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今天,真的不必再称呼女神、女王了

态度 作者:海报网 2022-03-08 17:14:46




每一年的3月8日策划,是海报编辑部最重视的内容之一,2020年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今天,比做“女神”“女王”更有趣的是什么?》

                                                            




以插画的形式,讲了伍尔夫/Elsa Schiaparelli/潘玉良/戴安娜·弗利兰/波伏娃/Grace Jones/周天娜的故事。并与联合国妇女署合作,特别邀请海清献声,录制了海报特别版视频日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也是那时起,我们就认为——不需要“女神”“女王”的标签,女人的伟大从来不需要这些加持;是妇女节、怎么了?没有女神、女王听起来美么?甚至不止于那些在时代中逆流而上的Role Model们,女人的伟大恰恰就在于她们于平凡中迸发的力量——守护着自己的梦想,守护着家庭、孩子。不是什么女王、女神、女战士,只是怀抱着爱与奉献的,女人。





到了2021年3月8日,策划定为《我们为什么要过 “妇女节 ”,以及什么时候能不再过这个节了?》,这个策划的初衷,是因为我们看到全球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男女不平等,女性的权益依然无法得到根本上的保护,女人在这个世界上所遭遇的不公、受到的阻碍与禁锢,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今年,我相信,大家更能理解我们在说什么。

今年的策划,编辑部其实从过年的时候就开始构思了,而策划的主题却一直在改。因为那些站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什么“做自己”、“女子力”、“爱自己”的主题,在刚刚过去的二月份,像个笑话。

我们能做的始终有限。但是,我们还是做了一些选择,之前约好的受访人、做好的PPT、差不多谈好的品牌合作统统放弃了,回到最初,还是用文字去讲女人的故事。我们想达到的结果也很简单——通过文字,起码,把希望栽种在你们的心里。







前一段时间关于“小眼睛”的争论大家还记得吗?无论这件事后来发酵成怎样,但起码,我们为如何定义“东方美”据理力争的声音是足够大的。起码有这么多的人在为属于自己的“东方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而发声,更重要的是,有人会真的倾听和重视我们的意见。但是这在18世纪的时尚界,根本不可能。

其实,把讨论东方美这个话题放在时尚圈,本身就是在片面中讨论全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根本无需多言,但是在国际时尚行业,东方美的确“缺席”了少说一个世纪。甚至,一度被看成是猎奇的、神秘的,而不是占主导权的,也正因为普遍对它的不了解,更因为东方传统美学实在是太深奥了,所以,有曲解、错用、张冠李戴、四不像都不足为奇。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第一位登上《Harper's Bazaar》的东方脸模特,就是China Machado。她出生于上海,妈妈是中国人,因为战争的原因一家人曾辗转流离了几个国家,直到2011年,她才在时隔65年之后再次见到她的出生地——上海。

China Machado的童年也因为战争经受了磨难与遭遇,从养尊处优的掌上明珠,变成了后母眼中不受重视的灰姑娘。一个长着东方脸的女孩,在战争年代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方便,但是,却让她显得足够特别。19岁在做空姐的China Machado遇到了第一任男友,带她步入了上流社会、走进了时尚界。无论怎么说,时尚界对于“不同”的包容度,是比其他圈子更大的。也正因此,China Machado可以凭借自己与众不同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外形,获得Hubert de Givenchy本人的青睐,拿着当时很多白人模特都羡慕的薪酬,甚至成为全欧洲薪酬最高的独立模特。




在成为模特之后,她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改成China,她说“我要告诉别人,也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中国人!”,这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那些没有将我打倒的,终究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Harper's Bazaar》1959年 2月刊


在那个时代,由西方审美控制着的时尚圈里,她能登上大刊封面,是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的。1959年二月号的《Harper's Bazaar》封面,China Machado穿着粉色小礼服裙登在云梯上,标志性的50年代造型、一张看起来有一点俏皮的封面,背后却是时尚摄影大师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筹码,换来的非白人女模登上主流杂志封面的机会。




China Machado打破的不光是族裔的界限,更是对于女人年龄的刻板印象。81岁的她签约了模特公司IMG,重新回到了模特行业。那是2011年,我们对于女人年龄的看法远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更不像现在这样把“自我实现”当成主流价值。

在那个对女人有更多偏见的年代,让她一步步从模特到杂志的时尚总监再到女商人,China Machado靠的正是东方女人身上最明显的特质——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她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不断寻求幸福”。如果你的圈子认为你不属于这里,无论是因为你的性别、族裔、年龄还是什么,你永远、永远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坚持住、并且把你该做的事情做好,其他,留给时间来证明。没错,时间是个关键词。

