的痛苦呻吟,保罗陷入巨大的良心谴责。

法国士兵的手指上还戴着戒指,保罗从他的衣服里,翻出了家人的照片。


那一瞬间,他开始怀疑那些国家灌输给他的仇恨。

法国人真的是仇人吗?

这仇恨从哪里来呢?

他和这位法国人如果脱下军服,相遇在战场之外,可能会一起走进酒馆喝一杯。

可一旦进入弹坑,就成了你死我活仇敌。


战争就像这弹坑,一个残酷的陷阱。

那么,是谁挖了它?



03

后来我们从历史中知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欧洲帝国们之间,因为争夺利益而不惜大打出手。

但那时候的各国的年轻战士们和人民,没有人怀疑这场战争的正当性与正义性。

当它被当权者披上某些崇高的光环,没有理由的狂热就诞生了。

电影中一个情节意味深长。

一名士兵在冲锋时惧怕了。

保罗让他向前冲,他不为所动。


但长官让他向前冲,他就立马双眼放光,像打了鸡血一般冲上前去。


注意这个镜头,长官的面目模糊,一闪而过,并且采用仰拍视角。


“长官”,无疑是某种象征隐喻。

战争中有多少人的疯狂,源于盲目信仰那些高高在上的力量?

在厌倦战争之后,一群士兵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到底是谁挑起了这场战争?

是法国?是英国?

好像每个国家都说是对方的错。


有人说,是一个国家触怒了另一个国家,战争就发生了。

可是法国的田野不会触怒德国的山谷。

那就是两国的人民互相交恶?

大家都说应该恨英国人,可是自己明明都没见过英国人,为什么却又那么坚定地恨着英国人?


所以,才有了书中这一段对话:
卡特耸耸肩:“一定有人从战争中获利。”
“好吧,我可不是其中一员。”加登露齿而笑。
“你不是。这里的人都不是。”

他们不清楚是谁发动了战争,也没有得到战争的好处,而是成为了战争的代价。

电影里一条清晰的主线,是主角保罗的心态转变。

从一开始对战争的幻想,对成为英雄的向往。

到看破骗局,心灰意冷。

在一次受伤后,他被允许休假回乡探亲。

这距离他参军,又过了快两年光景。

与他离开时城市的热闹繁荣相比,物是人非。

街道冷清,三两游荡着残疾的士兵和失去男人的孤儿寡母。


注意一个镜头,极具讽刺意味。

街边一个黑袍女人,带着一个身穿大人军装 ,摆弄着刀的孩子——

年少的孩子依旧成长在国家编织的谎言里,做着沙场杀敌的梦,而他还不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父亲。


酒馆里。

没上战场的老男人们抽着雪茄,拿着一张地图对战事侃侃而谈。

保罗反驳他们,战场上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

人家回:这里讨论的是大局。


在这些隔岸观火的人眼里,战争不过是他们舒服坐在酒馆里的谈资,是一场精彩的戏剧。

更讽刺的是。

讨论着战局,他们竟然就这样吵了起来。


而亲自参战的保罗,就这样默默走开了。

回到学校,他发现,教授依旧在煽动着更多年轻的学生走向战场。

和他们当年一样,孩子们的眼里闪烁着向往。


在教授面前,保罗问:

已经有上百万人在那里为国捐躯,可是换来了什么?


这是的保罗,已经和刚走出学校时不一样了。

他看见了前线的尸骨。

想要阻止更多的年轻人上战场送命。

而下面的学生非但没被吓怕,还群情激奋,都骂他是个懦夫。


在这样一个举国编造的巨大谎言里,在这样一种被蒙蔽的疯狂里。

没有亲身经历最惨痛的真相,大概是难以醒来的。

验证更多来源于电影之外。

1930年,《西线无战事》上映后,原作者雷马克被纳粹党盯上,被迫离开德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雷马克的作品被纳粹销毁并禁止。

紧接着,二战爆发。

显然,大家没有从这部电影里得到教训。

而电影表达的那种绝望,在现实中得到了延伸。

如同电影里一位士兵说。

我觉得战争更像一场流行病
没有人想要生病
但又在一瞬间,大家都被传染了


《西线无战事》的主题,今天已经毫不新鲜了。

因为任何一部合格的战争片,本质上都是反战片。

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次,太多次,太多次。

然而多可悲,反战片从来不会过时。

因为无论多么惨痛的教训摆在眼前,人们好像永远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战争激情。

没有人能永远活在对战争美好的幻想里。

但永远有人在幻想着。

如果说在《西线无战事》的年代,大众缺乏对战争的了解。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

战争的惨状,以图片和视频方式可以直达每个人。

我们看过一部部揭露战争,向往和平的电影。

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反复被教育要铭记历史,反对外来侵略,战争是如何给我们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

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会惊讶仍然有这么多人,崇拜于战争的耀武扬威。

他们把反对战争的声音,当成同情泛滥的“圣母”。


把战火下的平民,说成是“活该”。


那些长期以来,被我们认为是最基本的反战立场。

今天越来越像一个笑话。

是的,比起灾难,有些人更关心的还是笑话。

乌克兰的女性,成了好玩的“梗”。


只崇拜力量。

只关心自己能捞到什么好处。

是非也无足轻重。

在和平年代,依然有人如此没有心理负担地,就从人最起码的底线,滑向了为战争应援捧场的阵营。

如果说《西线无战事》中的青年走上战场,是愚蠢的勇敢

而今天网线上的战争啦啦队,则是因为懦弱的得意

当年的狂欢引发了战争。

今天部分人的狂欢,大概率比一次自渎更快偃旗息鼓。

他们的得意不是向往战争。

而恰恰是他们不会上战场,也不是女人,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不会在战火下被人等着瓜分。

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是被和平惯坏的人。

却用讽刺和平、炫耀战争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高瞻远瞩”和“实力”。

动辄便是国际大棋。

以为这样,便是政治博弈中的一员了。

漠视乌克兰的平民。

乌克兰老妇当街痛哭,问自己该去哪?


评论回:

“怕不是演员”“问你们总统为什么挑衅俄罗斯”?


漠视俄罗斯的平民。

莫斯科街头,上万人在进行停战游行。



这边的网友却忙着思想教育,说人家都是“败家子”“怎么能不支持自己的国家”。


也是漠视同为平民的自己。

明明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

有些人却把自己摆在了东道主的立场。

战火离我们很远。

但和平局面的突破,让未来承受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货币贬值、股市受挫、失业危机、粮食紧缺、物价上涨……都有可能在全球化贸易中,传导到每一个人身上。

有人便自信地认为。

自己的命运,不是和那些战争下悲苦、无助的平民连接在一起。

而跟顶层指挥家是不分彼此的共同体。


他们到底是活在现实中。

还是活在沙盘中?

或许只有一次真正的战争,才能让他们幡然醒悟。


只是。


一部分人,一次的醒悟。


就要用所有人来当做代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世界太吵,幸好我们还有电影

就在刚刚,我给这9.3国剧打了满分

今天,香港电影为他「蒙上雪花」

阿娇的脆弱

她疯了,就是这案子的结局?

刘浩存的分裂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