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几段高潮戏征服戛纳,这片赢得很稳

态度 作者:乌鸦电影 2022-07-31 13:23:40


48岁。


5年时间。


捧回两座戛纳金棕榈(还都是限定版奖杯)


和今村昌平(《东京物语》)、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迈克尔·哈内克(《爱》)等世界名导,共列“双金棕榈俱乐部”。


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总能用一则则讽刺的社会寓言,挑破道德与权力的脓包。


今天来聊聊这部话题之作:


《方形》


知名策展人克里斯蒂安,最近有了新项目。


这个艺术展,形式简约,但内涵深刻。


它是一块4×4的正方形区域,象征着一座信任与关怀的圣所。


方形之内,人们共享权利,也同担义务…

开展在即,宣发还没搞定,各种琐事让克里斯蒂安忙成了陀螺。


偏偏在这时候,他遇上了倒霉事。


某天,上班途中偶遇突发事件,钱包、手机,甚至袖扣都在混乱中被人偷走了…

他通过定位追踪手机,却只能确定是在某栋居民楼内。


误差10米,根本不知道是哪间房。


一筹莫展之际,同事突发奇想。


给大楼里的住户发恐吓信!

起初,克里斯蒂安觉得此举不妥,这么做本质上和窃贼无异。


可很快他就被同事说服了。


省时又省事,试试呗。


两人打印了几十份恐吓信,开着豪车,满脸鄙夷地来到了那栋昏暗的居民楼:我们已查明你的身份和住址…归还我的钱包手机袖扣,放在中央车站的7-11,不然我们会回来找你!

多日后,克里斯蒂安果然接到了7-11的电话。


有人尽数归还了他的物品。


这招还真有用!


本以为这件事到此为止,不会再节外生枝。

没想到,他又接到了7-11的电话。


店员说,有人送来一封信,收件人写的是他。


“你污蔑我是小偷,向我和我的家人道歉,否则我就给你搞事情!”


克里斯蒂安不知所云。

他让同事代自己取信,看看是什么人敢口出狂言。


万万没想到,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


粗言秽语的小男孩,怒斥“恐吓信”误伤到了自己。


原来,男孩的父母以为是他偷了钱包手机,限制了他所有的活动。


爱玩爱闹的年纪,只能待在家里“发霉”。


吵来吵去,同事并没有代克里斯蒂安道歉,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何况,对方只是个脾气比个头大的小毛孩儿。


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有天,克里斯蒂安突然接到Youtube打来的电话。


官方告诉他一个好消息。


他发布的一条视频,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积累了30w播放。


并问他有没有投放广告的意愿。

克里斯蒂安纳闷了,账号上都是些访谈视频,为何会涌入这么多流量?


官方说,是另外一个视频,大概内容是“金发小乞丐被炸成碎片”…


这段莫名其妙的视频,他并不知情。

原来,事关他即将面世的“方形展”。


当展览构建得差不多时,宣发这一环迟迟拿不出好的方案。


因为当代先锋艺术太晦涩难懂,有很强的圈层性,普罗大众的接受度不高。


当务之急,是怎么吸引更多观众。


策展团队分析,这场“方形展”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展,而是诸如自然灾害、恐怖主义、政治立场这些宏观议题。


要想激起观众对于宣传视频的转发欲,就必须依附于热点话题。


调查后,他们得出结论:为弱势群体(残障人士、有色人种、LGBTQ群体)发声,是最有“价值”的社交货币。

于是,团队做出了这条视频:一个无家可归的金发女孩,抱着一只脏兮兮的幼猫,无人听见她的哭喊,当她走进“方形”后,瞬间爆炸…


并大写加粗打出宣传语:要践踏多少人性,才能唤起你的人性?

乍一看,视觉效果炸裂。


事实证明,传播效果也相当理想。


怜悯心被拿捏的网友,纷纷买账。


只是,经过几轮舆论发酵,越来越多人发觉,这则宣传视频在道德层面存在着漏洞。


“这帮人怎么不原地爆炸!”

“要是让我碰见,一定揍烂他们的脸!”

“靠吓人赚钱,想钱想疯了吧!”

