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一度以为,以“孤独求索”知识分子形象示人的许知远会水土不服。得到“肯定”答案后,许知远全程开启小学生郊游模式。神奇的是,村民一点不烦,还觉得这外地老男人挺有意思。
没聊几句呢,就问人家第二天啥时候出海,等出海的时候跟过来看看。看到另一位大姐在挑担,许知远迫不及待上手试试,还没挑多远,吧唧,差点人摔担毁。见大姐“示范”了正确的挑法,自己说什么也得再试一遍。来回拉扯中,他好奇到笨拙的喜感,和平时忧国忧民忧“时代精神”的形象完全不搭边。自觉地搬个已经发白的塑料椅子,小卖部整点烤肠和饮料,远离人群,远离蘑菇屋。选房间也同样,他毫不犹豫选了离大部队十丈远的树屋。何炅说,这屋子好是好,就是离主屋太远了,不好交流。聊着聊着,许知远被远处的海吸引,又甩开众人独自去海边坐着喝饮料。大家看他过去,也纷纷走到海边,还和谐地合了一张影。只是和谐时刻没维持多久,大家玩开,许知远也拿着杯子跑远了。日常找不到人,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才出现,被何炅戏称在录“另一个节目”。当众人在厨房忙碌,许知远也没进去帮忙,一手撑墙,一面思考。得到“去看一下许老师”的任务时,杨迪手机都没带,以为就是去叫一下他——这哪算“活”嘛。许知远熟门熟路把塑料椅子摆上,买饮料、和老板攀谈,临走还非常随意地没称重就直接买了两个橘子。杨迪作为“老油条”,不仅熟稔舆论规律,更深知综艺制作的雷点。如果把他游手好闲的素材凑到一起,而真正的干活时刻却被“一剪没”,咋办?为避免这种状况,只能尽量多点劳动的镜头,少些在外游荡的素材。杨迪时刻在分享着自己内心那种有趣的小尴尬、小焦虑;而许知远则不断引领观众去体味缤纷的自然、宏观的人生。所谓“代价”,便是在节目里自我表达所伴随的“风险”。节目试图营造出一幅农村家庭生活图景,但最后做着做着变成了农家乐。经常有嘉宾把来《向往》等同于来蘑菇屋参观,至于蘑菇屋坐落于什么位置,风土人情怎样则很少有人提到。但这也很难怪他们,毕竟蘑菇屋确实过于“与世隔绝”。尹昉夫妇新婚,《向往》的原生住户计划给他们办个仪式。白天一通忙活,换来一整箱婚礼装饰品——都不用大家去计划买什么、怎么去买,它就已经整整齐齐码在箱子里了。接下来的节目,就是(当着人家面)布置房间、放礼花、祝福新人。再经过一通不尴不尬的寒暄,尹昉妻子不好意思地扯下头纱,礼成。问题是,这么一个所有人都不感兴趣的活动,竟然通过了大家的一致决议,成了一整天努力的目标。
没事儿找事儿,没活找活,以至于,一到饭点前,大家七八个人就都挤在厨房,干一些黄磊举手就能干完的活。当为了维持所谓的热闹和温馨,所有人都在做无用功,闹着就把生命浪费了。节目给嘉宾找活干,至少安全地保住了设计好的“向往生活”。《向往》播了6季,如今已经发展成一档“粉丝向”节目。比如极限男人帮重聚,有人点菜佛跳墙,于是当天早上,黄磊和何炅到镇上菜市场用从导演组手里赚来的钱去买菜,钱还不够,俩人只买到三只小小的鲍鱼。那时跟菜摊老板聊天,不是寒暄,而是真的天天去买菜。出镜的村民是安排好的,捕完鱼深夜都有菜贩上门收,甚至还被粉丝曝出过拔“假萝卜”……不是要撕逼吵架,而是偶尔可以有深度的碰撞,真诚的表达,或者,只是一些设计以外的个性流露。在厨房,杨迪跟何炅想在厨房里讨论一下许知远的《十三邀》。他怕杨迪说错话,更担心背后讨论别人节目的行为不合适。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