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国综烂尾王,当初的9.2我撤回

态度 作者:Sir电影 2019-08-20 23:26:08
我们都听过“墨菲定律”——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心理学最具玄学色彩的理论之一,生活中却屡屡应验。


国产综艺界,就是重灾区。


最近就有一档“作死”节目。


堪称……


作出风采,作出水平,作成业界“榜样”。



《声入人心 第二季》



Sir没记错的话,这是国综今年最大口碑滑坡。


第一季9.2,第二季6.2


大半年前,Sir夸过它是现象级国综。9.2都嫌低,但我担心只能火一季


口碑好、捧人、内容新。


将小众的音乐剧,成功推向大众。


节目,荣获白玉兰最佳综艺节目奖;选手,全员出圈,郑云龙、阿云嘎的“云次方”,“梅溪湖36子”成话题。


节目后,线下演出火热,经典剧目,一票难求。


趁火打铁。


第二季半年后匆匆上线,还加强了导师阵容,让Sir满心期待。


谁知。


烂就算了,毕竟国综越做越差的不少。


最让Sir失望的,一个节目,集齐90%节目的缺点


不信?


Sir随便就帮你们总结了,国产综艺“四宗罪”


保证你全都似曾相识。
梦想叨逼叨
 
第二季,卖相不烂,硬件也明显不差钱。


灯光绚丽,舞美精致,服装用心。



看软件,不缺实力派选手加入。


国家队,留学队,各大知名院校的学霸队,谁也不服谁。



那到底为啥观众缘不佳?


Sir最直观感受是——


腻。


眼见一款“高级货”自降格调。


音乐综艺,靠唱,靠演,Sir以为是共识。


这一点,《声1》也做得很好。


即使舞台小,赞助少,请不来话题度高的评委,却让之前的冷门圈层火出了圈。


靠的正是选手个人魅力。


即,对舞台重视到偏执,对音乐执着到苛求。


至于自己身上有啥故事,他们压根不care。


不受周遭流量裹挟,不卑不亢专注于专业,心无旁骛。



到了第二季,不知道是不是高大上包装的梦幻感,迷惑了主创……

此时此景,不说点故事,好像对不起花出去的钱?


越来越煽情。


汪峰没来,套路先至。


唱完问“梦想”,讲生计艰难。



Sir并非针对选手,以及怀疑他们的故事。


但是也想说,所有创作者都清楚:


作品、表演里有你走过的路,就是故事本身。


观众与选手之间的互动,靠的是心领神会,而非强行的你说我听。


Sir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


比如,今年夏天爆火的《乐夏》。

原本乐队文化天然存在“门槛”,存在刻板印象。


但节目并没有叨逼叨去渲染乐队生存故事,而是通过淘汰赛制、硬核表演直接将乐队交由观众感受、评判。


尽量避免煽情卖惨。

结果?

你我都看过,你我甚至跟着他们一起哭过,躁动过。
赛制改又改


任何竞技类选秀,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赛制打底。


但,这赛制并非要追求复杂烧脑,而应该遵循普通观众有限时间和精力内的接受程度。


简单说,架子越花,崩塌越快


第二季赛制就很“迷”。


播出前,节目组织众多专家,对选手进行独唱“面试”,选出6位业内认可的首席。


第一期,还是“独唱”,还是选首席。


嗯?那节目播出前专家团选的首席,敢情是用来推翻的?




其实,赛制从前期准备就歪了。

选手挑选,问题最多。


Sir对《声2》第一印象——


选手水平两极化。


强的,大咖级别。


刘岩,中国最早的音乐剧演员之一,《声1》中阿云嘎唱红的《心脏》,他是原唱。


郑棋元,国内知名原创音乐剧《金沙》男主角,著名选段《天边外》的原唱。



弱的,不弱在专业技巧,而在心气和态度。


《声2》很多选手,显然还没有为这个舞台做好准备。


节目组眼尖。


苦心积虑,拼命放大这种冲突。


弱的,先做炮灰,给大魔王作陪衬。


好几个实力公认很强的选手,全在替补席。


第一二期,频频拿大魔王祭天。


比如郑棋元被“替补”,以至于和他PK的徐均朔,赢都赢得忐忑不安。


为什么忐忑?