……


当看到评论区充斥的谩骂声,策展团队并未察觉即将会受到舆论的反噬,还在暗自窃喜,至少他们的方案引发了社会争论。

他们赤裸裸羞辱了全瑞典最弱势的群体,乞丐。


而且,在未做任何打码处理的情况下,“炸死”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满屏残肢…


这对观看该视频的孩子来说,极为不妥。


谴责声如潮水般涌来。


迫于舆论压力,展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克里斯蒂安辞去了首席策展人一职。


尽管,这条备受争议的视频是出自他人之手。

祸不单行。


那个愤怒的小男孩,也不知从何处打听到了克里斯蒂安的住址,直接在门口堵住了他。


小男孩的要求很简单:向家人道歉,解开误会。


面对叫嚷不止的小男孩,克里斯蒂安说,再不走开,就动手打他。


小男孩不肯作罢,又“咚咚咚”敲起邻居的门。


被惹怒的克里斯蒂安失手将男孩推下了楼梯…

或许是被吓到,小男孩竟识相地走了。


好不容易甩掉了这孩子,可克里斯蒂安的心里却乱糟糟的。


他不顾暴雨,跳进垃圾堆里,在一片秽物中翻找那封被丢掉的“索歉信”。

他拨通那串笔迹稚嫩的数字,却是一串盲音。


他打开相机,郑重其事地录制了道歉视频。


觉得过意不去,后来他又亲自登门道歉。


但,邻居告诉他,小男孩和家人在几周前就已经搬走了…


这件事,成了他永远的心结。

《方形》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财物被窃”和“宣传事件”是比较明显的两条故事线。


一场以爱、信任与关怀为主旨的艺术展,却旁生出许多与这些主旨相悖的“人性时刻”。


有人说,这部电影借当代艺术之口,讽刺了精致利己的中产阶级。


有人说,它想揭开社会症结,奈何只是隔靴搔痒。

诚然,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豆瓣8.3的《每分钟120击》比《方形》更有金棕榈相。


但,时隔5年,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愈发觉得它像是导演做的社会实验。


片中涉及到的话题,在当下仍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比如,流动的道德标准。


人们愿意花钱买门票,去艺术展馆里感受晦涩的概念。


却不愿在路过流浪汉身边时,随手施舍一克朗硬币…

7-11内,当流浪女向克里斯蒂安讨饭吃,他却并没有在意流浪女说的“脆皮面包夹鸡肉不放洋葱”。


出门时,他傲慢地把餐食撂在桌上,丢下一句“洋葱自己挑”…

知疾苦,却不见疾苦。


比如,都市男女的情感写照。


克里斯蒂安在派对上,偶遇了此前采访他的女记者,嘴里念叨着“绝对不会和她睡觉”,转眼就跟女记者回了家。

欢愉过后,俩人在“谁丢避孕套”这件事上起了争执。


女记者要帮忙扔掉,克里斯蒂安则坚持自己处理。

僵持不下,最后女记者把垃圾桶抱到床前,当着克里斯蒂安的面把避孕套丢了进去。


而当女记者再次找到克里斯蒂安,希望有更深层的情感交流时,他却表现得极不耐烦,甚至已经叫不上女记者的名字。

在他看来,男人的权利和地位就是女人的春药…


比如,虚伪与体面。


克里斯蒂安驱车前往手机定位锁定的大楼,因为顾及自己的名声,怕被人认出来,就提议让下属代为投递恐吓信。


没想到,下属拒绝了他。


他只能亲自动手,投信前不忘穿上一件夹克,遮住自己整洁的西装…

还有宴会上,行为艺术家模仿猎捕中的猩猩,跳上餐桌,打碎红酒杯,让艺术界名流碰一鼻子灰的同时,又给他们上了一课。

篇幅所限,这场精彩的高潮戏就不展开聊了。


《方形》看似串联了一堆琐事。


实则火力全开,怒怼了不少社会现象。


这些当代痛点,存在于朋友圈,存在于微博热搜,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里…

上腾讯视频搜索 方形
即可观看
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喜欢这部有趣的电影,记得戳个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