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节目被禁播,真是一点都不冤
真人秀有剧本,那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不管这些明星的表现多么夸张,遇到的状况多么戏剧,哪怕是分歧冷战争吵,其实大多都是为了节目效果刻意的设定。
而之所以会增加这样的设定,也是为了收视率。
没有爆点,哪里来的话题,没有话题就没有收视率,而只有收视率高了,才能拉到巨额的广告赞助。
但问题是,连真人秀都能造假,那么其他节目会不会也有剧本。
选秀呢,智力竞猜呢,歌唱比赛呢?
今天咱们就来看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告诉你,那些所谓高收视率节目背后的秘密——
《机智问答》

这部电影上映于1994年,因为剧情太过精彩,拿下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大名鼎鼎的伏地魔。
当年的他只有32岁,可谓是颜值的巅峰,光是那个露出虎牙的微笑,都能让成武彦祖黯然失色。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
范多伦,大学的文学教授,日常最喜欢的就是读书看报写作。
由于人长得太帅,又出身名门,所以他在学生之间颇有威望。
妥妥的一个网红老师。
这天范多伦找到电视台NBC,想报名参加电视台的猜字节目。
这个节目的流程很简单,就是主持人提出描述,然后嘉宾猜单词,猜对了就有奖金。
可是在报名现场,他被《21点》的总监一眼相中。
随后便被通知,可以开后门让他参加《21点》。
《21点》作为NBC的王牌节目,收视率爆棚,每一期都能在全美造成轰动。
这个节目有点像咱们小时候看的《开心辞典》,由主持人提出问题,然后选手回答,问题的范围海纳百川,什么类型都有。
在问答之前选手会在问题上标注分值,答对了就能拿到相应的分数,谁先拿到21分,谁就获胜。
每一期都会有两个选手同台竞技,蝉联冠军的话奖金还会翻番。
范多伦在参加《21点》之前,有个名为赫柏的选手已经蝉联了十多期的冠军,奖金已经累积到了7万美元。
可以说这档节目捧红了赫柏,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明星一般的追捧,他的街坊邻居都将其视为偶像大加赞扬。
然而,赫柏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好,他缺了一颗牙。
每次节目开始之前,选手们都会念一段广告赞助,赫柏的长相和敷衍的语气,再加上未能增加的销量,都让金主相当不满。
于是金主一个电话打给台长,台长又施压给导演,导演迫于无奈只能让赫柏“退赛”。
怎么退呢?
观众当时的热情都在他是否能继续卫冕,所以明着退肯定不行,节目组想了一个办法。
按照设定,最后一题他会被问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相关题目,赫柏只要故意答错,就能“功成身退”。
凭啥啊,赫柏有点不服气,可是他没能得到一个解释,反而是一个威胁。
《21点》的收视率已经有些疲软了,换句话说大家对你也已经看烦了,节目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新的爆点。
不要试图和电视台斗法,不然你一分钱也别想拿到。
最终,赫柏妥协了。
于是被拉过去的范多伦瞬间收割了全场的焦点。
他又帅又聪明,有学识有背景,还是个大学老师,简直符合金主的所有要求。
而对于观众而言,一个新的偶像诞生了。
起初范多伦并不知道赫柏是故意答错,还以为是自己运气太好了,有些受宠若惊。
可是要录制下一期了,总监突然提前将他叫到办公室进行快问快答。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泄题。
范多伦大吃一惊,你们的题目不都是严格保密的吗?
总监微微一笑,并说出了节目背后的秘密。
所谓的冠军,其实都是他们一手炮制的,他们想让谁赢就能让谁赢,想赢几场就赢几场。
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收视率。
观众要看的是戏剧性,一期换一个人,那有啥意思,他们要看的是真正的大神的诞生过程。
而现在,范多伦就是那个位置的不二人选。
当然,他们还开出了丰厚的报酬,范多伦当时一周的课时费才80美元,而一期节目就能赚够他一年的工资。
搁谁不心动?
就这样,范多伦成为了这场骗局的主演,每一场的题目他都知道,但为了演出逼真的效果,他会当着镜头擦汗啊,叹气啊,摇头啊,沉思啊。
而随着一场又一场的卫冕,他彻底红了。
在学校里学生们挤破了他的课堂,大街上被粉丝围堵要签名,回到家里被亲戚朋友各种表扬。
名和利,让他彻底迷失了。
流量是无情的,没了冠军的头衔,失宠的赫柏又回归成了素人。
他的奖金因为投资失败全部打了水漂,于是他找到电视台,希望能报名参加猜字游戏。
结果被导演无情拒绝。
赫柏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卸磨杀驴,可是电视台根本不受他的要挟。
不过赫柏和节目的纠缠因为闹上了法庭,还是让当时在国会任职的律师发现了端倪。
50年代,大约有1500万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
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电视收看资讯,于是电视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所以当律师开始调查《21点》的作弊事件时,几乎所有知情的人都不敢说出真相。
更可怕的是,国会听证会上,各大议员也是极力将问题往赫柏和节目导演的私人恩怨的方向引申,闭口不谈电视台默许造假的行为。
他们不敢得罪电视台,因为他们还要通过电视台去拉选票。
最终,范多伦成了这次听证会的关键。
范多伦和赫柏不一样,他对于节目组给他提供答案的行为非常反感,他希望靠自己的真本事赢下比赛。
但是他再聪明再博学,也不可能答对所有的题目。
一方面不愿意丢掉获胜的虚荣,一方面又饱受良心的谴责,最后竟非常可笑地提出,让节目组只给他题目,他自己去找答案。
在听证会上,节目组的导演也进行了一番自我陈述。
我们是造假了,但观众看的很开心啊,又没人受伤。
我们不是罪犯,我们只是在搞娱乐。
虽然这件事发生在70年前,但70年过去了,媒体在拼收视率上的花样,却是一点进步都没有。
只不过当年是电视,而现在是互联网。
观众想看明星们的真性情,于是他们就让明星在节目里撕逼吵架。
煽情可以博取同情,所以眼泪成了节目中最不值钱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一幕,是一排排观众开怀大笑的画面。
即使范多伦被揭穿,节目被下掉,还是会有其他冠军其他节目出现。
而作为观众,我们被欺骗,很多时候都是自愿。
就像一档真人秀下面网友的评论,是剧本又咋了,我还要感谢导演让我笑了。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7932057
- 2 美股全线暴跌 7935028
- 3 中方反制!对美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7821627
- 4 中国经济的暖意新意诚意 7766549
- 5 杜邦中国被立案调查 7682893
- 6 中方对美一系列反制措施来了 7595898
- 7 中概股暴跌 京东、阿里巴巴跌超10% 7491825
- 8 关税重压下苹果手机或成奢侈品 7302867
- 9 18岁禁毒战士的葬礼全场被马赛克 7259495
- 10 国资央企全力护航春耕好“丰”景 718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