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的国产新剧真香了,但这些话我必须说
《大明风华》
之前的官方宣传。
“历史正剧”。
加上一众演技担当的老戏骨,王学圻、梁冠华等参演,给观众错觉:
完全复刻史书,1比1展现曾经的大明盛世。
但,很多人忽视了——
对历史正剧的定义,每个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如果仅因期待落空,就忽视掉这部剧的亮点。
Sir觉得,大亏。
围绕《大明风华》的争论,正是当下一个典型。
反映出我们对待当下国产文娱剧目时,纠结的心态:
在看惯浮躁离地的国产剧后,我们期待转变,甚至急切到产生某种偏见。
而《大明风华》要做的。
正是重塑。
重塑人物
抛掉正剧的包袱,《大明风华》是一部正儿八经的古装群像剧。
可能很多年轻人会嗑汤唯+朱亚文这对男女主演的CP爱情。
但,在《大明风华》里,率先出圈的。
是男人戏。
朱家五子,一度占据热搜。
老戏骨,以明成祖朱棣(王学圻 饰),和太子朱高炽(梁冠华 饰)为代表。
中生代,有汉王朱高煦(俞灏明 饰),赵王朱高燧(栾元晖 饰)。
年轻人,朱瞻基(朱亚文 饰)。
放在明朝永乐年间,这五个天潢贵胄,可谓全天下最有权势的男团。
《大明风华》真实地让观众开了眼。
按传统,君臣父子,最是无情帝王家。
说远的。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故事,每年都会来来回回讲几遍。
诸皇子明争暗斗,只为博皇帝一笑。
宗法,礼制,把父子之间调教得都不会说句人话。
说近的。
高分剧《琅琊榜》,梅长苏精心谋划几十集,步步为营……
为啥?
不过为了让他皇帝老舅说句真心话。
就连最近大热的《庆余年》也一样。
太多这样压抑的细节:
庆帝稍稍一大喘气,长公主、太子、二皇子……
无不是突发心脏病般,跪地认错。
这哪是父子?
当然,他们都没有错。
在皇室这个修罗场,父与子,就是最严苛、最微妙的竞争关系。
但。
有没有第二种可能?
Sir敢说,从来没有历史剧像《大明风华》那么拍。
好玩。
先看人设。
严厉的父亲,懦弱的大儿子,两个调皮捣蛋的小儿子,以及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孙子。
五个大男人,凑成一桌热闹戏。
要Sir说,这就是大明朝版本的《我爱我家》啊。
剧中一切的斗争都可以弱化。
比如核心的太子之位争夺,往大了看,各种波诡云谲的盘外招。
是太子装傻装天真也好,汉王充楞性子直也罢,为了讨欢心,以谋定储君之位,这是我们熟悉的。
但往小了看。
不过是一家兄弟之间日常斗嘴,整日互损,父亲夹在中间难以抉择的家庭剧目,这是最小白的观众也能看明白的。
说一个宝藏人物。
太子朱高炽。
历史上,长得极胖,身体有残疾,但为人宽和,颇有能力。
剧中,让曾经口若悬河的狄大人饰演,长的胖,行动迟缓,说话结巴,时常连脑子也不够灵光。
在父亲面前,每一次都吓的连完整话都说不出来,只能靠着儿子出面帮着解围。
但这样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趣味性重现,却贡献了朱家五子中最高的吸粉能力。
面对父亲,紧张结巴,之后大喘气。
好一个憨憨。
当父亲要检查作业(监国成绩)时……
Sir更是看到了曾经在学校里的自己。
惴惴不安,可怜兮兮。
问天不灵,问地也不灵。
在父亲的强大气场下,朱高炽被反复摩擦,感觉随时会崩溃的样子,忍不住让人想摸头安慰。
在皇上面前是这样,私下更好玩。
佛系地心宽体胖,却又笨拙地追求精致。
比如,为了减肥,大早上起来练剑,一晚上少吃四碗饭……
再看台词。
满满的生活化。
比如,剧中放弃了文言文的之乎者也,放弃了传统的父皇、儿臣等自带气场的叫法。
兄长,就直呼老大。
因为对于朱瞻基来说,从小长在皇宫,这有啥大不了的故事?