我们要尊重时间,更要清楚从不被认可到认可,从不曾拥有到拥有,需要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如果我们想要最终改变一件事,你的起点在哪里其实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有没有坚持”,坚持直到看见“石穿”的那个结果。

永远不要隔着时间看问题,更不应把现在拥有的,看作是理所应当;也不要把我们现在还没有拥有的,看成是最终的结果。







“特立,不独行”是一本写奥里亚娜·法拉奇的书《从不妥协》扉页上的字,而这本书还有另外一句给人启发的文字“一个人被赋予用于了解事务或经历事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这些时间就构成了我们称为生命的东西”。




很显然,法拉奇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被她用来了解这个世界,并且把真相尽可能地透过自己的文字与报道,展示给更多人。她一生中采访过众多“大人物”,那些你熟悉名字的政要、名人,很多都曾出现在她的笔下。有一些招架住了她的“盘问”,而有一些在她面前仿佛一丝不挂。

她的风格正如那本书的书名一样——“从不妥协”,比如,有一次她与比自己年长的男同事大卫·拉约洛正面交锋:他开着玩笑,将自己的手枪放在了面前的桌子上,桌子另一边的法拉奇呢?不仅没有慌张,反而镇定自若地将自己的口红也放在了桌子上。对于权力她本身是蔑视的,也正因此,她可以在采访中和那么多手握着绝对权力的人“吵架”。在她眼中,这些人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决定我们命运的人,并不比我们优秀,并不比我们聪明,也并不比我们强大和理智,充其量只比我们有胆量,有野心。”




法拉奇被称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她的头衔还有很多,但就是这样一个从不妥协的女人,所走的道路也并不都是坦途。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意大利,从事记者工作的女性少之又少,“我感觉自己很孤独,就像是一条杂种狗一样。但即便如此,我也要像一条杂种狗一样去保护自己,去进攻...”





法拉奇在一个妇女受到压迫和被不公平对待的年代中长大,通过记者这个行业,她证明了自己能够像男人那样去生活。她从来不喜欢别人介绍自己为“女记者”,因为在专业层面她不觉得自己和男人有什么分别,甚至,为了达到目的,她比很多男人都更勇于冒险。而因为有法拉奇的存在,也在意大利引领了女性从事记者职业的潮流。

勇敢一点,双眼凝视着你的目标,咬住不放,这没什么好值得羞愧的。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并思考女性相关议题的?


是从伍尔夫的那本《一间自己的房间》还是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从苏珊·桑塔格的文字还是金斯伯格大法官的故事?甚至是互联网上的独立女性博主或近几年大力宣传女性力量的产品广告?


事情的起始点其实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加入其中,真正开始关注、思考,并逐渐将其与自己和其他女性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比如:真正由自己决定自己的穿衣风格,比如:为某个女性的社会事件发声,再比如:能够更加辩证独立的去看待整个世界,包括战争与个体权益。


就像这个3月8号我们依旧想和大家聚在这里,不过“女王节”也不过“女神节”。就用一些故事回顾一些女人的过去,同时也和大家一起拉着手面向未来。







最近动荡的世界局势,让我们撕开了“战争离我们很远”的虚幻滤镜。这个世界其实从来都是暗流涌动。但是,身处其中的你究竟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如果抛给玛莎·盖尔霍恩,她的回答是:我会去做一名战地记者


她报道了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世界上著名的八次战争。从纳粹达豪集中营到决定二战态势发生根本变化的诺曼底登陆,从中国抗日战争到越战,她的职业生涯持续了整整65年。直到1989年81岁高龄时,她还整装待发、准备去报道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


从学习新闻、开始写作再到下定决心成为一名记者,身处动荡年代的盖尔霍恩永远在朝着最危险的地方狂奔。




她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她曾冒着被抓的危险设法潜入了一艘医疗船,并假冒成医疗队的担架手,带来了诺曼底前线最真实的报道,是当时第一个前线报道诺曼底登陆的女记者


玛莎·盖尔霍恩向我们证明了一点,“战地记者”这份工作真正的先决条件,写作能力大概要往后排,最重要的是:愿意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顾一切地冒险。





“盖尔霍恩新闻奖”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这个奖项的设立旨在鼓励记者们去讲述平凡的故事,鼓励那些坚持独立报道,不被官方宣传所包围的真实信息。就如同当年的盖尔霍恩,当她踏上每一个硝烟战场时,脑海中除了勇敢的说出真话,已没有其他。



