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分完结,《边缘世界》第一季打破了这些科幻影视俗套...
“科幻权势夫妻档”乔纳森·诺兰和丽莎·乔伊监制的科幻剧《边缘世界》,第一季已在月初收尾。
△ 乔纳森·诺兰(右)、丽莎·乔伊(左)夫妇
烂番茄新鲜度77%,IMDb上逾4.5万用户评出7.8分,而国内豆瓣网友则给出了7.7分的口碑。
如果是普通制作团队给亚马逊Prime Video做出此成绩,还算得上是业绩亮眼;
但“诺兰弟”的公司从2018年开始准备此剧,团队中不乏《疑犯追踪》等神剧的编剧与制片,这个全球范围在“7”左右晃荡的得分,就显得只是不过不失而已。
《边缘世界》虽然和“诺兰弟”过往著名作品一样,涉及了“当下”与“未来”等多重时间线的情节设定,但它并没有使用诺兰一家著名的“多重时间线首尾循环嵌套”手法,叙事上反而非常直接。
△ “诺兰哥”亲自解说独家叙事手法
它在内核上更像是个“现实即虚拟游戏”的类型故事:
美国东南小镇姑娘芙琳(科洛·莫瑞兹饰)家境窘迫,母亲得了脑癌,兄长作为退役军人在家待业。芙琳不得不四处打工补贴家用,甚至不惜收钱帮氪金佬客户充当游戏代练。
在签收了神秘新客户的崭新VR头显后,芙琳本以为是成为了新游戏的测试试玩,但她逐渐发现,“新游戏”其实是时间跨度七十年后的另一条时间线中的真实伦敦。
“VR头显”是意识上传输入“代体”机器人的终端,自己所处的时间线被未来伦敦的各大势力作为虚拟实验场操纵。
VR与另一现实、真实身体与“代体”机器人、“主时间线的未来”与“茬枝时间线的当下”,在剧集中相互纠缠影响,构成了一个“你在玩游戏、游戏也在玩你”的幻想世界。
“烂番茄”对《边缘世界》的官方评论是:
在本剧科幻视野的某处,蕴含着可以很吸引人的叙事角度。
可能太过用力专注于科幻点子,角色和剧情的有机性就被牺牲掉了。
然而正因专注,《边缘世界》打破了科幻类型剧中至少两种以上的叙事俗套。
打破的俗套 1
虚拟交互中人人平等,神力退出故事
《边缘世界》的不同时间线交流,仅通过终端交互信息实现。
“当下”的真人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载到“另一未来”的仿生机器人中,“另一未来”的真人可以通过“当下”的VR网游界面向过去发送指令。
这种只能传递信息、不能直接物理干预的时空穿梭方式,形成的局面看成高保真VR游戏亦无不可。
这近似于“世界乃虚拟”门类的创作,熟悉“诺兰弟”《西部世界》的观众很容易把握。
仅有信息交互的“世界乃虚拟”,却能打破《西部世界》也无法打破的门类俗套:
不管是虚拟世界中的个体,还是能相当程度运营虚拟世界的个体,大家的权能处于平等状态。
故事不用随心所欲改变世界的超能者出现——不管这种超能者是叫超级AI还是超级网管。
自从有“世界乃虚拟”的影视类型后,创作者们的思维定式是:
运行模拟世界者是同时拥有几乎完全神力和几乎完全人格缺陷的主体,因此Ta们在虚拟世界中的NPC代理,理应成为故事的歹角。
老实说这种创作母版即使套上AI、数据网、脑后插管等等皮套,核心路数基本和奥林匹斯神话同样古老:
主角经过磨难后觉醒同等神力,打爆操控世界的主神的跋扈代理物,通过漫长的冒险对主神做出折服或达到谅解。
“北美邓超”瑞恩·雷诺兹老师2021年的大作《失控玩家》就属于这个套路。
“拥有部分神力的中级代理”,是这两个在游戏里亲自换皮套封账号的网游运营公司职员;
“被打败的主神”,自然是这位经营思路令中国观众熟悉的游戏公司老板了。
当然,更著名、更绕不开的业界扛鼎之作《黑客帝国》系列,也是同一路数。
“史密斯特工”是“拥有部分神力的邪恶代理”;
而“建筑师”则是无可争议的“母体”主神,设计并操控“母体”世界。
《边缘世界》跳出此一俗套处,在于剧情中的意识上载终端、仿生机器人“代体”、多时间线信息穿越等技术设定,让“主时间线未来”的各种势力可以通过技术优势干预“茬枝”时间线,甚至将“茬枝”时间线当作实验性模拟场对待。
但“茬枝时间线的当下”女主角一家对“主时间线未来”的角色有且只有信息与技术上的劣势,在世界运转的基本逻辑本身中并没有权能上的区别。
在《边缘世界》第一季中,未来伦敦的“研究所”势力通过信息穿梭投放,已经能加快“茬枝”时间线的技术发展进度。
