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今年看过痛感最真实的电影场面:
先用鞭子抽,皮开肉绽。
再扒开衣服。
在双耳,在胸前,上金属夹。
拉闸、通电。
一阵颤栗后,受刑人口吐白沫,几乎晕死过去。
什么R级片?
不,是你们将要看到的院线华语片——
五一上映,主人公张译,“国师”张艺谋生涯首部谍战题材……
除了撑开皮肉的“痛”。
它还要给你更多——
18号也就是今天,正式开始超前点映。猫眼开分9.2,淘票票开分9.1,豆瓣评分还待观望。大雪、追车、枪战、千钧一发……动作场面的刺激,悬疑布局的张力。
张艺谋选择了更亲近市场的谍战题材,并拍出只属于张艺谋的谍战片。抗战时期,四名从苏联来的共产党特工空降中苏边境,随后潜入哈尔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Sir刚介绍的信息,并非出自行动小组,也不是电影旁白。
三个人在玩扑克牌,他们桌底下有个炸弹,三人并不知情,观众却心知肚明。乌特拉背后,整张共产党特工情报网,是“桌上玩扑克的人”;落地后立刻编为两组——分头行动,互不联络,按计划潜入哈尔滨。敌伪特务,假扮共党接应者,请君入瓮,拉起天罗地网。双方过招,Sir印象最深的是精湛的群戏调度和表演。
二组,秦海璐+朱亚文,已经被假特务们欺骗,处于监视之下;一组,张译+刘浩存,暗中蛰伏,却要在敌人眼皮底下提醒同伴。
镜头在狭窄车厢中,不断切换视角:一组,二组,敌伪,敌伪中的卧底……开头张译受刑的画面揭示,他之后还是被捕,乌特拉计划受挫。场景美术,群戏调度这些肉眼可见的特质,是《悬崖之上》“好看”的第一层。
开篇一幕戏,余皑磊饰演的特务队长,大雪里枪毙犯人。
没办法,回到房间找于和伟饰演的周乙,要来一把捂热乎的枪。城郊齐腰深的积雪,主角服装的貂毛,哈尔滨漫天飞雪的街道,时时刻刻在把这种冷传递给观众。
这是一个连现代文明的暴力(枪)都能被冻住的极端环境。张译识破接应人老冯的伪装身份,但枪已交出,只能肉搏。他把敌人压在身下,茫茫雪林,拿起石头重重往对方头顶砸下,脑浆迸裂。大雪冻住武器,止得住暴力,却挡不住人生死搏斗时散发的兽性。左边,路灯的暖光;右边,雪地反射的冷光,拿枪的周乙站在画面正中。当然,张艺谋还在电影后期注入更多叙事“诡计”,打破传统线性叙事。一个围绕乌特拉行动的“局”,最终蔓延出高于行动本身的追问。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和主角们相反,却也在情理之中。
在Sir看,它更是一次指向“任务”背后,对时局,对历史的真实回望。
环境描写也好,反派视角也好,最终呈现在你眼前的——以往我们看过的华语优秀谍战片,如《风声》,是把小空间死斗,单一线索叙事做到极致,抽丝剥茧。正邪双方,挤在逼仄的街道,侦察与反侦察,勾心斗角。大雪漫漫的街头,华灯初上的夜晚,特工与特务飙车,枪战,追逐,厮杀。电影中有句台词透露了行动内幕,提到了日本人在背荫河设置的秘密杀人场。把电影感、格局、视野、历史意义累积,才是《悬崖之上》作为华语谍战片,最具野心的突破——
哈尔滨的亚细亚电影院(现在还在),整个行动关键地标。
特工在此接头,敌伪特工在此提前设下天罗地网,守株待兔。电影的大背景,1930年代中国东北,抗战最艰难的土壤。目睹同志接连被处刑后,他彻底崩溃,为自保而沦为敌伪帮凶。敌伪内部,余皑磊饰演的小队长,抓人,锄奸,干活,杀人……非常卖力。被拆穿后,他心态不过一个想在上司面前搏表现的“打工人”。这句话国内常被引用,赞颂那些牺牲于隐秘战线上的烈士。前面刘浩存有难,所以朱亚文惊慌,表现像个“菜鸡”(事后证明他也有勇有谋)。
而张译和秦海璐的孩子,曾在转移时,被遗落在哈尔滨,成为流浪儿。
正因这一句“找孩子”,两个身经百战的特工,才在敌人面前暴露破绽。电影扒开人性藏在“信仰”下的真实撕裂和弱点,并以此去反复测试“信仰”的坚固程度。电影里,即便最坚定沉稳的张译,被注射药剂后,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透露了一些机密信息。在那个年代,这些牺牲的特工,曾用生命一次次逼近、比肩,甚至超越这些“人性阈值”。
精准的演技、调度,紧凑的动作、斗法、悬疑,深刻的主题、隐喻……如果说《一秒钟》最让人动容,是张艺谋暴露的,对电影本质的纯粹初心。
当然知道,他在感叹那些隐藏战线里,无名英雄的牺牲。他们唯一“信仰”,只是成为这天上的一员,跟别的“星星”共同撑起这片夜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提示]友情链接:
法律法规检索大数据平台:https://www.itanlian.com/
盘点娱乐资讯黑料不打烊:https://www.ijiandao.cn/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