玛莎·盖尔霍恩和海明威

哦对了,她还是大作家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海明威所有妻子中唯一主动离开他的。


她们的婚姻持续了五年,从开始的互相吸引,到因为工作产生分歧而彼此折磨。下面这段二人当年的争吵,很好地说明了盖尔霍恩为了个体自由、独立所作出的选择。


“我的罪过是什么?你说清楚。”“是去工作,去战场,而你却没去?凭什么男人就可以专心工作而且大获成功,身为女人就必须抛下一切承担家庭角色,不然就是自私?”“我想要燃起我对事物的热情,想要滋养我的心智,想要满世界旅行。我宁愿在黑暗和危险中拥有快乐,如同行走在刀锋上,也不愿迷失道路,忘记自己的本性。”
——摘自《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





2011年,波士顿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在前线:战地和政界的女记者”专题展览,展出了玛莎·盖尔霍恩的作品。


这一次,她就是她自己,与海明威无关。








2022年,距离中国首部《婚姻法》的颁布已经过去了72年。而在上个世纪尽自己全力推动这一成就的人,就是史良。




史良与丈夫陆殿栋

“中国当代法学家、政治家、女权运动先驱”这些充满分量感的头衔可能在史良7岁那年、以绝食抗争母亲为她与有钱人家定亲时,就已经在她身上生根发芽了。





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独立意识“对于女人是多么的稀缺。

学生时期的史良参与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带头组织女师学生成立宣传队抵制日货,1927年,她从上海法科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职业律师。要说推动她成为律师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她知道在当下这个时代,为正义斗争得靠武器,而法律就是武器。




史良当年的名片


在做律师期间,她开始帮助中国妇女办理婚姻相关的案件,关于妇女解放的议题从此时开始进入她的视线。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轰动的“七君子”入狱事件,史良是当中唯一一位女君子;抗日战争结束后,史良在国民参政会担任参政员,这时她就明确提出:要求在宪法中明文规定男女平等和保障妇女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史良正式出任共和国司法部部长。


1950年,由她主要参与制定的《婚姻法》出台,这部法律对中国女性来说意义非凡。

彼时,中国的女性在婚姻不自由的牢笼里禁锢了太多年,封建婚姻制度中的男尊女卑和包办强迫终于变成历史,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这些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权利在那时确实是真真正正的大革命。




她的养女史小红曾这样说过:“我们知道宋庆龄,我们知道邓颖超,但我们不知道史良,她不是名门之后,也不是名人之妻,她是她自己,她所得所成皆是自我奋斗而来。”


一个女人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能有多少种可能?也许史良的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终究可以改变些什么。




这些年,女性主义话题被大家越来越多地讨论着,看了太多、听了太多,也自觉参与其中。


关注度是把双刃剑,口号喊得越响亮我们的行动就越要有说服力,运动和进步,需要相互作用。











弱势群体的权利不可能每次都通过热搜拿回,而是需要我们更主动更不客气的争取。





2017年上映的传记片《隐藏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三位黑人女性在种族隔离和性别歧视被习以为常的年代,靠个人的成就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故事。




她们面临的困难可能你现在听起来也不陌生,比如:像Katherine一样,所在的部门不但全是白人,而且没有女性;光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出色还不够,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



或者是像Dorothy,因为肤色无法获得主管的头衔。



又或者,像Mary这样想要成为一名黑人女性工程师,这个目标根本不是因为她能力不够,而是法令不允许。你可能需要站上法庭与法官对峙:要一个先例。

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但是听起来,好像也并没有离我们现在很远,也许我们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肤色或者族裔,但是限制女人的因素,总是存在。



【去除性别偏见】是我们一直在呼吁的主题,但是也许,女人们自己可以从潜意识里先抹掉对自己性别的偏见和低估。

社会人为地为“理科女”、“女博士”、“女司机”这些称呼加上的贬损滤镜还在流通(不分性别)。从小到大,我们也听腻了包括女性长辈在内的“善意”提醒:“女孩子不是学理科的料”、“女孩子读太多书也没有用处”、“女孩子那么好强没人要”……

如果,我们继续带着这些想法来做抉择,结果是什么?个别行业的话语权,永远握在男性手中。在一些近乎隐形、我们自己都习以为常的地方,依旧有藩篱需要去打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也许不是总能改变其方向。但起码有这些女性敢于在时代的洪流里逆流而上,让我们在黑暗之中看到点点光亮。


她们的人生杰出非凡,但她们从不愿意独享战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网络\侵删
撰文:Teresa Zhao / Yokiko/晓月Stacy
平面设计:阿拉蕾
©海报时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