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是冷清了些,尤其最后两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隔座的露天广场上,颇有点凄楚氛围。
但起码,不用每次都抢破头
。有一天连饭都忘了吃,几个影院来回赶场,到八点多才狂炫一大碗肉蟹煲。(别问了,没瘦
)《中邪》、《喜丧》、《过春天》、《平原上的夏洛克》……媒体见面会上,有人问今年评委会主席章子怡,FIRST跟其他电影节有什么不一样。一场活动结束,没有任何作品的一位94年的小伙子,就敢哆嗦着直接拿剧本找到章子怡,想让她听听自己的阐述。
△ 图源:微博 @FIRST青年电影展 ,下同但在这里,没有什么身份上的限制,有的只是一个标签——他自称是森林公安,在追踪盗猎分子的过程中出车祸,罪犯没抓到,自己被打伤耳朵不说,还牺牲了一个同事。从覆满白雪的原始森林走来,空口白牙说自己是公安,能信?大晚上来给护林员送离婚协议书,第二天中午又因迷路进入小屋。这是个适合二刷、三刷的影片,第一遍,绝对看不出端倪。连主演金巴都说,到现在(映后交流),他都不知道谁是公安。(说实话,Sir也没看出来
)但结合场内场外信息,Sir给日后要看的朋友们提个醒:注意道具,警号、时钟。“罗生门”式的结构,紧凑的情节,密闭空间里的剑拔弩张,配乐、演技,也都在线。据久美成列自己说,想将第四人的出现设置为一把锋利的刀,直插要害,迅速结束。遗憾的是,这刀没有Sir想象中锋利,且人物的性格、背景也有些简单,不够丰富。尽管如此,《一个和四个》仍是Sir这次电影节观影体验最好的影片之一。这次电影节它拿了三个大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演员。
导演是久美成列,今年25岁,但他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身份:万玛才旦的儿子。2017年他的纪录短片《他们在高原拍电影》被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英国)永久收藏。况且,本片的制片人是万玛才旦,出品公司也有他的嘛呢石影业。也因此有人质疑奖项的公平性,甚至有人对FIRST表示失望,觉得它失去了初心。毕竟就这届主竞赛入围的影片来说,太多自我表达和私人记忆,很难让人产生共鸣,难免把观众推向反面。而《一个和四个》,是里面少有的、纯讲故事的悬疑类型片。《气球》《撞死了一只羊》《旺扎的雨靴》《皮绳上的魂》……都有他的身影。现场看,本人非常低调,如果把他扔去草原,金巴能完美融入牧民中。“我是一个没什么人认识的演员,除了偶尔演戏,大部分时间我在放牧,但我会像放牧一样认真演戏。”这次让她赢得荣誉的是《何处生长》,本届的三部惊人首作之一。聚焦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和“重男轻女”观念,两个家庭相互伤害,给两代人带来的苦痛。本届FIRST的热门影片,Sir抱了很大的期待去看。本以为是揭露社会现实、剖析人性的影片,但不管是批判还是表达,都让人觉得隔了一层。一家人所有的苦痛来源,竟是没露面的、重男轻女的奶奶。而也正因她没露面,没展现任何细节,观众对她的恨、对孩子们的同情,都变得浅尝辄止。当她发现自己过度保护的女儿,想要脱离自己控制时,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故作镇定。她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把全部心思和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她还要跑。小镇青年东子为给父亲筹钱治病,跟着资深流氓希军学追债。他的21岁,一边听着希军教给他的江湖道义;一边跟不想治疗的老爹相互折磨;一边又爱上老大的前妻——整体故事就是普通文艺片的套路,但镜头调度和画面都很美。导演牛小雨还是个学生,一身灵气,满脑子奇怪想法——少女分不清父亲的爱是因为“女儿”的身份还是因为自己本人,于是就到鱼花塘当妖精去了。黑鱼生命力最顽强,就算开膛破肚也能活很久,所以是放生的最佳“鱼”选。熊孩儿时被拐走,扒了人皮被缝上熊皮,在马戏团被迫表演,后来马戏团倒闭,熊孩也来到鱼花塘。女主叶子儿时的幻想都一个个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因为过世爷爷的不舍。某些细节的处理,比如,优美的长空镜头配上轻柔的音乐,还有些陈英雄《青木瓜之味》的感觉。社会发展很快,人们压力很大,诉求不能被满足时,我们就想到问神。仙命难违,“半仙儿”就算不愿意也得出山,帮助她“发财”。焦头烂额之际,敲门声起,小霞惊觉,自己还躺在当时摔倒的雪地。《时来运未转》试图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讲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困境。他在义乌拍摄短视频带货,自称“草根导演”,立志成“中国抖音界周星驰”。生活在福建的维族父亲,发现大女儿的一封信,疑似情书。中国银幕上不常见元素组合:维族面孔和潮湿燥热的南方。人们会变成自己最爱吃的食物,要么长出鱼尾,要么生出牛角,有人还变成了鸡……刻奇的设定下,其实探讨的是人对欲望的控制,讽刺意味十足。比如,成本只有两万块的《钓鱼》,导演南鑫是个鬼才,自导自演,对话尬出天际,却赢来影厅连绵不绝的笑声。闭幕影片《四十四个涩柿子》,蔡成杰的第二部剧情长片,非常完整,聚焦美术生高考。剧情紧凑、细节真实,有一定批判意义,审美价值也比较高,完全担得起闭幕的重量。政府赞助没有,卖票收入今年不对公众开放也没有,周边也卖得麻麻。因为疫情,每场电影都要隔座,有的影厅小,坐不下,许多排了半天队的媒体只能扑个空。Sir理解防疫政策,只是想说,在影视业成为“特困行业”的当下,Sir格外珍惜每次能看电影的时刻。在一场板砖论坛上,Sir明显感受到创作者和组委会的不安。各种不确定的大环境、随时都会暂停的隐忧、电影的无用论等等等等。如果FIRST这样的电影节不办了,青年导演去哪里展示自己?于是,我们能做的,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