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这新片,单看片名我就哭着打五星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19-05-16 23:38:48

开始今天的文章前,Sir想先做个调查——


你想养宠物吗?


好奇,源于时下肉眼可见的趋势。


生活中,“它们”的出镜率暴增:


自拍少了,晒主子的多了,甚至晒娃的同时也要暗暗晒狗……


数据上,也不断攀升:


中国养宠家庭比例,从2015年开始逐年激增:10%→15%→17%……如果只看90后,这个数字达到4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美国的第二大饲养宠物国家,仅猫狗数量就超过9000万只,还不算其他宠物。


数字,还在飞速上涨中。


但。


人与宠物的感情升温;


人与人的争论更过火——


虐宠、禁宠、护宠……时常占领新闻头条。



无论我们爱还是恨,Sir都想提醒一句:


你们有没有听过,“它”怎么说?


今天,Sir要把话筒交给一条狗。



《一条狗的使命2》

 A Dog's Journey



绝对称得上一条“明星狗”。


而且,中国人气特别高——


2017年,前作于春节档后杀出重围。


淘票票40万人打分9.1,猫眼8.9,豆瓣23万人打出7.7,最终票房取得6亿。


“哭”,是一致的关键词。



时隔两年,续集上马。


心急的,可以看预告先哭为敬——


| 时长:1分42秒 |

播放


对于煽情,Sir一直保持警惕的态度。


有两种方法煽动情感,一种是奋力撕扯出好与坏、正与邪,在这种极端语境中,煽情是控诉现实的利器。但它的本质,是用疼痛绑架观众的同情,赚取热泪。


另一种是拒绝任何过度的捏造、设计,它相信真情流露,自有万钧之力。


后者无疑是更高级的煽情。


《一条狗的使命》,显然摸到了后者的金线。


《一条狗的使命2》,在Sir看来更加精进。


不油腻、不刻意。


反而有种水到渠成的暖心。


怎么做到的?

杀手锏一:狗的视角。


电影是以狗狗贝利的视角展开的。


从无知,到相识,相知。


在这个视角下,所有人类习以为常的行为,都被加上一层新奇的滤镜。


前作中,贝利陪着小男孩伊森成长。


成长,在我们心中是陈述句——


从起点,到达一个既定的终点。


但狗狗贝利,却在这陈述句中,挑出了无数问号。


比如,奇怪的狂舔嘴唇活动;


比如,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落;


再比如,没有来由的道别……


它的OS,一时无知得可爱,一时又让人心碎——


伊森和汉娜会抱着舔对方

他们是在抢吃的吗?



人类太复杂了

总是做狗理解不了的事

比如说离开



单纯、忠诚、懂事……


但这些词背后,还藏着一层特性——


脆弱


人类的离开,对它来说只是一个平常的转身;人类的施暴,对它来说也是应得的“教育”。


情感炸弹的引线,从这个设定开始埋下。


而为了让这种单纯延续,避免过度的残酷,电影又添加了另一个设定。


杀手锏二:生死轮回。


贝利不会死,只会转世。


它出生时第一个问题,带着与年龄不匹配的成熟:“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后来,经历几代轮回,跨越几十年的岁月终于得到答案。


前作最后一个镜头,它回到伊森身边。


心里默念:

所以当了几辈子的狗,我终于明白了,首先要开心。只要有可能,就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舔你爱的人。对过去的事不要一副苦瓜脸,对未来也不要愁眉苦脸,只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就是狗的使命。


这是狗的使命吗?


Sir不敢断言。


但Sir敢说,这也是电影想对我们说的——


人的使命。


于是,来到第二部。


贝利有一个新的任务:陪伴伊森的孙女CJ长大。



电影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人的戏份、人的羁绊,变得多样,变得复杂。

电影片名早已暗示了这种变化——


第一部里,是“purpose(使命)”,第二部,是“journey(旅程)”


从单人目的,变成集体活动。


归根结底,电影还在讲述人的世界。


唯一不同,是用动物的视角,用旁观的视角。


更抽离,也更冷静地过滤我们内心真正的情感。


一开始,贝利眼中只有伊森。


他本是前途光明,生活幸福。


但阴差阳错后,人生急转直下。


他推开身边的人,也被世界推开,唯一剩下的,只有一条狗。



来到第二部,贝利眼中装下了更多的人。


祖父伊森,孙女CJ和他们的家人。


同样,也必须目睹更多不幸。


但这一次,贝利不再绞尽脑汁帮他们解决这些烦恼。


这不是一条狗的使命。


它要做的,就是陪伴。


陪伴着最重要的人,也渐渐改变着他们,让他们学会互相陪伴。


Sir可以保证,每一个重逢的镜头,你通通忍不住要哭。



别误会。


Sir不是说你没出息。


就说一个细节——


CJ在单亲家庭长大,但母亲也时常缺席。


有一晚打雷,她害怕又找不到妈妈,这时贝利钻进了她的被窝,一起打着手电筒,抱着对方,度过了惊慌却又踏实的一晚。



这时,贝利是CJ的依靠。


后来,这一世的贝利死了,死的时间却非常“巧合”。


CJ长大后和母亲彻底翻脸,那一夜她带着贝利开车离家出走,而贝利在此刻出车祸身亡。


CJ独立了,贝利的使命完成了。


它用自己的缺席,成全CJ去寻找更好的陪伴(比如男朋友,丈夫)。


在离开与转世中,这些细节缜密地勾连着。


因为越朴素的感情,越浓厚的情绪,往往就越需要最冷静的铺垫。


这次续集最后的镜头,还是贝利和伊森的重逢。


但又有不同。


之前那些不以为然的转世,在这次重逢中集体再现。


奔跑的贝利,呈现出了不同的模样。


每一只都曾是贝利,每一只都想念伊森。



这让Sir想起《寻梦环游记》的那段经典台词: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停止呼吸的时候,这一次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 。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被这个社会上抹除 。

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 从此以后,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


这也是《一条狗的使命2》的情感主线——


它让你一次次在遗忘的边缘试探,才让你一次次积累对陪伴的珍视。

即使煽情,《一条狗》也足够清醒。


它没有回避很多现实中的问题,人与狗的关系。


比如一个细节。


电影中,贝利在纽约重新遇见了CJ。


CJ要把它送回去,但收养所的工作人员告诉她——


如果CJ不领养的话,它会马上被实行安乐死。



根据规定,一只流浪犬如果由于无人领养,没有被送入流浪动物收养所,会被立即安乐死。


是不是太残酷?


现实更残酷。


在发达国家,如日本,即便送进了收养所,宠物也只有3-7天的寿命,要是没有人领养,就会被迅速杀死焚化。


而在我国,虽然数据含糊,但也从某种程度看到一些宠物的现状:


据推测,中国流浪狗数量至少超过4000万,仅西安市每年收容的流浪狗达到4000只以上(数据来源::瞭望智库,狗民网:《2018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


对它们来说,残酷,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这样的残酷,只能暗暗藏着。


就像,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


被底层家庭收养那一世的贝利,一辈子被拴在庭院里,无论刮风下雨,彻底成为一条看门狗。



或者,一句带过的台词——


所以我得走回家吗?

太不公平了吧。



最后,Sir想回到开始那个问题——


你还想养宠物吗?


你可能还在犹豫。


因为害怕失去,害怕承担,害怕辜负……


如果这样,Sir建议你走进影院。


当灯光熄灭。


当你走进那个贴近地面的视角,倾听那个有点无知的声音。


它会告诉你,陪伴其实很简单——


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句鼓励……


就是我和你的终身承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