然而要干掉女主角,“研究所”首先花钱买佣兵,被女主的老兵大哥及同袍们团灭;其次花钱收买本地黑社会,被女主的老兵大哥许诺更多钱摆平事端;最后花钱收买外地刺客,结果被女主一家反复枪击、最终击毙。
一个在七十年后伦敦拥有字面意义上“挥手起大楼”科技力的强大组织,为了做掉一个2030年代的美国乡下妞,如此辛苦,又如此费力。
可见即使有科技与金元外挂,大家在没有直接物理接触的信息模拟世界里,处于本质平等的竞技场上。
在剧情冲突上,“世界乃虚拟”门类的影视作品如果能成功跳出“史密斯特工”的老套,意味着故事主角们不需要成为各种尼奥觉醒神力,实在是个降本增效的业界优选项。
毕竟平凡人的平凡故事,有更多惊艳的可能潜质。不再靠觉醒神力改天换地的视效来唬人的话,以后编剧们也不能躲懒了。
打破的俗套 2
在虚拟端死去,在现实中不会死
“世界乃虚拟”的科幻影视作品,惯常强调角色“在虚拟中受伤/死去,在现实中随之亦伤/亡”。
“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要是被拍死了,昼寝的庄子是会马上心梗死呢?还是会梦醒回到自己的现实呢?
“在虚拟中受伤/死去,在现实中随之亦伤/亡”,更接近于基础宗教哲学中“灵魂与肉体的连结性”,而非基础认知论哲学中的“世界乃一场模拟”假说。
当然,这里又绕不过去《黑客帝国》。不过《黑客帝国》的如此设定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黑客帝国》中,“母体”的AI长期将各种微观虚拟反应,即时操作到每个人肉电池的神经元末梢上。如果AI可以在人身神经系统上实时复现虚拟中的五感,那么实时复现虚拟中创伤和死亡只是个编程动作。
基于此设定,尼奥在“母体”的模拟中可以死后复生也能自圆其说。因为他是“母体”模拟中的多余数,接受训练后能逆转AI在自身上的模拟实现,自然也能做到在模拟中复苏。
而按《边缘世界》的设定,“茬枝”时间线与主时间线之间互为只传递信息数据、无直接物理接触的实际虚拟,彼此就成为了大型VR游戏间的存盘点。
在一边受伤了,在另一边会有心理冲击,但不会构成直接冲击。
主角在主时间线上的仿生机器人“代体”被活剥了眼珠,自己的肉体除了心理反应带来的心动过速,基本完好无损。
四肢余一的残疾人,在主时间线上的仿生机器人“代体”直接坠楼,自己在另一边的真实肉体感觉——重获运动自由真的好爽!
在大众影视作品中,死亡并不是个真正的冲突点。没谁在看《碟中谍》时,会指望看见汤姆克鲁斯真的在扒飞机时摔下去。
像《边缘世界》一样,把关注焦点脱离角色在时间线交互中会否死亡,其实会给角色带来更多丰富的潜质。
《边缘世界》中的未来科技
“脑际互联网” 在当下
除了打破这些类型剧俗套,《边缘世界》中的新技术,其实在现实世界里也有所本。
例如女主角哥哥与同袍们的“植入式触觉神经共享”界面,能在多人间实时分享视野。小队战斗自此能发生效率上的革命性提升。
这种技术不纯粹出于幻想,在现实中也有实验室在试行。
脑机接口作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其下有个分支很少有人提到——脑际互联网。
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如果脑机接口能实时读取灵长类动物的脑部神经电信号、并转译为决策、视像或讯息,那么脑际设备之间的视野等信息互联并没有更高的难度,完全只是个网络协议架设设置就能做到。
2019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与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正在开发世界第一个“多人脑际直接互联网界面”。
这款BrainNet据说通过用无创外接设备读取脑电图,并转译信息。然后通过“颅际磁信号刺激”相互传达信息,用户数最高三人。试验人群的协作任务完成精度是81.25%。
△ “脑际互联网”基础架构图
当然啦, “脑际互联”真要实用,必须依赖脑机接口这一基础技术设备,做出实际读懂人脑电信号的最终突破。
所以真正要将电视剧的幻想复现于现实,估计还得等马斯克的Neurolink公司再出大新闻了。
加收藏或转发到朋友圈吧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