不就是你爹和你二叔三叔之间的斗嘴,然后每次都气坏你爷爷的日常。
事情,都是可以放在明面上来谈的。
朱棣在孙子面前,说儿子的不成器。
朱瞻基,在父亲和叔叔们面前,听他们编排老爷子。
当然,也有出岔子的时候。
前几集中最有笑点的地方,是朱瞻基当着父亲的面,编排二叔。
二叔的脑袋满地滚
大家不都踏实了吗
结果?
二叔从父亲庞大的身躯后,优雅闪现。
再来一个不失礼貌的微笑——
说
得
好
啊
~
哈哈哈。
一瞬间尴尬到空气突然安静,在线打脸。
除了在称呼上,还有日常的口语。
比如“脏话”。
与文官讲话,朱棣总保持体面。
但在武将面前,讨论战术时,当即换了一种气氛——
叉着腰,“飙脏话”。
语气马上转换成糙老爷们,与武将们瞬间打成一片。
什么是雄才大略?
不用跌宕的剧情衬托,不用浩大的场面硬撑。
巧妙的日常,即可。
诚然,《大明风华》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正剧”。
但。
它也绝不是为了趣味,在瞎编、胡编。
相反,它试图以日常的角度,打破我们对皇室的固有印象。
这就是我们对《大明风华》理解偏差的地方。
也是Sir认为的,它的亮点之一:
扒掉皇权的外衣,打碎我们对权力的想象。
从人物设计、演员表演,到台词表达……
都在消解刻板的人物,以填充真实的人味儿。
只有当观众接受了他们是真实的人。
所有君臣、父子、朝堂、党争,才显得可信可感。
重塑宫廷
古装剧,通俗点说,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种女人打架,后宫之争,如《甄嬛传》;
一种男人打架,朝堂争斗,如《大明王朝1566》。
受众,也泾渭分明。
唯独《大明风华》,尝试打破这种边界。
用亦庄亦谐的风格,去试图糅合差异。
先看男人打架。
剧中再现了一个永乐盛世的模样。
郑和下西洋后万国来朝。
天朝上国,之于周边诸国的朝贡与保护政策。
以及永乐朝堂内部,对于建文帝旧党的警惕引发的一系列动荡。
这朝野戏,一点不儿戏。
家庭的烟火气虽说了很多,但帝王家的无情一点没少。
到处是手段。
万国来朝之后,皇帝遭到刺杀。
不论有没有,是不是,先夺权——
废掉太子监国权柄。
夺权不够,再彻查——
让老二老三带人带兵,把京城查个底朝天。
汉王赵王想作乱,朱棣按兵不动,发兵设下陷阱,看他们态度。
虽是父子,亦是君臣。
一旦有动作,立刻诛杀无误。
即便是最萌的太子朱高炽,他总在父亲面前装傻充愣。
是真的吗?
可能是,也可以是演戏。
当然,父子俩都对此心知肚明。
这些斗法,藏在日常家庭争吵之间。
偶尔讲透,能让权力这个词,更显狰狞。
再看女人戏。
汤唯的风情自不必谈,朱亚文在剧中的角色,在历史上就是大明早期第一高富帅。
文能提笔绘丹青,武能上阵砍人头的典范。
撩妹功夫,Sir甘拜下风。
面对女主,大明王朝第一高富帅的霸道总裁范儿。
带她吃饭,骑马,射箭,逛诏狱,然后见家长。
但面对家中的长辈们,又是一副乖巧的机灵鬼模样,安心充当他爷爷的分身和传话筒。
故事才刚刚开始,朱瞻基就已经靠个人魅力,牢固地锁住了不少受众。
但这还只是《大明风华》在打破壁垒的一个尝试。
更难得的,是它在努力灌溉人味儿的同时,尽力逼出角色的人性。
去神性,说人话。
举个例子,朱棣。
之前有关朱元璋的造型问题,引发争议。
特效制作的朱元璋,阴森恐怖。
但。
很多人忽略掉了,这发生在朱棣的梦中。
那个站在朝堂上的人不是朱元璋,而是朱棣自己心中所有恐惧的具象。
很少有人能拍出皇帝的心病和恐惧来源。
这场戏Sir特别喜欢。
梦中,朱棣提着刀,穿过一条阴森的走廊,却来到了上朝的大殿之中。
金銮殿上,站着父亲朱元璋,身边还有失踪已久的建文帝。
自己做错事被抓住的窘迫,得不到父亲认可的愤恨,对父亲的崇敬与恐惧……
五味杂陈。
这场戏,才是对剧中朱棣所有谨慎与冷血的解释:
当皇帝,就像走夜路,拔剑四顾,四处寻敌而不得。
他北伐建功立业,一代人做几代人的事,不过是为了超过父亲,不落人口实,让自己心安。
他不喜欢太子的仁弱,但又惧怕手足相残的悲剧在自己家发生。
他希望家庭和睦,但又知道权力传承中必须下狠心。
所以他设局,他考验,是在放纵皇子们自找死路,给他一个结束比赛的机会。
这些纠结,才是这个老头子最大的梦魇。
不仅是他。
内心的彷徨,也将出现在未来作乱的朱高煦,手刃叔叔的朱瞻基身上。
△ 立下flag的朱瞻基后来果然英年早逝,仅38岁
