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逻辑缜密、言之有理的针锋相对,Sir经常会被怼爽,怼嗨(还是别多想)。
关于《寄生虫》。
奥斯卡结束后,Sir的同事兼老友 @钱德勒马上发朋友圈,认为这部电影确实过誉。
Sir也第一时间邀约分享,他便用一个上午时间洋洋洒洒3千字。为了让我国电影人尽情发挥想象力,没有担忧地制作电影,政府也会一起努力。
在美国,奉俊昊的恩师马丁·西科塞斯奥斯卡上几乎一无所获,只能回家无奈PO自拍:不得不说,《寄生虫》获得的关注和赞誉已经悄然突破电影本体的边界。它是一部被过誉的类型电影(不能算纯粹的作者电影)。撇开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公关等外界助力,《杀人回忆》更值得拿最佳影片&导演的小金人,在影史上的意义更加深刻。虽然《杀人回忆》很容易被认为是惊悚悬疑片,而《寄生虫》一出闸就给人有深刻寓言的文艺片面相。警察力有未逮的社会背景,恰恰是经济低糜、政府公信力低谷。蛆虫、桃子、雨夜、内衣等元素,奉俊昊将有趣、有用的迷影手段第一次摆到全世界观众面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寄生虫》是站在《杀人回忆》的巨人肩膀上的。它展示了,一个连如厕上网都会被分三六九等的世界,并且所有的方格、坐标被导演任性地揉捏在一个虚拟、逼仄的时空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裹挟影像之外的群体也被逼选择“站队”和“表态”。这是结尾有钱人宴会上发生的一幕,血渍滴洒在食物上。片中也的确有一句台词是说,当屋里的灯光亮起来的时候,蟑螂就会不见了。反过来,当蟑螂出现在光天化日下,阶层的混沌也就被某种狂躁不安的外力(暴力)所完成。导演奉俊昊说:希望(《寄生虫》)是部让大家看完之后又有很多想法的电影。戳真相地说,它们都被被整齐划一地置于一个命题之下:只不过如电影中小男孩画画一样,不停地刷颜料,上色,上色,以至于复杂到我们忽略了小男孩最初要说的事实:地洞里藏着一个人。当然,导演奉俊昊也的确如穷人家的女儿一样,完成漂亮的“障眼法”(毫无贬义,甚至是佩服的)。总结《寄生虫》和《杀人回忆》在主题、类型上的关系和区别。我很坚定地认为,前者是完成度成熟、套路娴熟的惊悚悬疑片;而后者才更有社会观察的气象与格局,有作者电影的魄力和勇气。它拿下四个最大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电影、最佳原创剧本。的确,在之前的预测中,也提到它剧本起承转合的精妙,行云流水。那么多梗被安排得错落有致,几乎没有废章,当然强大。除此之外,在更早的推荐中,也提到它在美术上的讲究,高置的马桶让如厕像磕头供奉。堪称艺术品的豪宅,原来只有一层,第二层都是后期数码制作而成。类型片里,它也可以表现成“润物细无声”的精妙,“低调的奢华”。
所以,《寄生虫》的国际性就体现在,它是类型片精华的集大成者,对于技艺的尊重。然而,它在人物形象上的设计反而是“硬伤”,是不让我满意和接受的。甚至,我“善意”地想,或许当影片的主题如此强悍时,是不是必然会挤压人物的某些合理性?权贵、富人的形象都是如此苍白无力。从设计上说,他们也是虫,是蟑螂。这符不符合社交平台上某些情绪宣泄的对象:老板、有钱人、明星等。
《小丑》也是啊,连罗伯特·德尼罗也被“工具化”,扮演了一个浮夸无礼的著名主持人,是推倒小丑的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块。宋康昊扮演什么最牛?就是在世俗中坚守原则的小人物。他是这个家庭里的家长、丈夫和父亲。家庭成员其他人似乎都显得比他更有“智慧”。但缺乏有效的细节去体现他的凝聚力,始终处在一个即将失控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作为演员的“高光时刻”居然是靠最后一场其实相当恶趣味的杀戮来给观众刺激。请注意男主人倒地的镜头和画面,是暗藏某些不可言说的性暗示。我甚至都认为,是不得不在沙发下“倾听”的父亲,一种戏谑的“报复”。不是渴望被灌鸡汤,而是当富人在智商、道德被主题先行弱化、矮化的同时。被盲目拔高、升华的“穷人”,也失去了一些人的味道,嗯,多了虫的味道。领取最佳导演奖时,奉俊昊对同时提名的斯科塞斯说,他一直记得前辈的一句话:我始终认为人物要有弧光,要有一些相对于强悍、精妙、戏剧性而被容易被忽略掉的,怯弱、同情、温柔、犹豫等。当这个家庭的女儿毫不犹豫地诬陷司机性骚扰,真相大白天下之后,无法承受压力的自杀命运,则不会引起观众任何同情,只会被扔进“因果报应”的收场里。我希望还是能看到一点点,这个家庭曾经试图在第三条路径上的努力,以及相视一笑、抱团取暖的亲情,很可惜,真的没有。对于《寄生虫》的不太满意,我恰恰在其他提名影片里感受到了。“好莱坞流氓”昆汀,在《好莱坞往事》里有两笔其实是很温厚的。第一笔,皮特拒绝了少女嬉皮士求欢的强烈信号,反问你成年没有?这个情节给我的信号,恰好是为了说明皮特角色,作为好莱坞底层职人的绅士风度。面对暴徒该出手出手,捍卫哪怕摇摇欲坠的黄金时代表面的宁静。第二笔,将真实波兰斯基家庭血案做了挪动,挪到隔壁邻居家,并且最终邪不压正,暴徒被制服。有一场戏,乔·佩西扮演的罗森刚刚“刷了墙”回家,身上都是血迹,妻子一目了然,他也保持沉默。妻子说:你上楼去洗澡,把衣服换了,轻一点,别吵醒孩子。开个玩笑说,《爱尔兰人》就是“亲爹干掉干爹,女儿含恨诀别“的家庭故事吗?这些细节、闲笔其实都拍得漫不经心,但偏偏有些温柔地落在我的心头,印象深刻。《寄生虫》就像高中同学里不那么讨人喜欢却偏偏实现财务自由的“富二代”,在积累的基础上无往不利。
而是创作者感受到自由的味道,并且被自由的高潮顶到了奥斯卡的领奖台上。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