忐忑在,实力担不起所坐的位子。


第2期中,徐均朔PK赢了郑棋元,坐上首席。可以明显看到,得知这个结果后,就连他自己都是懵的。


这样的首席位,无异于烫手山芋。



弱者就不能翻身吗?


真不能。


缺乏相应的环节将他们的碰撞、互动黏合在一起,让我们看不到强的捍卫,弱的逆袭。


为了不让弱者白来,节目组也给面子。
 
主打“颜值”。


连评委也都迎合趣味,回避专业标准。

评价,避开唱功、专业表演技巧不谈,转而评价选曲,评价颜值。



于是,节目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强的独孤求败,弱的无存在感。

花哨赛制压趴选手,观众也跟着乱了心眼。
剪辑大戏精


没有不剪辑的综艺节目。


但,剪辑一旦抢戏,魔鬼起来,要命。


最刻意的一幕。


第1期,张英席凭借一首《Nessun Dorma》出彩,华丽的男高音可圈可点。


当他要选择请教对象的时候,剪辑师上线。


跳过Battle,不放出他请教了谁,直接进行下一组。


一脸懵逼吧?


没完。


观众傻等到第三期,才放出他和赵越的PK。



这等操作,还出现于介绍赛制的当口。


比如,先放一段学员的对话,带出两人共进退,再公布赛制,讲明只有整组留下,否则就暂别首席位。


故意制造赛制残酷的氛围。


悬念设置,本是吸引观众的钩子。


但过于强调悬念,则暴露了节目组对内容的心虚。


效果达到了吗?


达到了。


你看弹幕——

剪辑可不可以了解一下观众的想法
无语了
乱七八糟


CP生硬凑


Sir始终认为:


绝大多数真人秀,和电影有相似,有趣在看人的故事


有人物性格的彰显,也有人物关系的变化。


任何强调无剧本的综艺节目,冥冥之中也有“剧本”,跟着参与者的情绪、节目进程被写就。


最让观众浮想联翩,又赏心悦目的“剧情”是什么?


CP


第一季,郑云龙和阿云嘎的CP大火,两人十年老同学的交情在演唱上呈现的默契,被传为佳话。


这CP有情谊基础,起码,不是硬凑。



节目尝到甜头了。


到第二季,一发不可收拾。


Sir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节目第4期,找搭档二重唱的环节,选手们一个个不谈声部匹配度,不谈风格契合度。


上来,先表白。



表白只是第一步。


之后,节目组还不断放大选手的小动作,用剪辑营造爱意满满的样子。


这莫非是一档……相亲节目?



的确,观众会为CP买单。


但不会为所有CP买单。


首先业务能力要过硬,如果在此基础上互相赏识、激励,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才不会尴尬。


其实写到这,Sir更多的已经不是气愤。


是无奈。


为什么我们现在对所有综艺套路,了如指掌,火眼金睛了?


对,因为我们被骗多了。


是不是所有综艺都逃不过墨菲定律,走向毁灭?


当然不是。


墨菲定律的前提,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


许多爆款综艺,一开始并没有选择。


它们都在淌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中国没嘻哈?


《中国有嘻哈》首季冠军Gai火到现在,还给电影《哪吒》配唱;


摇滚太小众,滚圈脏乱差?


《乐队的夏天》就给足你不做蚂蚁的正能量。


第一季的《声入人心》也是如此。


音乐剧听不懂,唱的人太古板?


结果,郑云龙、阿云嘎成为大众偶像……


节目火了,选项多了,欲望膨胀了。


怎么选?


Sir的建议——


你只有一个选择,选择初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图库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