这是远超Sir对这部剧期待的惊艳——
一部所谓的古装群像剧,居然看到了如此微观透彻的君王剖析。
虽然直白,但足够细腻。
这也是《大明风华》的第二个亮点:
难得地捅破了君王的自我保护伪装,展示他们与普通人无异的恐惧愤怒,更展示出这些情绪背后,都有成长中最深刻的源头。
重塑“真实”
Sir不是要为《大明风华》做无意义的吹捧。
从各种角度,的确能找出它的不合理。
比如,服装。
设计是张叔平,国内影视剧服装设计的扛鼎人物之一,9次金马,11座金像,操刀过《花样年华》《东邪西毒》《让子弹飞》《金陵十三钗》等等影坛大作。
剧中,主角们的明代服装,雍容华丽,大气十足。
可一经播出,很多人指出,有着不少的历史错误。
有人因此就直接给出差评。
但,这剧真的差到天怒人怨么?
Sir先不做评判。
就在前天,于正评价《大明风华》的微博,上了热搜。
引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对待一部作品的正确态度?
很多人业内人士下场讨论,比如汪海林。
创作者的文化趣味或有差异,但喜欢作品的观众不应该因此被划分出高低。
说这话,也是因为许多中国观众内心,有着对“历史正剧”的一种偏执:
即使做不到一比一还原,也应对历史俯首称臣地“尊重”。
但真的是这样吗?
该这样吗?
先说一比一还原,可行性几乎为零。
Sir读历史的时候,曾有过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把二十四史按照历史记载,一板一眼地拍摄重现一遍。
多震撼啊?
呵呵。
当Sir了解到影视工业的巨大成本之后,才发现,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在这个评判的维度上,所谓戏剧,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这个标准下,请同样,给《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等打差评。
对还原历史的刻薄要求,于艺术创作,无疑是最重的枷锁,是对艺术创作本身最严重的践踏。
再说“尊重”。
怎么样才算尊重历史?
在Sir理解:不言之凿凿,不故意造谣。
在此基础上,应该留有艺术发挥的余地。
但如果以“历史”为名,吹毛求疵,全盘否定,Sir认为这是对历史的绑架。
古装剧,本是普通人了解历史的文艺作品。
不应该被一小撮人的优越感裹挟,成为学者们才能解释的专利。
在采访中,导演张挺也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写戏不是靠考证,而是靠了解基本史实后,进行史实戏剧化。
……历史这东西,第一,它并不高深;第二,它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不属于少数人的专利;第三,历史讲的就是过去死去的人和事吗?其实是说当时的活人、当时发生的真事儿……
说到底,历史之于我们是什么?
我们总提起那句话:
读史,以明智。
历史之于现代的我们,应该是一面镜子。
以曾经的教训,警惕我们不堕入深沟;以曾经的智慧,指引我们追求光明。
但当我们要求这面镜子,选择性地反射。
只看它的严肃,诡秘,高深……
这不是一张明镜。
而是被我们控制的,一张魔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 习近平引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7923514
- 2 王楚钦谈与张本智和争冠 7922465
- 3 俄飞行员驾驶苏-57经停太原买买买 7849986
- 4 聆听大国外交的铿锵足音 7756589
- 5 两位抗癌网红先后去世 近期曾通话 7693133
- 6 故意冲撞石山舰 17人被抓 7500041
- 7 小伙被两年前经常投喂的流浪狗认出 7450042
- 8 前员工曝光火锅店用僵尸肉 7370278
- 9 男子打赏女主播400万自己啃馒头 7220008
- 10 9条具体措施稳外贸 710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